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经济发展理论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二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崛起,是20世纪最亮丽的篇章,由此,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发展经济学,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

二战之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崛起,是20世纪最亮丽的篇章,由此,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发展经济学,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这门经济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经济学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1991)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刘易斯出生于西印度群岛一个黑人家庭,就学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1940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伦敦经济学院、曼彻斯特大学、西印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他还担任过加纳、尼日利亚、西印度群岛等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政府顾问,担任过加勒比地方开发银行及联合国一些专门机构的要职。

20世纪50年代之前,刘易斯研究一般经济理论,主要著作有:《今日经济问题》、《英国工业中的垄断》、《1913-1939年经济概论》(1949)、《经济计划原理》(1950)、《固定费用》(1949)等。

50年代后,刘易斯专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主要著作有:《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和《经济增长理论》【或译为《经济成长理论》】(1955)。这两部著作奠定了他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在发展经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60年代之后,刘易斯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问题,主要著作有:《热带贸易概论:1883-1965年》、《外援的发展》、《1883-1913年热带的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1978)、《发展中国家与汇率的稳定》、《增长与波动:1870-1913年》(1978)等。

刘易斯出生及经历,注定他比同时代经济学家更加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他的理论研究和经济政策实践活动,都紧紧围绕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展开。在理论研究中,他以理论为纲,让历史与资料说话,这样既不是罗列历史事实,又不是抽象地讲理论,使他的文章很有说服力。

刘易斯一生出版了12本专著,10余篇政府发展报告和70余篇论文。尽管对他的许多观点,经济学家颇多争论,但他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开拓者的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他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工作方面的贡献受到赞扬。刘易斯在1979年与西奥多·舒尔茨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他俩“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成果。”

二。刘易斯的经济发展论的支撑点及逻辑论证。

刘易斯个人一直深信不疑,对经济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拥有的资源发挥到极致,外在事件只是次要的因素。经济发展的专家应该要能提供官员务实的建议。

在务实上,有些经济学家太强调价格机制,而忘却了有时从制度面着手改变可能比价格改变更容易解决问题。同样,也有若干结构派经济学家,极力避免使用价格作为政策工具,因为它可能对所得的分配与波动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两派经济学家之间,刘易斯算是立场中庸。1955年,他出版了《经济成长理论》一书,目的之一即是要具体说明这些论点。

1.二元经济模型,或称两部门模型。

【二元经济模型也称作“两部门模型”,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一是现代部门。

传统部门:自给自足的农业及简单的、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劳动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发展中国家的绝大部分劳动力。生产方式是“维持生计”的产业。

现代部门:技术较先进的工矿业、建筑业、近代商业、服务业,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在传统部门的工资之上。生产方式是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刘易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的研究。刘易斯对发展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所谓的两部门模型,这是经过对长期所得分配的观察与深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根据他曾读过的研究报告,产业革命并未提高城市的工资水准。

如果这项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解释何以国民所得的组成中,利润所占的比例会提高,这与新古典学派经济学者所预期的利润比例为固定的观点,可以说完全相反。实际工资的恒常不变,刘易斯认为与另一项难解之谜有关,为数不少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水准还是那么低?

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打破既有知识上的局限。在刘易斯学习过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劳动的供给弹性均为零,所以增加任何投资都将会提升对劳动的需求,使得工资上扬。然而,如果设定劳动的供给弹性为无限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的传统部门的人均收入水平决定了现代部门工资的下限,现代部门从传统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而其工资水平基本保持不变。这是该模型的理论核心。现代部门的利润来自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的部分,并不断把利润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直至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被全部吸收。于是,现代部门大大扩张,传统部门只有在剩余劳动被吸收完毕后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传统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才能改善。】

在这种模型下,技术提升所带来的利益,完全归属于雇主以及极少数高薪阶层的员工,广大工资微薄的都市劳工是没有份的,因此成长只会带来利润的增长。在大宗物资市场方面,由于热带农作物的供给无限,因此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利益,也曾全部由工业界的买方所享有,其道理与前面是一样的。

刘易斯1968年提出的“刘易斯拐点”,其意义是:形容农村廉价劳动力被经济增长全部吸纳后,工资会显著上升。刘易斯用这套理论显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最佳途径。

两部门模型的提出,立即吸引了全球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它可以应用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但必须特别小心,先确认此一模型的确适用于某种特殊的情况,再实际加以应用。在研究像是移民问题时,这些模型特别有用。移民问题在战后成为备受瞩目的课题,是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不管是已开发或是正在开发中,都面临着人口大量移动的问题,包括城乡之间的移动以及从贫困国家移向富有国家。

人口爆炸、技术性失业、妇女走出家庭投入就业市场等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城市劳动力供给过剩,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这些缺乏技术的劳工,其工资水准有一定的上下限,如同具有无限大的供给弹性。当然,我们无意也不需要设定绝对的弹性无限大。

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关系。

刘易斯在《增长与波动》一书中论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他指出,二战以后向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最重要的新机会是制成品世界贸易的空前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与主要工业国决定把它们的关税和其他制成品进口的限制降到十分低的水平相关。工业国开始愿意进口低工资国家能廉价地生产出来的各种制成品,因为在这些国家有较多的不熟练劳动力。

