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谁翻译的好 莎翁译者朱生豪生平介绍

2018-04-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莎士比亚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全世界都为他的作品如痴如醉,而想要翻译莎士比亚的译者不乏其人.中国的莎翁译者中,朱生豪是最早翻译莎士比亚的几人之一,也是翻译莎翁作品最多的.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著名翻译家.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嘉兴人,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1936

莎士比亚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全世界都为他的作品如痴如醉,而想要翻译莎士比亚的译者不乏其人。中国的莎翁译者中,朱生豪是最早翻译莎士比亚的几人之一,也是翻译莎翁作品最多的。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著名翻译家。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嘉兴人,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1941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朱生豪个人资料

中  文  名:朱生豪

别      名:文朱森、朱文生、朱森豪、朱朱、朱生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  生  地:浙江嘉兴

出生日期:1912年2月2日

逝世日期:1944年12月26日

职      业:诗人,翻译家

毕业院校:杭州之江大学

信      仰:无

主要成就:翻译莎士比亚作品

代表作品:《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中译本等

掌握语言:英语,中文

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原名朱文森。兄弟三人,他为长子。不幸10岁丧母,12岁丧父,孤儿三人,由早孀的姑母照顾。入学后改名朱森豪。

1924年7月高小毕业后,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秀插入嘉兴私立秀州中学初中二年级,酷爱国文,英文。

1926年升入秀州高中,1929年高中毕业,经校方推荐,保送入杭州之江大学,享受奖学金,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四年级时,在“之江诗社”的活动中,他认识了当时一年级的宋清如,他后来的女友和妻子。

1933年7月大学毕业后去上海世界书局工作,任英文编辑。头几年工作是参与编撰《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

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合同。

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8月8日写成《译者题记》。这一年将历年诗稿整理成册,共三集。到1937年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8月26回嘉兴,继续莎译。11月18日嘉兴沦陷后避难乡下。

1938年下半年重返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

1939年冬去《中美日报》馆任编辑。

1941年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冲入“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三本诗集及宋清如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

1942年初失业。

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结婚,6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

1944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叙》,编《莎翁年谱》。其时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六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到12月病情日益严重。

1944年12月26日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1947年,《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49年再版。

1957年,《莎士比亚全集》,台北世界书局出版,收朱生豪译剧本27部,其余剧本和长诗、十四行诗由虞尔昌补译完成。

1954年,《莎士比亚戏剧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收世界版27部及世界版未收入历史剧4部,共31部剧本。1957-1978年间,香港大光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作家版31部剧本的单行本。

1978年,《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全集对作家版全部朱译莎剧重新进行了校订,并由国内名家补译了朱生豪未译部分,全集中部分剧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78年上半年出版了单行本。

90年代以后,又有译林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单位出版了朱生豪的全部或部分译著。

宋清如(1911年--1997年6月27日),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朱生豪的夫人。1911年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西张栏杆桥日晖坝(今属张家港市凤凰镇安庆村)一户富豪家庭。1932年进之江大学,1933年起即常在《现代》等多种文学刊物发表诗作,被誉为有“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的女诗人。

1932年,已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宋清如,按当年教育部规定师范生已享受过公费待遇,就不能报考国立大学,遂考入美国教会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成为中文系的一名学生。人生往往因为某个偶然的决定而改变航向,之江大学对宋清如也是如此,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宋清如、朱生豪这对才子才女就在这里相识、相知、相爱。

因为对于诗歌的共同爱好和朱生豪结为伴侣,1942年两人在战火中的上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并携手进入莎士比亚的世界,对朱生豪的译莎事业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敬爱。

宋清如和朱生豪的爱情故事很多朋友都是比较熟知的,两人之间的恋爱实属不易,恋爱十年中聚少离多,九年的时候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维系感情。在朱生豪最落魄的时候宋清如赶到他的面前选择和朱生豪结婚,在结婚两年之后为了朱生豪产下了一个儿子朱尚刚。朱生豪却因为身体的原因早早离开了人世,留下了宋清如和不到一岁的儿子。

宋清如一个人把朱尚刚抚养成人,很好的教育出了一个有出息的儿子。朱尚刚从小就是受到父母亲文学的熏陶,对于文学知识有着很好的基础。朱尚刚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的是工科,毕业之后从事过一段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母亲宋清如为了能够完成父亲朱生豪的遗愿,用了自己剩余的时间完成剩余六部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并且帮助母亲完成父亲的遗愿。

宋清如去世之后,这个重担和责任就由朱尚刚完成,为此朱尚刚继续攻读了中国文学专业,出版了父母亲生前的作品,自己在文学方面也创造了很多的作品和文献。

朱生豪的31种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是现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翻译成就。朱生豪的翻译主要是在1942-1944年间完成的,主要依据牛津版莎士比亚全集。1944年12月朱生豪去世时仅完成31种戏剧的翻译,以及未完的《亨利五世》译稿。

