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清华 张元:谈清华大学的一门历史课

2017-08-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只要选定大概的方向,不需决定修习的专业;两年之后,对于这个大领域内的学问有了基本的认识,再于其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学科,深

中学毕业生进入大学,只要选定大概的方向,不需决定修习的专业;两年之后,对于这个大领域内的学问有了基本的认识,再于其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学科,深入学习。这样的设计,与今天绝大多数大学新生,一进学校就确定修习的学科,很不一样。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系就是依据此一理念而成立的学系,今年已经有了第一届的毕业生。

清大人文社会学系的学生必修两门历史课,大一上、下两个学期的「世界文明史」与大二上学期的「中国史基本问题」。到了三年级,如果选「历史」为修习学程之一的话(学生需修习两个学程),必须再修习「中国思想文化史」、「台湾发展史」与「科技史」三门「学程必修课程」。此外,他们还要修习若干有关历史的「进阶课程」。这些课程皆由历史研究所负责提供。

94学年度的第二学期,我开了一门属于进阶的课程:「钱穆与中国传统史学」,供人社系拟选历史学程的学生修习。这门三学分的课,也作为「历史思维」课程中的一门,提供全校学生修习。到目前为止,清大学生如果未曾修过一门「历史思维」领域的课程,是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如果某些学生愿意修习一门进阶的历史课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准呢?。

进阶课程:钱穆与中国传统史学

我在提供学生选课参考的「开课说明」中,对于这一门课程,作了简要的介绍,关于课程目标,是这么说的:

这是一门为人文社会学系历史学程三、四年级开设的课程,也可以说是历史学程中的一门进阶课程。

钱穆是中国近代的一位史学大师,学通四部,著作宏富。钱先生的学术著作,论证严谨,识见精深,若能仔细研读,获益必多。但是,本课程并非「钱穆史学著作选读」,选读他的学术著作,只是课程任务之一。钱穆先生自学成才,其史学成就缘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与发扬,因而藉钱穆著作上溯传统史学之重要作品,选出若干篇章,详加研读,则是本课程之另一任务。

不论是钱先生著作或传统史书之篇章,研读重点不在作品的表面意思,亦即不以了解其内容大要或论点所在为主要目标;钱先生如何论证,传统史书如何记述,则是需要详加探讨之研读重点。也就是说,本课程希望藉由对钱穆史着以及传统史书若干篇章的研读,能够对于传统史学的内在结构有所了解。

课程重点置于此处,理由有二:一、传统史学之价值不在于出现许多伟大的史家与史着,而是在于内部结构之层次分明、严密深刻,与今天的现代史学著作相比,未见逊色,只是长期以来未受重视而已。二、阅读应是一种思考活动,阅读有层次、有深度的作品,就是最好的思考练习。学习思考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原是修习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以为,只要读了这段说明,就知道这是一门颇为艰深,而且必然枯燥的课程,不是对钱先生景仰已久,接触过一点钱着的学生,大概不会选修。后来我才知道,我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不小错误,那就是学生选课,或者根本不看「课程说明」,或者仅作参考之用,或者根本就没看懂。有的学生只是想,我还没修「历史思维」类的课程,刚好这门课不冲堂,那就修吧,反正只是一门「历史」课!

这门课选课学生最初六十多人,期中考前,不断有学生退选,期末的成绩单上,还有58人。科系的分布为:人社系11人,中文系11人,外文系1人,经济系4人,其它分别属于物理、化工、工科(原核工)、化学、生命科学、电机、资工、材料、原子科学等系的学生。年级的分布为:四年级10人,三年级16人,二年级25人,一年级7人。

面对这样的学生结构,我深知不可能执行课程说明上的安排,只能自动打个对折,将之变成一门「钱穆史学论著选读」。我的难题将是,这些学生肯跟着我,一起来读点代表钱穆史学的精深论著吗?我既然放弃了传统史书的研读,钱着的阅读就不能再有所让步了。读什么呢?读「课程说明」中的那些吧!

课程的进行方式,讲解仍然十分重要。就是阅读,亦需要引导与解说,当然共同的讨论也是不可缺少。因此,本课程阅读的份量不会很多,对于选用的教材,会做稍为详细的讲解,希望能够引发兴趣,启动思考,使修习者真有所获。

本课程拟从钱先生的学术著作中,选出若干研读的范围,再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述。我们将不会读整本书,如果文章太长,也会摘取其中的部份来读。研读范围将是:一、先秦部份,从《先秦诸子系年》中选一或两篇;二、秦汉部份,从《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及《秦汉史》中选若干片段;三、魏晋部份,从《中国学术思想论丛》中选取若干片段;四、宋代部份,从《朱子新学案》与《中国学术思想论丛》中选取若干片段;五、明清部份,主要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选取教材。

本课程的导论将是「读书方法」,阅读钱先生所撰〈朱子的读书法〉与〈近百年诸儒论读书〉两文。

这一学期的课程确实按照这个计划在执行,虽然有若干调整,基本上可以说执行得相当彻底。

学生认识:学习历史必须思考

上课的方式是我当堂发下讲义,立即讲述、阅读、讨论。我会花一点时间,介绍这段资料的背景,以及现代学者的有关研究。但重点还是在阅读,仔细地读,仔细地讲,不断地问学生问题,不断地与学生交谈。从第一篇数据,《国史大纲》的〈引论〉,到最后一篇,《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阎若璩的传略、〈潜邱之考据及其制行〉,以及李穆堂、戴东原的传略,都是用这个方法。这里,我只举出关于《先秦诸子系年》的〈邓析考〉,略作介绍。