愿意从低工资国家进口制成品是由于工业国本身的结构变化。分析必须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开始。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型中,同等能力的劳动在各工种和各行业中都得到相同的工资,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这样。在各行业之间、各种职业之间均存在差异,称之为“二元的”或“两个部门的”劳动力市场。

在1913前,工业国还没有遇到不熟练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直到1950年以后,主要工业国才开始发生这种结构性变化,到1960年劳动力市场仍然是紧张的。经济制度以下列四种方式中的一种对这种情况作出反应:使低工资工作实现机械化或进行改组;吸引不熟练工人移民;在低工资国家投资;或者缩小受保护部门与低工资部门之间的差别。

从刘易斯的理论分析中可以得知,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价廉物美制成品,是符合价值规律的。这是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机会,也可以解释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国际背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因为这个根本原因。

刘易斯在《增长与波动》一书中指出:“我们也不能肯定,先进的工业国会按20世纪50与60年代的空前高速度增长下去。(统计资料显示的)图说明了,1951年到1973年间,在联合国所说的‘发达市场经济’中工业生产已接近顶点。”

如果我们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世界经济循环和转换的角度看,可以看出隐含在刘易斯发展经济学中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崛起,是要在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的国家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这是一个历史的趋势,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进。

三。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定位”当做头等大事。定位准确认识才能正确,办事才能有把握。定位就是要有全局的视角、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特征,找到事物发展的关键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联系到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核心的课题就是国家实现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就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刘易斯对后进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做了百年历史的考证,得出了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结论。这对我们认识自身发展阶段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定位”准确对于我们改革开放意义重大。

2。刘易斯揭示“二元经济”的意义。

纵观他的发展理论,他由两个“二元经济”的判断统帅他的发展理论:其一是:“核心国”经济和“外围国”经济组成的世界范围内的二元经济;其二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组成的二元经济。他的著作正是对这两个“二元经济”的现实进行的历史数据分析和理论总结中展开的。

刘易斯在用历史资料分析国际经济关系时,把世界分为“核心国”与“外围国”。核心国指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四个发达国家,外围国则指其余国家。他认为,在19世纪中期,核心国首先成功地进行了工业革命,当前的国际经济关系,正是在19世纪最后25年间形成的,现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关系也是这种历史上核心国与外围国关系的延续。

“核心国”的工业革命,向“外围国”提供了两种选择:一种是模仿核心国直接进行工业革命;另一种是通过与核心国进行贸易来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各外围国对核心国的挑战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有些国家或者通过模仿,或者通过贸易,实现了工业化,而大多数国家则没有能利用核心国的发展这个机会,从而使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刘易斯认为,在现存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是发展中国家依赖发达国家。他认为,这种依赖关系的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长远看,这种依赖关系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应摆脱这种依赖关系,建立自己独立民族经济。

对于发展中国家内部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二元经济”,刘易斯紧紧围绕对工业化的认识、对工业化的实质的看法来破解二元经济。他认为,工业化的实质是技术革命,因而工业化不止是指城市工业,而且包含了农村的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就是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只有两部门技术革命都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才算完成。

一个国家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工业吸纳了农村富余的技能简单的劳动力,通过城市化的途径,完成了农村贫困人口的迁移;通过教育、技术、资金的投入,完成农村现代技术革命,即实质意义上的工业革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从而提高农业工人的工资水平,使其生活水准达到城市劳动者的平均水平。只有到这时,才能说完成了工业化。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对工业化的理解过去和现在是多么片面,因而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刘易斯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并引发了广泛的科学辩论,由此形成了对刘易斯原来的前提的一系列发展和补充,该模型亦被运用于实际以验证其应用性。刘易斯简单模型分析不只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有助于对第三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统计发展模式做多方面的透视。

发展经济学的学者可以分为悲观及乐观两派。各派也不是见解完全一致,有些人认为,对外贸易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因为贸易将摧毁原有的手工业,同时又引发对进口财货的需求。另一些人则担心国有企业的问题。还有人相信,如果没有获得足够财务帮助,一些最贫困的经济体将无法起飞,然而这些援助的额度却经常不足。

1)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现代部门的不断扩张和传统部门的不断萎缩。

2)工业化过程中,传统部门为现代部门输送剩余劳动,以廉价劳动力为现代部门创造利润,积累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3)剩余劳动未输送完毕的时候,传统部门的劳动率处于停滞状态。

4)传统部门是次要的、从属的、消极被动的;现代部门是积极能动的。

四.刘易斯经济发展论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学习刘易斯、舒尔茨等经济学家的发展经济学,我们可以认识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在补工业化的课,对这样的“定位”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要完成工业化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农村、农业的技术革命的任务。有了这样的认识,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当有新的思考。

比如说,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用农业积累完成了工业的基础建设,奠定了中国工业基础,这个意义是很大的。但用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完成工业化,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损伤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正是这样做拖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后腿。

又比如说,改革开放后,一度制定和执行了外向型经济政策,无视国内的技术革命,特别是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使低级的无技术含量的产品大量出口,粮食由自给到需要大量进口,人们群众没有从经济发展中分得实惠。

总之,刘易斯指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发展历史演变过程和舒尔茨指出的农业的出路在于技术革命的观点,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