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医药养生保健之熏蒸

2017-08-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壮族医药养生保健之熏蒸 熏蒸疗法,是利用壮族中草药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我国历代医学积累了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并传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秘方.据记载许胤宗早年在南朝陈国为官,由于治好当时陈国柳太后的中风病而出名.隋朝时担任了尚药局奉御.柳太后得的是中风,中风之后面部神经麻痹,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东西,更别说给她吃药了.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之后,就命人做了十多剂治疗中风的黄防风汤,其他御医看了说,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药,还做那么多汤药有什么用啊!他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

壮族医药养生保健之熏蒸

熏蒸疗法,是利用壮族中草药加水煮沸后所产生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我国历代医学积累了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并传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秘方。据记载许胤宗早年在南朝陈国为官,由于治好当时陈国柳太后的中风病而出名。隋朝时担任了尚药局奉御。柳太后得的是中风,中风之后面部神经麻痹,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东西,更别说给她吃药了。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之后,就命人做了十多剂治疗中风的黄防风汤,其他御医看了说,明明知道太后不能喝药,还做那么多汤药有什么用啊!他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汤气蒸腾起来,药气在熏蒸时便慢慢进入了太后的肌肤,并从肌肤进入身体,药效逐渐发挥,达到调理气血的作用,柳太后的气血得到调理,在被汤药熏蒸了数个小时后,病情终于有了好转,其他御医们都惊叹于许胤宗竟然能想到如此绝妙的办法。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有用韭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治疗伤科疾病。《内经》记录了用椒、姜、桂和酒煮蒸治疗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等痹症。在《伤科补药》中则记载了熏蒸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凡宿伤在皮里膜外,虽服行药不能除根,服瓜皮散,次用落得打草、陈小麦、艾叶等三味,用河水共煎一锅,滚透,入小口缸内,横板一块,患人坐在板上,再将单被盖身,其汗立至,不可闪开,恐汗即止,病根不清也。”说明陈伤者用熏蒸的方法可以起到疏通血气、活血化风寒湿邪功效。本疗法素为医家所习用,是一种有效的外疗法。

壮医文化

壮族医药与壮族地区的民俗有密切的关系,如:断发、服色尚青、鼻饮、喜食生猛、居干栏、捡骨重葬等民俗,亦与壮医药有关。

壮族先民的服饰特点是服色尚青、衣葛,这也和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卫生要求有关,青色、葛衣既能使人体凉爽,又可防避蚊虫,青色为蓝靛所染,还具有解毒的作用。

鼻饮在古越族中流传,文献多有记载。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对鼻饮的方法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州溪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壮族先民为能够生存和繁衍,势必要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抵御瘴毒和防暑降温的方法,从鼻饮液中加入山姜汁药物来看,这种奇特的卫生民俗,应是壮族先民所创造,并为民间壮医所总结的一种主要针对瘴疾和中暑的防治方法,它包含着物理降温和粘膜给药等科学因素。如今壮医使用的洗鼻及雾化法,对鼻病、喉病、呼吸系统病症,都有一定的疗效,究其源流,与古代的鼻饮不无关系。

越人居住干栏,壮族地区至今仍保持这种居住习俗,《桂海虞衡志》载:“民居苫茅为两重棚,谓之麻栏,以上自处,下蓄牛豕,棚上编竹为栈,但有一牛皮为姻席。牛豕之秽,升闻栈,习惯之;亦以其地多虎狼,不尔则人畜俱不安。”这种干栏居住建筑的选择,是适应南方自然气候条件而形成的,除了避虎狼之外,当与气候炎热潮湿有关,人居干栏之上,可以通风采光和防潮,从而起到保健卫生的作用。

捡骨重葬体现了壮族人民尊祖和讲究坟山风水的民俗,这一习惯客观上促进了壮医对人体骨的正确认识。

壮医历史

壮族是我国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有过很多辉煌的成就。从“柳江人”算起,壮族人民的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伟大的医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有了人类,就有医疗活动”。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知识。

相关出土文物表明,早在2500年前的西周工朝、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针刺治病的技术。到了秦汉时期,大量的地产植物、矿物和动物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唐宋时期,壮族先民掌握了草药的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药刮、角疗、灸法、挑针、陶针、金针等医疗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壮医诊疗技术。

壮族聚居于南方亚热带地区。当地山林茂盛,气候炎热,毒草、毒树、毒虫、毒蛇、毒水、毒矿等有毒之物较多。唐?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曰:“岭南多毒物,亦多解物,岂天资乎?”无数中毒的病例及死亡的教训使壮族先民首先认识了毒药。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壮族先民使用的不强药、蓝药、焦铜药、金药、菌药五种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