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一桂菊花 清 邹一桂《菊石图》(石渠宝笈三编)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邹一桂(1688-1772),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南武进人;雍正五年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清朝官吏.著名画家.邹一桂能

邹一桂(1688-1772),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南武进人;雍正五年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清朝官吏、著名画家。邹一桂能诗善画,尤擅花卉,师法宋人;常写五色菊,墨花五彩,有清冷隽逸之气。有的画用重粉点瓣,后以淡色笼染;粉质凸出柢上,彰显华丽。邹一桂曾精心绘制百种花卉,每花题一诗,集成《百花卷》进呈乾隆帝,深受赞裳,乾隆帝为《百花卷》题了百首绝句。

菊石诚有意,仕隐岂无心——邹一桂《菊石图》小说

罗汉松

尽管早在先秦时代,菊花就已经有了品性高洁的意象隐喻,屈原所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言即是如此,但直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出,菊花才完成从纯粹的植物到品性高洁、矢志坚贞的人格化象征的转变,备受历代士子尤其是迁客骚人、遗老遗少们的青睐、锺爱和推崇,成为他们笔下经常的意象,同时也成为他们个人志趣、品性物象化的载体,其影响之广,即便草莽如黄巢,也以菊花为喻,畅抒其志。

诗画本一。当文人画家群体成熟后,诗的意象传统被完整移植到画的世界,人们继续以菊花作为个人高洁坚贞品性的象征,以致当宋裔赵孟俯以元臣身份作《滦菊图》时,一位自署为“方外史”的题跋者即对之冷嘲热讽:“物华有秋菊,颇称傲霜枝。

……当时染翰者,兴言可及斯?”直斥赵孟俯没有资格画菊,其尖酸刻薄如此。后人更干脆以菊花作为画者本人的化身,赋予其独特的人格意义,比如八大菊花的孤寂冷肃、南田菊花的超然象外、老缶菊花的生辣酣畅、白石菊花的浓烈真率,都与其为人基本一一对应,而出入于南田、扬孙(蒋廷锡)的邹一桂,其笔下菊花则时见清丽冶艳、明静典雅。

历事雍干两朝的邹一桂(1688-1772),尽管主要以宫廷画家之名称于世,但他却是画史上少数真正具有菊花高洁品性的画家。史载邹一桂曾数度抗颜犯上,如乾隆七年(1742年),因诬陷同撩被撤职的湖南巡抚许容旋即出任湖北巡抚,一时舆情沸腾。

时在给事中任上的邹一桂愤然上书,要求将许容撤而复出的理由诏示天下,以明赏而正法。最后乾隆被迫收回成命。如此以品性自持之人,自然对菊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青睐与挚爱,故在所著《小山画谱》中,邹一桂即对多达36种菊花的花、叶、蕊的状态和颜色都做了非常认真的观察和描述。不过,奇怪的是,如此强项的邹一桂,其笔下的菊花却以清丽冶艳出名,别具风姿,如其作于乾隆丙寅的《菊石图》。

本幅《菊石图》是当年七夕邹一桂应和乾隆御制诗所作。乾隆丙寅,当乾隆十一年(1746年)。七夕前后,乾隆作《西蜀》诗,云:“西蜀未吟传杜甫,东篱兀对想陶潜。凄清自领闲风露,不作争时与附炎。”诗当是寻绎杜甫《叹庭前甘菊花》诗而作。

杜诗云:“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中,杜甫以菊喻己,而菊花的结根失所,也自是他自己因战乱不得不东奔西走的不幸遭遇的象征。

而一向以文治武功自许的乾隆,所作诗似有规模杜诗而引杜甫为知己之意,但以一国至尊而强说归隐之类故事,虽然当时闪念间或许真有其意,却总不过游戏之言,所以最终只能归结到虚幻、大而化之的“不作争时与附炎”说教上去。

