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林画家 著名山水画家杜平作品《腾冲印象》入选“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2017-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6年11月15日,由中国美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文联主办,省美术家协会.省书画院承办的"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在江

2016年11月15日,由中国美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文联主办,省美术家协会、省书画院承办的“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省政协副主席罗一民出席开幕式。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创办于2005年,高扬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贴近时代、体悟生活、关注民生、求善求真。“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举办以来,共评选出金奖作品110幅,选拔出一大批优秀美术创作人才。本次展览以“中国精神”为主题,旨在倡导美术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手中的画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人民群众造像,为火热的现实生活添彩,记录人民生活、展现时代风貌、凝聚中国力量。

根据中央深化文艺体制改革、规范文艺评奖的总要求,今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在奖项设置和激励机制上及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取消了以往10件“金奖作品”的评选,对展览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有计划、分层次地收藏。本次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美术家投稿的中国画作品4000余件,最终选定100件入展作品。

在此基础上,又最终确定9件典藏作品(由江苏省美术馆收藏)和10件收藏作品(由江苏省现代美术馆收藏)。这些美术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反映了对时代进步的观察和思考,融汇了创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匠心,折射出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集中展示了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发展走向和实力水平。

著名山水画家杜平作品《腾冲印象》入选了本次“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

杜平进入人们的视野是从2007年开始的,随后的十年间,他每年都积极努力地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山水画作品,不仅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各类中国画大展,而且几乎每次都荣获奖项。据不完全统计,有10次之多,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国画坛是极少见的。

众所周知,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性大展中,因为竞争激烈,又有严格的评审制度,能够入选都是困难的,何况是获奖,更是难上加难。可见杜平山水画的艺术高度已相当突出。值得一提的是,这位耿介而执著之士,在他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资格之后的几年中,仍然坚持不断地参加全国性大展的角逐,仍然多次获得奖项。杜平的成长和崛起越出了常见的轨道,具有更多的奇迹般色彩。

1960年出生于北京的杜平,当过工人,没有可炫耀的学历,也没有可依仗的家世,完全靠自身的刻苦与勤奋,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一步步走近画坛,走向成功,这得之于他对艺术的酷爱,也得之于他在艺术语言上的天赋的感受力,更主要的,是他内心涌动的那种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的促迫,使他决心以后天的加倍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足,问学求师的欲望十分强烈。为此,他先后就读于中国画创作院山水画专业研修班、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山水画课题研究班、中国工笔画学会李魁正工作室研修班。

最后从学于张复兴,既是他的学生,又是他在中国画艺术创作院设立的教学班的助理导师。也正是在这求学问道的历程中,杜平转益多师,融会古今,广取博收,追根溯源,不但受诸位名师浸染影响,获益良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多的是在“师古人”、“师造化”的并行不悖中,日益理解笔墨理法,乃至鼓起了创作的风帆,其颇具新意的山水画创作层出不穷,旗开得胜,已引起美术界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名声日重,影响渐大,卓然成家。

千余年来,中国山水画艺术之所以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师法古人的同时,坚持师法造化的原则,进而由“外师造化”走向“中得心源”,造成艺术空间与实际空间的差异,这也为强化、升华真实空间,为笔墨情趣的再创造提供了可能。

杜平在诸位名师的指导下,在深入研习历代画学理论及名家的经验中,通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得出了“谁轻视和淡忘这一原则,必将导致失败”的结论,总结出一句话——“刻画自然,重在心源”,作为他山水画创作的座右铭。

这就是说,他的艺术创作必须来自对自然的刻画,必须以现实为源泉,但是这种刻画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必须是自然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的东西,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杜平入选作品《腾冲印象》

基于这一原则,杜平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面貌:一种是为参加全国性中国画大展创作的鸿篇巨制,如《茂林芳源》《家山晨话》《夏夜山居》等,画的都是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全景山水,偏重于自然景观的刻画。由于这种刻画经过了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已是注入了内心感情的心象,构思奇谲多变,对象分布错杂,以线立骨的峰峦岩壑,变化多端,与林木交错,与屋宇田畴相抱,神奇莫测。

整幅作品勾勒稠密、繁而不琐,皴染满布、淡而不薄,严谨整一,饱满丰厚,画得气象万千,雄秀兼夺,扑人眉宇。

景观的呈现,颇有实境感,有接近西法的写实之处,又有高度的综合与提炼,既不乏北宋山水画的营养,又在艺术幻化中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视觉观念,实在是密体山水的绝妙之作。

杜平的另一种山水,多为立轴斗方或横批,如《乡村之韵》《桂林写生》《云梦故里》《自在家园》等作品,都是对景写生或依据写生加工整理的作品。其感人处来自于他“刻画自然”的山野气息,来自于“重在心源”的表情达意。

或者从山头画起,山外有山,云追雾随;或者横断山间近景,老树新枝,生机盎然;或者取山侧水旁,民居隐现,悠然邈远。其基本点在追求气韵生动,笔法松动灵活,往往粗细互用,化繁为简,巧拙相生,轻重快慢发挥自由,总的趋势是恣肆劲健、泼辣而蕴藉的湿笔为多。用墨随情就景,随机生变,墨气淋漓,层次井然,对墨色的渗化浸润极有把握,深得这种疏体山水之写意精髓。

遍览杜平这两种面貌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标新立异不落俗套。不管是饱满的构图还是空灵的布局,画家分明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山体有范宽的雄峻、王蒙的茂密,笔墨有石的圆润、石涛的醒透,更有渐江靠线条结构出山川之质的神韵。

但杜平又显然不让前人的成法束缚自己的手脚,而是在借鉴前人时自觉地保持面对自然的新鲜感受。当然,保持观察感受的新鲜感,只是迈入创作的第一步,进一步就是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这就是杜平强调“重在心源”的真正含义。即结合自己的学养、阅历、审美视角,去发现美,去想象,去生发,去刻画自然,形成自己山水画特有的意趣、程式和笔墨。

杜平的山水画所以能达到创作的飞跃,我以为是他紧紧抓住两个活源头的结果:一是蒙养,二是生活。正如《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所言:“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

”“蒙养”对杜平而言是汲取与思考,是学而广,思而深,学而不泥,思而不僵。他善于充分吸收传统笔墨的成就,重视书法造诣的锤炼,以强化笔墨的表现力;他还善于融合传统的笔法韵律与西方的平面构成,把西法的设计意识与情随意走的书写意识结合起来,使之融入心随笔运的笔墨运动中来,在山水画中发挥了中国绘画艺术以书法为核心的情义。

“生活”对杜平而言,则是“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慧根灵性的启发,是山川万物独立形态的把握。正是生活的恩赐,使杜平将生动笔墨与师法自然相联系,不仅使自己笔下的山水不断出新、别开生面,还使他的山水画创作达到新的高度,推动了他的创作历程不断精进。

很显然,作为当代山水画家的杜平,他的根是扎在中国画传统的土壤中的,但他的趋向却是向着当代的。他以他的作品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知灼见: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一旦和现实自然地接触,便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有传统功底的山水画家,只有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和写生,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

概言之,杜平的成功得益于他在笔墨蒙养和生活累积的两个方面的修炼,得益于他不仅师古人之迹更师古人之心,得益于他不仅重视“外师造化”,更看重“中得心源”的主观性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心象表达。

杜平的作品既有成熟老到的笔墨魅力,又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他画出了自然的灵性,也画出了自我的灵性。这源于他的画中有生活,有激情,有思考。可以说,杜平是一位立足传统、面向生活、走向现代,实力型的具有无限潜力的山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