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神:饮马教廷护城河 煊天赫地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2017-08-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古代欧亚大陆匈人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沙隆之战被停止向西进军.然而后来他却攻向意大利,并于公元452年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由448年至450年,匈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

阿提拉(Attila,406年—453年),古代欧亚大陆匈人的领袖和皇帝,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

他曾率领军队两次入侵巴尔干半岛,包围君士坦丁堡;亦曾远征至高卢(今法国)的奥尔良地区,最后终于在沙隆之战被停止向西进军。然而后来他却攻向意大利,并于公元452年把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攻陷,赶走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使西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由448年至450年,匈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在这广大区域的一带附属国,都有自己的国王和部落酋长,平日向阿提拉称臣纳贡,战时出兵参战。在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欧洲历史中更富传奇性。在西欧,他被视为残暴及抢夺的象征,但也有历史记载形容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尤见于古北欧的萨迦文献记载中。

有关阿提拉的生活历史背景的记载,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起了大作用:在日渐衰落的西罗马帝国,他与埃提乌斯(当时他有“最后的罗马人”之誉)之间的冲突以及对匈人文化的陌生,使他被认为是凶猛野蛮和文明社会的公敌,直至今时今日,大量电影与艺术品对他的描绘也是如此。

在古日耳曼的史诗中,对阿提拉有着微妙的描述:“他是一个高尚和慷慨的盟友,无论是在尼伯龙根之歌中的Etzel,或是在《佛尔颂萨迦》或《埃达》(北欧神话)中的Atli都是如此。”现今在一些国家中,在有关阿提拉历史的记载上均是褒多于贬的。在匈牙利及土耳其,阿提拉与他最后一名妻子伊笛可的名字仍然十分流行且常被使用。

公元453年,阿提拉退兵回到匈牙利之后,又娶了一个年轻姑娘为妻。这个姑娘名叫伊尔狄科的姑娘,是一个日耳曼族的女子。他们的婚礼是在多瑙河彼岸的木结构的皇宫里举行的,为了这次结婚,匈奴全军举行了盛大的欢宴,全军大呼小叫,暴饮暴食。按野蛮人的仪式和风俗,那位又醉又困的国王到半夜以后才离开筵席,回到新床上去。他的侍从到第二天下午仍一直听任他去享乐或休息,对他不加干扰。阿提拉此时已近50,头发也花白了。

当他喝醉酒进入洞房时,突然鼻血涌流不止。不久,他倒下了,鼻血流进了咽喉,将他窒息而死。因为是新婚之夜,手下也不便前来挽救。也有说是被姑娘暗杀身死的,因为东罗马皇帝曾派人暗杀过他,暗杀的主要手法就是进献美女。西罗马的皇帝也深知,阿提拉的退兵是迫不得已,而且他的恫吓是绝对真实的。只要这个人活着,罗马将永无宁日。暗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阿提拉帝国的建立者并不是阿提拉本人,而是他的叔叔奥克塔尔。他在与勃艮第人的战斗中丧生,王位由他的兄弟卢加继承。卢加于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进攻东罗马帝国,东罗马被迫向匈人进贡大量黄金,以换取边境的安宁。公元434年卢加去世,王位由他的两个侄儿布雷达和阿提拉继承。兄弟二人继续攻打罗马,将罗马进贡的黄金数量翻了一番。布雷达和阿提拉虽然共同统治,但各有各的领地。公元445年,阿提拉策划刺杀了布雷达,自己独掌大权,成为匈人帝国唯一的君主。

阿提拉死后,他的指定继承人艾拉克(Ellak)、丹克玆克(Dengizich)以及艾内克(Ernakh)就帝国继承权互相攻伐,使匈人帝国四分五裂,如约尔丹尼斯所记载—“就好像那些好战的国王与他们的人民,应该被他们像家庭财产般摊分。” 于是在后来,在格庇德的国王艾达里克王领导下的反匈人联盟,在尼达欧之战(Battle of Nedao)击败了匈人,杀死了艾拉克,使匈人帝国完全瓦解并开始从欧洲历史中淡出。

(1)不論匈奴人的話有多麼不中聽,都先按奈住性子聽他說,別急著一刀就把他給砍了!

(2)偉大的領導人不能太過嚴肅。

(3)在政治交戰中,要提防背後。

(4)樹敵一定要有原因。

(5)匈奴人的眼光一定要看得很遠。

1812年贝多芬曾尝试谱写一部关于阿提拉的歌剧,并询问奥古斯特·冯·克斯布有关撰写脚本的可能。但是这一计并未实现。1846年威尔第谱写了歌剧〈阿提拉〉,该剧情节立足于札卡利亚·韦尔纳的话剧〈匈奴王阿提拉〉2004年, 美国重金属乐队Iced Earth发行了专辑〈辉煌的重负〉,该专辑记录了美国的军事史。除了美国本土的主题,该专辑还收录了一首以阿提拉命名的单曲,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匈奴王。2007年,英国重金属乐队Saxon发行了他们的第17个专辑〈圣殿之内〉,收录了名为〈匈奴阿提拉〉的单曲。该歌曲称阿提拉毁掉了罗马帝国。