不过,以此诗赐题邹一桂本幅《菊石图》,却是相得益彰之举。是年,邹一桂任职大理寺,不仅办案认真,反对草菅人命,多次纠正冤案、错案,并对监狱管理进行整顿,上疏奏请严禁各监狱以非刑折磨犯人。尽管明知道乾隆所作诗里不切实际的虚浮,邹一桂仍作和诗一首并依意作《菊石图》。

其诗云:“篱边作赋非招隐,上苑移根以出潜。岁晚莫嫌霜气冷,五云多处宝光炎。”说乾隆所作不过是借了陶渊明之类的故事而反其意,务使那些怀有陶渊明之志的士子为己所用,算是读懂了乾隆该诗背后的主旨;同时,邹一桂又趁机对乾隆表白自己不会步陶渊明等人后尘—这其实不过是其政治人格使然,自然不同于其艺术人格,而这也是爱菊而以菊自励的邹一桂笔下的菊花为什么会出以冶艳清丽的原因。

与邹诗同一机心的是设色淡雅清丽的《菊石图》。画幅上半段关于菊的五色、瓣的层叠、花的向背等种种的细致、精心的描绘,可以看出邹一桂其实是非常有心甚至留恋于“宝光炎”的“五云多处”的,但又不好说得太过直白,因此,红色的菊花被刻意安排成半隐的情状,但若结合它居于整个画幅中心位置的心机,自可揣得其中深意。

而菊花从石后涌出之势,当亦不仅为呼应诗中“出潜”之说,更有自我表白之意;石则有坚持之意,承上“出”的菊花,其含义不难体会。

对邹一桂的如此努力的投桃,乾隆自然心领神会,因此,为了报李,乾隆将其所作诗题于《菊石图》上,完成了君臣之间关于“菊”与“隐”两个传统命题之间“隐”、“出”、“仕”的三段式对话。尽管乾隆御题画作多见,但或为完全拟意之作,或无和诗,能如此幅精彩的,似只得数见。

乾隆之后,嘉庆对父亲这次别开生面的画上问答似乎非常赞赏,故在修《石渠宝笈三编》时,将《菊石图》延入其中。这幅集合了乾隆与邹一桂颇具传奇色彩的“诗画问答”的《菊石图》又被收录。而乾隆所作诗,则分别收入《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和《高宗御制诗文欣赏》。

与邹诗同一机心的是设色淡雅清丽的《菊石图》。画幅上半段关于菊的五色、瓣的层叠、花的向背等种种的细致、精心的描绘,可以看出邹一桂其实是非常有心甚至留恋于“宝光炎”的“五云多处”的,但又不好说得太过直白,因此,红色的菊花被刻意安排成半隐的情状,但若结合它居于整个画幅中心位置的心机,自可揣得其中深意。

而菊花从石后涌出之势,当亦不仅为呼应诗中“出潜”之说,更有自我表白之意;石则有坚持之意,承上“出”的菊花,其含义不难体会。

对邹一桂的如此努力的投桃,乾隆自然心领神会,因此,为了报李,乾隆将其所作诗题于《菊石图》上,完成了君臣之间关于“菊”与“隐”两个传统命题之间“隐”、“出”、“仕”的三段式对话。尽管乾隆御题画作多见,但或为完全拟意之作,或无和诗,能如此幅精彩的,似只得数见。

乾隆之后,嘉庆对父亲这次别开生面的画上问答似乎非常赞赏,故在修《石渠宝笈三编》时,将《菊石图》延入其中。这幅集合了乾隆与邹一桂颇具传奇色彩的“诗画问答”的《菊石图》又被收录。而乾隆所作诗,则分别收入《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和《高宗御制诗文欣赏》。

题识:篱边作赋非招隐,上花移根已出潜,岁晚奠嫌霜气冷,五云多处宝光炎。臣邹一桂敬和并图。

乾隆御题:西蜀未吟传杜甫,东篱兀对想陶潜。凄清自领闲风露,不作争时与附炎。丙寅七夕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