我认为,《先秦诸子系年》可以说是钱先生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也可以说是最为艰深的一部。读钱先生的论著,不可不读此书,但此书甚难,无法多读,不妨浅尝辄止,这是我最初的想法。开学之后,在众多精彩的篇章中,委实不易割舍,最后决定选读四篇,即:〈自序〉(选录)、〈邓析考〉、〈墨翟非姓墨墨为刑徒之称考〉,以及〈吴起传左氏春秋考〉。

邓析,这个名字极陌生,就是历史系的教授,知道邓析的,恐怕甚为有限;邓析其人也无甚重要性可言,不是一个文科学生应该知道的人物。人物既然不很重要,我们需要读关于这个人的考证吗?这个问题暂且搁下,还是让我们读读这篇文章,看钱先生是怎么谈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邓析考〉分为两个段落,前半谈的是邓析其人,后半谈《邓析》一书。前面的部分,我先作字面的解读,把大意说了一遍,接着问:这前半部分的文字,可以分为哪几个段落?每一个段落的要点是什么?经过一番问答与讨论,学生同意,这前半部分,可以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是说,我们熟知的数据中,都说邓析是为子产所杀;第二段用考年的方法,知道邓析与子产同时,但不是子产所杀;第三段则探寻邓析被杀之深义,在于驷歂杀邓析其人,而不得不用其书;第四段论述邓析其人之历史意义,在于「今邓析其人贤否不可知,其《竹刑》之详亦不可考。

要之与(商)鞅(吴)起异行同趣,亦当时贵族平民势力消长中一才士也。

」后半考订《邓析子》一书,讲解采取相同的方法,重点在于:钱先生如何指出邓析有《竹刑》而无著书;《邓析》二篇,何以是战国晚期,辨者之徒所伪托;至于今传之《邓析子》,何以并非《邓析》二篇,更是后人之伪作。

我们在课堂上,详细讲述、讨论了这篇〈邓析考〉,最后做了总结。我说,从这篇文章的结构与陈述,我们可以看到,钱先生的论证,有四项要点:一、非明了时代之发展与转变,不足以说明一个人物的意义;二、非明了时代之氛围与心态,不足以明辨一本书的真伪;三、唯有仔细辨析,方足以因小而见大;四、唯有证据充足,层次分明,方能呈现进入历史知识之途径。

《先秦诸子系年》的其它二篇,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成效如何?老实说,我只是觉得上课气氛尚可,严肃中不失轻松,讲述、讨论常能引起学生的笑声。他们真的会觉得有意思吗?有收获吗?

期中考有一题:「你现在所知的『传统史学』有哪些特点?请与你上这堂课以前,对『历史』的认识,略作比较。」学生的答案让我惊喜,我可以感到他们不只是不排斥这种精细的考证文章,甚至从这里学到了历史。我选两篇最为完整的论述,作为代表,一是四年级的学生,一是一年级的学生,兹抄录于下:

传统史学的特点有:数据繁多,精密的寻找资料,仔细的思考判断,详细缜密的阅读。找到所要的数据后,进一步用历史的方去推论、考据,最后得出结论。上这堂课以前,不知道历史的学问是很细致的,而且要花很多心思在想象,并与古人对话。

原本以为,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记录与解释,我当时已了历史不只有一种解释的概念。但从没有想过,这个学科本身有着很大的道理,不只是鉴古知今而已,更可以从中得到个人修养的增进,培养研究精神。以往学习历史,毫无乐趣可言,因教科书是死的,而现在能体验读史之乐趣。(工科,910105,李亚霖)

严谨的、饶富趣味的,传统史学着重于描绘特殊事件背后存在的独特意义。就像读钱先生作品,那种严谨的思辩过程,循序渐进,铺陈事件的历程的有条不紊,思绪清晰,对于历史资料的搜集的精细,熟读牢记,更进一步可揣想当时情境、对话、心态。

在我的看法中(不知是否恰当),传统史学就像一本理性当中不失感性的厚书,既是逻辑严密,却又自然而然于字里行间中透露着感情。中国数千年,先人的智慧、思想,如同大浪侵袭而来。

(过去对于历史的理解似乎是停留在老师所说的「历史数据」的层面,总是在了解过去的教训与事实,徒有什么鉴往开来的空洞思想。)(化工,940649,江晋纬)

学生所说的「传统史学」,其实就是指钱先生论著而言。这一类的意见不少,还可以抄录一些。有一位二年级的学生说:「……上课以前,总觉得历史是以前发生过的事件,而课本只是将它呈现出来而已。但是上了老师的课之后,发现历史是人们所解释的,所以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历史,才发现历史蛮有趣的。

而且从钱穆的文章中可以感觉其论证非常严谨,考证很详细,也引用许多文献,最后再以和别人不同之观点描述之。其考证之精神,和科学所讲究的严谨的证明,很像。

」(电机,931741,陈玺文)这样的意见是最多的,许多同学都提到,在上这门课之前,没想到「历史」居然也是需要思考的,而且是很严谨的思考。有一位同学特别喜欢《先秦诸子系年》,她说:「我觉得《先秦诸子系年》的序言很精彩,读完这四篇文章,很想继续看下去。

因为以前没接触过这种思辨方式,希望能多读一些钱先生的文章。所以,上星期买了《先秦诸子系年》,准备和《史记》一起看。」(外文,931229,刘立葳)她读了上课提供的数据,觉得不过瘾,还去买了一本,要继续读,真是不可思议!

我在发卷子的时候,特别问了她,怎么会去买一本这么难的书?她说,她喜欢读古文,觉得这本书的文章更严谨,读起来更有劲。立葳是一位认真听课的好学生,我相信她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