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邹一桂描述苗族山水的诗画
清代画家邹一桂描述苗族山水的诗画---《相见坡》 贵州在历史上由于地处偏僻,大部份地区开发较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交通闭塞,在客观上限制了贵州书画家与他省同行的交流,影响了贵州书画艺术的发展。外地画家到贵州来寓居或游历者很少,能够对黔中山川作细心描绘者更是微乎其微。清初邹一桂可称得上是对贵州山水有过深入地观察,图写黔中风光的一代名家。
邹一桂,字原褒,号小山,雍正进士,入翰林,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由于以善画著称,等于兼职宫廷画家。他曾作《百花图卷》进呈清高宗弘历;弘历非常赏识,为这幅画题绝句百首,因而使他名噪一时。
在邹一桂的宫宦生涯中,有六年是在贵州度过的。清雍正十三年他被任命为贵州提学使这使他与贵州山水结缘,描绘黔中山川景物。邹一桂由湖南进入贵州时,沿途观看山光水色,在湖南沅江见“花柳争媚,沿流峭壁颇觉动人”,进入贵州后“万山穿云,岩壑崖洞称奇者不一而足。
”(见邹一桂《山水观我》自序)沿途之上,作了一些写生稿,后来他在这些稿纸的基础上,画成《楚黔十三景》一册。邹一桂在黔为官期间,曾游历贵州各地苗山侗寨,乌江南北都已涉足,贵州大地群山蜿延,重重叠叠,峰迥路转,奇景妙景甚多。
所到之处,皆对景写生一一记录。在贵州任满回京以后,凭借自己对贵州山水的深刻印象,以及众多的写生稿子,画成十七幅贵州山水画,收入邹一桂专门描绘湘黔山水的《山水观我》图册中。
这十七幅画的名称分别为《天柱县》、《相见坡》、《玉屏山》、《石阡》、《关索岭》、《飞云岩》、《鸡公岭》、《帮洞》、《铁索桥》、《白水河》、《九里箐》、《葛镜桥》、《东山》、《黔灵山》、《云崖洞》、《照壁山》、《涵碧潭》。
这十七幅画,描绘了贵州东南、西北各地及贵阳周围的名胜风光,每幅作品各俱特色,抓住了所描绘地方风景的自然特征。
现将《相见坡》这幅较有代表性的作品,着力于表现贵州山水的奇峭险峻。贵州施秉、镇远,风景优美,不仅以舞阳河的风光著称,而且境内高山巍峨,层层叠叠,山中云雾缭绕,气象万千,犹显得雄伟壮丽。镇远、施秉两县交界处高山大岭,雄关险隘,尤以文德关(油榨关)、相见坡为最。
相见坡重山复岭,驿道缠绕盘曲,坡头、坡尾,招手可见,说话可闻,俨然近在咫尺,实际相隔三十里,故名相见坡。邹一桂也曾涉足于此。他的《相见坡》这幅画是表现黔中山水雄浑壮美的作品。
在画中,他刻意描画了施秉山岳雄浑之势,山间道路盘旋而上层峦耸翠,上出重霄,远近高低,邹一桂都表现得层次分明,山石结构关系,树木穿插有致都一丝不苟。画幅上部份,留出大片空白,令人联想,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同时在画中配以诗,诗中就采用苗语音译,其诗云:“偏桥桥东相见坡,行人听我苗子歌。吹笙大踏月皎皎,摇铃暗拍声鸣鸣。前坡草长苦雅务(雅务:苗语,路难行),后坡石滑愁商讹(商讹:苗语,放牛)。
阿孛阿交(父亲喝酒)在前店,阿蒙歹鸡(母亲在家里)方涉山献,回头相见不出奇,去去忽然还见面。山坳娄嘎(吃饭)趁泉水,山前果翁(过路)人不休。人不休,鹃啼鹧叫蜓风秋。”
邹一桂描绘贵州风光的山水画,使我们看后,赞叹他笔墨、技法的精湛多变,和表现自然风光的功力。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观看着这些山水画,我们都能认出他的每幅作品是在描写贵州山川的那个部份,都能被他所采用的角度,构图所吸引。今天不少的美术工作者都在尽心尽力地描绘黔中大地的山山水水,邹一桂的贵州山水画,或许对他们会产生一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