194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27种。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31种。1955年台湾世界书局出版朱生豪翻译、虞尔昌补译《莎士比亚全集》(5卷本)。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朱生豪翻译、吴兴华等校订、梁宗岱等补译《莎士比亚全集》(11卷本)。1998年译林出版社出版裘克安等修订、辜正坤等补译《莎士比亚全集》(8卷本)。虞尔昌补译本和梁实秋全集译本(1967-68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在大陆中国的隔离,可以说,50余年间(1947-98)朱生豪的译本被多家出版社不断刊行重印,其声誉也因此被高频重复和强调,并赢得了几代读者的喜爱和推崇(例如黄雨石),由此确立了朱生豪译本丰碑式的地位。

1944年之前,莎士比亚的翻译已经取得一些不可忽视的成果,朱生豪显然熟知这些早期译本,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1944.4)写道:“中国读者闻莎翁大名已久,文坛知名之士,亦尝将其作品,译出多种,然历观坊间各译本,失之于粗疏草率者尚少,失之于拘泥生硬者实繁有徒。拘泥字句之结果,不仅原作神味,荡焉无存,甚且艰深晦涩,有若天书,令人不能卒读,此则译者之过,莎翁不能任其咎者也。”

朱生豪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本),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译文。

戏剧大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首任会长曹禺亲笔题词,赞扬朱生豪“正义凛然,贡献巨大”,称颂他一生为译莎剧“功绩奇绝”。

“朱生豪先生是引领我走进莎士比亚艺术殿堂的第一人。和我一样,太多太多的人都是由他领进门的。他的散文体《莎士比亚全集》译笔流畅典雅,文句琅琅上口,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传递莎剧的气派,给我们的内心留下酣畅淋漓的记忆。”浙江莎士比亚研究学会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洪忠煌这样评价。“英文和中文,是两种极为不同的语言,在他笔下竟能吻合到这般程度,足见朱生豪功力之深。”洪忠煌说,朱生豪文学修养颇深,更难得的是汉、英语都很有造诣,所译莎剧斟字酌句、通俗易懂,较他人的译本以典雅传神见长。“他初期所译的几部多为喜剧,如《暴风雨》、《仲夏夜之梦》等,译笔轻快;后期所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等悲剧、历史剧,译笔更是精辟而流畅。”

“未能忠实地移译莎剧中的大量粗俗语,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朱译本的一大不足。”洪忠煌评论,其实粗俗语也是莎剧的一大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而且有其特定的戏剧作用。“考虑到朱生豪所处的年代,这种处理可以理解。但这样一来,很多地方就不能客观反映原作的风貌,与朱生豪本人的宗旨也是相悖的。”

学者朱俊公就此评价道:朱生豪善于传达莎翁高雅文字的“神韵”,却不善于,或者说不屑于传达莎翁粗俗文字的“神韵”。而粗俗和猥亵的语言,在生活充满乐趣而无所顾忌的莎士比亚笔下是很多的,特别是在他的喜剧里。“净化之举,虽包含译者一番良苦用心,却是不足取的。”

“他的才学固然令人钦佩,但价值更高的,是他的精神。”洪忠煌评价,“尤其是,他那种一定为民族争一口气的志向和勇气,那种传播人类最宝贵精神财富的神圣使命感,对于今天被物质和私欲严重侵蚀的中国知识界,如同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朱生豪故居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禾兴南路73号(原南大街东米棚下14号,现属梅湾街历史街区东片),为近代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朱生豪在嘉兴的故居,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由市城投集团出资落架大修,2007年11月对外开放。

朱生豪故居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禾兴南路73号(原南大街东米棚下14号,现属梅湾街历史街区东片),为近代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朱生豪在嘉兴的故居,朱生豪在此度过童年与少年时光,1943初新婚后携夫人宋清如从常熟返回老家居住,次年12月病逝于此。该建筑为具有浙北风格的传统民居,坐东朝西,现存两层的楼屋五间、南北偏屋各两间和东北侧的小偏房(灶披间)两间,东西有前后院。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由市城投集团出资落架大修,2007年11月对外开放。

《朱生豪情书全集》是201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生豪,宋清如。从1933年到1942年两人结婚,直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这些情书见证了传奇而悲壮的爱情。正是由于伟大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译莎巨匠

本书手稿全部经朱生豪后人朱尚刚先生授权并整理。全书共收录朱生豪情书308封,全面展示了朱生豪当时写作的手迹和心迹,是迄今遗留的保存最完整的朱生豪情书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