聚焦公众人物“招黑”现象:不应总是强调幕后有黑手

2017-10-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果要问最近一段时间,整个中国影视圈最爽的人是谁,那当然是吴京了,<战狼2>在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让他大捞了一笔,那么如果要问谁是这段时间最不爽的,那可能就要数杨洋了,在8月7日,电影<三生三世>长沙路演因飞机延误导致发布会延迟,结果一大波舆论说杨洋耍大牌.杨洋经纪人坐不住了,在微博上发文怒斥黑子,"恶毒之心,无所不用其极""别躲在暗处当编剧".因被冤枉而反击自然可以理解,但这位经纪人反击的架势,却不免让人感到对媒体认知有一种"前现代

如果要问最近一段时间,整个中国影视圈最爽的人是谁,那当然是吴京了,《战狼2》在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让他大捞了一笔,那么如果要问谁是这段时间最不爽的,那可能就要数杨洋了,在8月7日,电影《三生三世》长沙路演因飞机延误导致发布会延迟,结果一大波舆论说杨洋耍大牌。杨洋经纪人坐不住了,在微博上发文怒斥黑子,“恶毒之心,无所不用其极”“别躲在暗处当编剧”。因被冤枉而反击自然可以理解,但这位经纪人反击的架势,却不免让人感到对媒体认知有一种“前现代”思维。在当今时代,公众人物跟负面消息打交道,其实大有学问。

公众人物应对负面新闻,往往怒斥有黑手

公众人物,或者说名人,往往都免不了跟负面消息打交道,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嘛。这些负面消息,有的是捕风捉影,有的是造谣抹黑,但也有的是真实可考,因公众兴趣而被放大。对于负面新闻,一些需要继续提升名气的名人有可能还挺欢迎,趁机作“负口碑营销”,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名人都是不欢迎负面新闻的,甚至是深恶痛绝,于是一些应对负面的手段也比较过激。

比如某位因一部喜剧而走红的女星,其爱惜羽毛的事例圈内人尽皆知:“不管多忙,一逮着空就刷微博,搜和自己相关的话题,或是玩命百度自己的名字。只要看到碍眼的新闻标题,都会叫她的宣传找媒体改稿、撤稿。看到差评,还会亲自和网友辩论,一点大牌明星的气度都没有。”

这种把负面视为洪水猛兽的态度,娱乐圈中并不鲜见。某明星在机场睡觉被网友吐槽,被媒体做成稿子,甚至连这种事情也要公关。有的明星则是在宣传过程中要求对负面“严防死守”,有位童星出身的女星,参加某综艺节目时,要求是新闻必须高大上,不能有绯闻,不能拍性感照片,不能走恶搞路线,不能有半分污点。

出了负面新闻,能及时灭火还好,要是跟媒体说不拢,闹掰了,闹大了,我们就总能听到如杨洋经纪人那般“怒斥幕后黑手”的声音。更有甚者,如郭德纲那样,跟北京电视台之间闹得水火不容,甚至连人家台长去世都要吟一首打油诗嘲讽,还送个“喜”字。

不仅限于娱乐明星,其他领域公众人物,如官员、知名商人等等,也往往一提到负面新闻就认为是舆论抹黑。据新华网报道,近年云南旅游强制购物、辱骂乃至殴打游客等负面消息层出不穷,而今年初当地居然有旅游官员把批评声视作“苍蝇”,这种地方官员把负面新闻视作“抹黑地方形象”的新闻可真不少。再比如,当今电影口碑对票房越来越重要,一些导演、制片人眼看口碑不对的时候,就往往怒斥“一分刷屏是故意在抹黑中国电影”。企业家面对负面,则惯常是怒斥“抹黑中国制造”。

“凡是负面都有幕后黑手”是一种“前现代”思维

实际上,这种“凡是负面都有幕后黑手”的思维,是对媒体、公共舆论的一种“前现代认知”。而普通民众大多也是这种思维。

为什么?因为传统上,媒体就被认为是一种“宣传工具”。在人们眼里,宣传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有影响力的媒体,比如一些主流媒体,要是引领一波舆论风潮,是能够决定一个人会前途远大,还是会就此沉沦的。所以面对媒体上的报道,往往稍微有点碍眼就认为是负面,稍微批评两句就认为是攻击抹黑,把负面自我放大,然后视作天大的事。所以,公众人物往往特别重视维护与媒体舆论的关系,甚至动用各种关系、资源企图控制媒体舆论。

把媒体视为“宣传工具”的另一方面,就是期望媒体多做正面宣传。比如某个过气女歌手,年过40了还要求每篇稿子都带上赞美她美若天仙的语句,还不能重样。夸得太直白不行,语言太贫乏不行,只写“皮肤吹弹可破”肯定会被打回去重写,加上“素颜似少女”这样的字眼才勉强及格。有篇把人雷得外焦里嫩的通稿是这么写的,“众多媒体和乐评人看好的华语超级小天后XXX,携带筹备十年的新专辑以雷霆万钧之势华丽降临”,“外形远超李嘉欣”、“唱歌胜王菲”、 “在签售会上,成百上千的歌迷等待着她,甚至有人跌倒,现场惊现血光。”

如果说这种情况还比较极端的话,那说起给影评人塞“车马费”,那大家应该都懂了,那些塞了钱的影评,自然只能是“宣传”。这种事情人们见得多了,也就理所当然把媒体视为“宣传工具”,而少把媒体视为“舆论公器”了。

