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演达故里 抢救名人故居邓演达故居:拟新建一座纪念馆(图)
未来的邓演达故居将建成一个全国农工民主党学习之地。 摄影:本报记者 田飞 邓演达故居坐落在惠州三栋镇鹿颈村,交通不太方便。4月初,记者一行冒雨驱车从惠州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象颇令人担忧,故居屋顶漏雨,白蚁蛀梁,平时只有一个女人在看管,维修经费十分有限。
好在这些问题已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今后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另据消息透露,邓演达故居附近今后会再建一座邓演达纪念馆,把这里建成一个全国农工民主党学习之地。
邓演达故居之前世 长期浸水房屋岌岌可危 故居曾被他人居住 4月6日,记者找到曾住在邓演达故居后面的村民邓海带,老人已经65岁。据他回忆,邓演达故居是由邓演达的父亲于上世纪初建起来的,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人是清末秀才,家境较好,所建的房子在当地也算是比较好的。
后来邓镜人与妻子相继过世,而邓演达与哥哥邓演成又常年在外,房子就一直空着。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邓演成的老婆和孩子曾回来住过。
抗日战争胜利后,邓家的房子又空着了。 在“土改”时期,由于邓演成解放前曾做过国民党官员,父亲又留给下来的一些田地,于是邓演成被定性为官僚、地主,而邓家的田地和房子也分给了其他农民。虽然邓演成后来平反了,但他并没有要回房子,“文革”结束之前房子一直是别人住着。
“文革”后,惠州县把邓演达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时居民才搬出邓家的房子。 1986年大修过一次 椐邓海带介绍,以前鹿颈村经常发洪水,邓演达故居长期被水浸,潮湿腐烂再加上白蚁啃蛀,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房屋已经岌岌可危了。
1986年,由当地政府和农工民主党筹资、部分港澳同胞捐款,邓演达故居进行过一次大整修,里面的布局也根据邓演达亲人的回忆进行了改动。
今天大家看到的邓演达故居,就是经过整修的。 参观者大多为学生 邓演达是家乡人的骄傲,据村民告诉记者,邓演达是邓氏近代宗族谱上最出名的人。如果有人外出谈起家乡事,邓演达三个字必然会被提起。
但村民也有不高兴的事,就是邓演达故居前的路一直没有铺上水泥,来访客人偶尔会抱怨路难行,这让村民们觉得很尴尬。“惠州市地图上没有标出邓演达故居,打114也查不到。”一个村民这样说。 采访中,故居的看守人邓丽珠(邓演达的侄女)透露,1998年政府重新设计了邓演达故居的图纸,规划图上有绿化带、水池、道路、停车场,且分成故居和陈列馆两大部分。
陈列馆为两层楼房,总共有4124平方米。可如今几年过去了,邓演达故居仍是旧时模样。
邓丽珠告诉记者,主要是没钱建,镇领导说要市里拨款才能建成。 参观邓演达故居是不收门票的,邓丽珠和乡亲们认为,有人前来拜访是人家看得起。再说来参观故居的绝大多数是学生,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免票也理所当然。
邓丽珠透露,每年的9月,邓演达的后人都会来故居拜祭。而每年的清明节,则由她和其他邓家亲属代为献花致意。 故居的柱子上布满了虫眼。 摄影:本报记者 田飞 邓演达故居之今生 看护人勉为其难做讲解 故居老旧门庭冷落 记者到达时,邓演达故居的大门紧锁着。
门很旧,砖墙上有些污垢,呈现一片青黑色,有的墙面还裸露出泥沙。“不会没有看护人和讲解员吧?”如此冷清,记者心里犯着嘀咕。
记者转身走向故居对面的一个村庄,在村口一户人家门前停下询问,对方竟说自己就是故居的看守人,叫邓丽珠。 据邓丽珠告诉记者,邓演达故居以前由她老伴看守,2001年老伴过世后,她就接着看守,由于平时很少有人来,除了大扫除,她也很少来故居。
内容单调遗物太少 在邓丽珠的带领下,记者进入了邓演达故居。只见故居大门上方写着“邓演达故居”几个大字,大门旁边挂着一块牌,上书“惠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惠州市委,一九九五年六月”。
故居内部陈设简单、朴素,几间房内挂着邓演达的手迹(复印件)和相片(复印件)。此外还有一些国家领导人、中国农工民主党领导人来此参观的照片及题赠。 让记者有点失望的是,故居内很少邓演达烈士的遗物,只有一张旧床和一张老式桌子,邓丽珠告诉记者,这是邓演达烈士用过的物品。
