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分支理论(亚理论)
经济领域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家对经济现代化的分析具有经济学的专业性,但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涉及经典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并不多见,人们熟知的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分支理论是发展阶段理论、工业化理论和部门经济现代化理论等。它们是关于经典经济现代化的某个关键内容或经济部门的专业的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可以称为亚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1971年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增加了第六阶段。他认为,“从经济角度将所有社会归于五种类型之一是可能的。这五种社会是:传统社会、起飞前提条件、起飞、走向成熟、大众消费时代。”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在六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社会,第六阶段是后工业社会,其他四个阶段(第二、三、四和五阶段)属于经典经济现代化过程。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阶段理论。其他的一些经济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也涉及经济发展的阶段。尽管划分的阶段有所不同,但发展阶段是客观存在的。
经典现代化理论家普遍认为,工业化是经典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经典经济现代化的实质,但不是全部。关于工业化的各种理论,就成为经典经济现代化的一种分支理论。这种理论同样包括工业化的定义、过程、结果、动力和模式等要素。
(1)工业化的内涵。迄今为止,工业化没有统一的定义(表2-6)。一般而言,工业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连续上升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指国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包括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工业比重的连续上升、农业比重的连续下降、工业生产方式和观念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的过程。
(2)工业化的过程。关于工业化过程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这里介绍两种理论观点。
其一,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过程,而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一般认为,工业化发展过程正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初级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在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迅速上升,消费品工业优势下降;在第三阶段,资本品和消费品工业达到平衡,资本品工业逐渐占优势。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的产值比作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定量指标。当然,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条件和选择。
1986年,钱纳里等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工业化的结构转变和特点。他认为工业化的一般特征是国内需求的变动、工业产品中间使用量的增加、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变化、资本和劳动的再分配。钱纳里把工业部门分为早期工业部门、中期工业部门和晚期工业部门三类。早期工业包括食品和轻纺工业等,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橡胶和化学工业等,晚期工业包括重工业等,重工业包括耐用消费品和耐用资本品。
其二,工业化的“代际理论”。韩国学者金泳镐提出了四代工业化的概念。第一代工业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实现,特点是市民革命先行,然后是工业革命。第二代工业化,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开始同样是市民革命先行,但法德两国的情况不同,然后是工业化。第三代工业化,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俄国和日本等,先是工业化,然后是市民革命。第四代工业化,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和拉美国家等,工业化是依靠国家和外资的结合来实现的,然后是不彻底的市民革命。四代工业化在时间上分别与康德拉季耶夫经济周期的第一景气周期(1790年到1844~1851年)、第二景气周期(1844~1851年到1890~1896年)、第三景气周期(1890~1896年到1948年)和第四景气周期(1948年到20世纪后半期)相吻合。
(3)工业化的结果。见其定义。主要是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农业部门比重降到30%以下,工业生产方式和观念扩散到全部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稳定增长和工业经济成熟。
(4)工业化的动力。工业化的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动力有紧密关系,库兹涅茨[1]和钱纳里[2]等分析了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原因。在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提出“两部门模型”。他假设:发展中国家经济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农村人数众多的、仅能维持基本生存的传统农业部门,它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第二是城市中的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很高,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和工业部门之间存在工资差别,经济机制能够将农业劳动力吸收到工业部门。由于农村劳动力—土地比率的下降,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将上升,工资提高。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移将达到某种均衡,经济结构转变完成。
(5)工业化的模式。关于工业化的模式研究有大量文献。例如,格尔申克隆(冈***1985)分析了欧洲后发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提出所谓的工业化“追赶模式”。他把工业化分为8个对比类型:本地型—引进型、被迫型—自主型、生产资料中心型—消费资料中心型、通货膨胀型—通货稳定型、数量变化型—质量变化型、连续型—断续型、农业发展型—农业停滞型、经济动机型—政治目的型。
在经典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经济部门,同时老的经济部门也在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关于不同部门的经济现代化研究,就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例如,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金融现代化等等,都有大量专著和文献。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