阿提拉(更多人称阿提卡)他曾被欧洲人誉为“上帝之鞭”这是因为他在匈奴西迁时打败了罗马人与日尔曼人的联军,并洗劫罗马城。当时约是公元5世纪。而成吉思汗是公元13世纪的人了。从生物知识可以知道,在匈奴西迁的过程中,难免“杂交”,因而他匈奴的血统本身都不纯正了。而且据外国人种学研究,蒙古人有大量突厥人基因。因而我觉得,他俩的血缘关系就像现在的蒙古人和土耳其人差不多吧

有关阿提拉的名字来源,应该是在哥特语中 “小父亲”(前缀"atta" “父亲” 加上后缀"-la") 演变而来的。这也可能是从阿尔泰语系而来 ("Atatürk and Alma-Ata",今日于阿尔泰语作"Almaty",应该由前缀"atta" “父亲”加上"il"“土地”而组成)。"Atil"在阿尔泰语中,也是今日伏尔加河的名称,所以也有以此河命名的可能。

阿提拉进攻西罗马帝国的借口就是罗马皇帝瓦伦丁三世的妹妹,野性的荷罗丽娜公主给阿提拉写了情书。阿提拉以此为由,向罗马帝国要求迎娶公主(事情本身有点像几百年前呼韩邪单于迎娶王昭君),但是阿提拉要求罗马帝国提供全国一半的财富国土作为陪嫁,实在超过了罗马人的忍耐极限,何况根据罗马法律,女人无权继承财产。最终教皇出面,对阿提拉的进军进行了劝阻,于是

阿提拉没有向世界之都罗马挺进,而是听从罗马主教利奥一世的劝阻(452年7月6日),利奥一世答应交纳贡赋,并把罗马皇族公主荷罗丽娜嫁给他。罗马帝国割让多瑙河以东给匈奴帝国。他再次退回班诺尼亚,并453年死于该地。

据说利奥一世的滔滔演讲、威严的外表和华丽的主教服征服了阿提拉,让他感受到了帝力量的伟大。后来,圣彼得和圣保罗又拿宝剑在阿提拉面前显圣,威胁他如果不撤兵砍下他的脑袋。阿提拉终于屈服在上帝的使者面前,同意撤兵回国。这一传奇故事后来被著名画家拉斐尔绘成一幅壁画,保存在梵蒂冈,广为传扬。这显然是杜撰的故事,骗不了人。

事实是使团承诺缴纳巨额赎金,同意阿提拉把在北方掠夺的全部财富带回匈奴帝国,同意在交换俘虏时只要军官和士兵,放弃所有妇女、儿童和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

阿提拉为何没有来攻打中国呢?有些史学家认为理由非常的简单,游牧民族之作战方式放在我们这边我们也是非常的无奈的。由于他们基本上都是骑射,全民皆兵,来无影去无踪的,往往属于游击性质的,力量可能会稍微逊色点,然而他们的耐力非常好,善于远距离奔袭,这刚刚好就是西方重骑士,重步兵阵地战与坦克式推进冲锋无一丝一毫办法的。若论攻城,匈奴可能会差,然而若掠地,匈奴人是无法打到又无法追上的,还可以回头咬上你几口的。

至于阿提拉未能够打回来,非常的简单,路途遥远,打回来的话不值得,游牧民族的侵略基本上是来源于生产力低下,食物以及生活用品缺少,建帝国之后,这样的一些问题已一步步的得以解决,为能够报仇让大军那么远奔袭打回来并非理智之法。

公元450年,阿提拉集结匈奴军和被征服民族的仆从军50万人,向西罗马的高卢发动进攻。随着高卢名城一个接一个地陷落,阿提拉兵锋直指名城奥尔良。阿提拉大军对高卢北部的蹂躏震惊了西罗马帝国的所有蛮族,大家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与匈奴对抗。阿契斯抓住这个同仇敌忾的良机,四处奔走,终于联合各蛮族建立起一个抗击匈奴的统一战线。高卢和西班牙各地的日耳曼蛮族,甚至不列颠的克尔特部落都派兵支援,和阿契斯打了20年仗的西哥特王特奥多里克也亲自领兵前来助战。当阿提拉屯兵奥尔良城下的时候,阿契斯的西罗马联军日益壮大,已经集结了50余万人,并正式向匈奴人开战。两位昔日的朋友终于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

阿提拉得知西罗马联军逼近奥尔良后,立刻撤围北去,同时命令在高卢各地劫掠的匈奴部队向香槟平原集结。阿契斯率领大军尾随而来,两军在马恩河畔的沙隆附近相遇,摆开决战的阵势。西罗马联军方面,由阿契斯亲率西罗马军团组成左翼,西哥特军队在右翼,而中央是阿兰人和其他蛮族。阿契斯这样部署相当冒险,因为他把西罗马联军最弱的部分放在中间,非常容易被匈奴军队从中心突破,将西罗马阵线拦腰斩断;但从另一方面讲,中心突破的匈奴部队也有被西罗马联军从两翼包抄的危险。阿契斯面对他的老朋友阿提拉,走出了一步险棋。阿提拉针锋相对,亲率匈奴精骑居中,把东哥特人放在左翼,其他蛮族军队组成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