应该说,这种思维是有一定道理的。早在八十多年前,民国著名女星阮玲玉就因为陷于名誉诬陷纠纷案件中而自杀,被鲁迅评价为“她的自杀,和新闻记者有关,也是真的。”名人对负面报道的恐惧,可见一斑。

但是在如今,这种想法是该被视为一种“前现代思维”了。当今时代,传播领域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掌握“舆论生杀大权”的传统媒体在衰落,自媒体在磅礴兴起,而名人自己,也有了微博、微信公号等直接的发声通道。可以说,舆论市场处于一种充分竞争的态势,虽然各方也有公关、营销、水军等手段,但总的来说,媒体的“宣传工具”力量在减弱,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更多是按舆论固有的规律在运行。公众人物自己有正面事迹,就会有正面报道,自己做不好引来抨击批评,自然也会有负面报道。明星的形象好坏,并不是一家媒体就能够操控、制造出来的。

这时候,还老是认为“凡是负面都有幕后黑手”就不明智了,如今人人每天都接受大量消息,各种事情总会反转来反转去,即使是有意抹黑,人们也不会轻易相信,而非要怒斥抹黑,吃瓜群众也不会轻易买账。

要求别报道名人负面,这其实是对抗人性

很多名人以及名人粉丝不满负面新闻的一个理由是,媒体为什么要报道这种负面的东西,“现在社会提倡正能量,曝那么多负面干嘛,这么八卦干嘛?”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在对抗人性。

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发表过一篇实验论文,这篇论文被美国《连线》(Wired)等权威刊物引用过。研究者邀请了17位参与者,分别聊聊自己、朋友还有明星的八卦,并同时对他们的进行脑部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人们会对关于自己的好消息,和他人的负面消息更感兴趣。而且相比于朋友的负面新闻,人们明显聊到明星的负面八卦时更加兴奋。这些负面报道主要是某某明星撒谎了或是劈腿了这样的新闻。研究者还发现,当人们听到关于名人的负面新闻时,大脑右侧的尾状核(caudate nucleus)会有更强的反应,这个区域长久以来都被认为和“令人愉悦的信号”有关。当人们听到名人的负面新闻时,大脑的确产生了一定的愉悦感。

这种现象,其实可以用喜剧理论来解释。著名喜剧演员陈佩斯曾经剖析过,“喜剧的背后必然会有一个悲情内核”。他举例道,“1986年我拍《少爷的磨难》时,在河南乡村的土路上光着脚奔跑,满地的土坷垃,硌得我龇牙咧嘴,可围观看热闹的上万人却被我的窘迫形象逗得前仰后合,当时我心里特难受,但也正是从这个细节明白了笑就是用我的低姿态引发你的优越感。”通俗的解释就是,因为有人倒霉,所以人们看了会高兴,所以人们爱看喜剧。

因此,名人负面完全可以理解成这么一种东西——吃瓜群众有看负面的需求,而名人可以从这种稍显狼狈的被围观中收获、维持人气、地位。所以,硬要抹去所有负面报道是不现实的,许多国外的新闻伦理研究都指出,一个事件凝聚了公共兴趣,那么某种程度上就有了新闻价值,甚至媒体报道的时候公众人物需要一定程度让渡隐私权。并且,在这个人人都爱段子的年代,这种对名人负面的围观、调侃,通常都没什么恶意,无伤大雅,非要认为是“恶意攻击”反而会激起一些反弹。

很多负面新闻不是啥大事,不用那么紧张

那么,面对负面报道,智慧的做法是什么呢?

其实很多人已经给出很好的示范了。比如自黑,这方面杨幂是表率,连“脚臭”这种梗也玩的不亦乐乎,形象立马让人觉得亲切不少;再如马景涛,自己加入黑粉大合唱,“咆哮教主”的身份也变得可爱;再比如包贝尔老婆包文婧,因一些节目被吐槽成“弱智人设”,没有恼羞成怒,而是主动迎合,反而无伤大雅。

所以,一些看起来挺糟糕的负面报道,一旦调整心态去面对,可能就会发现不是那么糟糕。国外的小天王贾斯汀比伯,负面新闻多到说不完,但人家并没有视为洪水猛兽,一直认错态度很诚恳,根本影响不了他的红。大概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圈内表率范冰冰敢于提出“每天都要有新闻”的经典理论。

事实上这方面官员也有很好的表率,还记得几年前的“悬浮官员”照片吗?照以往的思路,当地官员出了这种负面肯定会视为舆论有意抹黑,但那次事件当事的“悬浮官员”非常诚恳承认是PS并道歉,并进行了幽默调侃,表示工作人员思路不对,以后要改正。结果舆论反响良好,并没有什么后续为难。

当然,公众人物想要不被负面报道影响,最好的办法是持身正,走得稳,拎得清,那谁黑得动呢?就算有不讲理的黑子,也很容易被对你有好感的“自来水”们淹没了。

其实名人对很多负面新闻根本不用感到太紧张。有这么一句话:“娱乐这个圈,最重要的便是娱乐精神,不管明星还是娱记,都是娱乐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星负责台上讲话,娱记负责妙笔生花,不是啥大事的,真没必要搞得剑拔弩张。”其他领域的名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