邓演达14岁考入广东陆军学校,由此开始求学、革命之路。记者想多了解一些邓演达孩童时期的趣事,但故居里基本没有涉及。
交通不便讲解难懂 邓演达故居坐西面南,前面是一片菜地。据邓丽珠介绍,上级领导告诉她,这片菜地将会用来建邓演达陈列馆,但不知为何迟迟没有建起来。记者说来这里的路不太好走,邓丽珠说,这个上面也提过,说要修一条水泥路连接到几里外的惠澳大道,可至今也没什么动静。
据邓丽珠介绍,从惠州市到邓演达故居,需坐12路公交车先到三栋镇一个叫狗桥的汽车站,再步行几里的农田路到鹿颈村。“自己有车就不用坐公交车了,可以先走惠澳大道,再走几里的泥路。
”邓丽珠说。 可有件事让邓丽珠很为难,故居没有安排讲解员,而她的普通话又不是很标准。每次有访客到来,她所能做的就是打开门、打开灯。如果有人问一些故居和邓演达的事,她就要耐着性子慢慢讲几遍,别人才听得懂。
碰到一些不太懂历史的访客,她就更尴尬了,因为他们还会详细问邓演达的生平事迹,这些她并不是很懂。 屋顶漏雨白蚁蛀梁 据邓丽珠介绍,现在的故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起来的,但是在哪一年,怎么建起来的,她并不清楚。
据记者了解,现在的故居是1986年,由惠州市政府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各出一部分钱修建而成,管理事务则由惠州市三栋镇政府负责,但具体的管理员是邓丽珠。邓丽珠告诉记者,政府每月给她200元工资,如果上面来人,三栋镇政府就会通知她。
而故居发生了什么情况,她也会电话通知镇政府有关领导。 令人尴尬的是,记者参观故居后厅时,竟有雨滴在头上,原来是屋顶漏雨了。见此情形,邓丽珠赶忙拿来一把长扫把,拨弄着漏雨处的瓦片。
邓丽珠说,可能是那些该死的麻雀把瓦片移开了。 这让人不禁忧心起邓演达故居的维护问题。记者看到,后厅墙上一幅字幅的左下脚处明显潮湿腐烂了。再看其它字幅,也有不同程度的发霉变黑。
邓丽珠说,每到多雨季节,故居的地面和墙壁就十分潮湿。记者问为何不做防潮处理,邓丽珠表示没有这方面的经费。 记者再到其他房间观察,发现屋顶上有些横梁被白蚁侵蛀了,且这里竟然没有任何消防设施。
只有在故居的厨房里,有一个装满了水的小池子,但危急时刻这能否起到作用呢? ■ 后人谈故居 惠州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王建华透露 拟新建纪念馆 4月5日,记者就邓演达故居的现状采访了惠州市农工民主党副主委王建华。
针对记者反映的情况,王建华告诉记者,邓演达故居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并非每天开放。也因此造成故居的通风效果不好,再加上此处潮湿,一些珍贵图片和题赠都发生了霉变,农工民主党惠州办公室还曾对这些图片进行过塑处理。
至于故居漏雨和白蚁蛀屋问题,王建华认为,故居在管理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现在只有一个人照料故居,人手太少,今后他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王建华告诉记者,1998年惠州政府曾出资200万元,在邓演达故居与三栋镇镇政府之间修了一条泥沙路,但时过6年,泥沙路也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他们曾打报告向惠州市政府反映,市政府回应称,三栋镇鹿颈村处正在建一个数码工业园,以后将从三栋镇镇政府处建一条水泥路到工业园,并延伸至故居。
王建华还向记者透露,1999年和2001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农工民主党主席蒋正华曾两次参观了邓演达故居,当时他对陪同的市领导提出设想,在邓演达故居附近再建一座邓演达纪念馆,预计面积30亩。
后来征求中央和地方各界人士的意见后,决定把纪念馆面积扩大为50亩,把邓演达故居建成一个全国农工民主党学习之地。 王建华估计,新建的邓演达纪念馆需1200万人民币,这笔钱将从以下渠道筹集:1.
全国各地的农工民主党党员集资;2.惠州市政府出资500万;3.惠城区政府出资300万;4.剩下的从邓演达亲朋好友中募捐。王建华告诉记者,惠城区已经成立了邓演达故居新建领导小组,相关可行性报告正向中央统战部申报。
■ 故居名片 地点:惠州三栋镇鹿颈村 面积:130平方米 级别: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事记:上世纪初,邓演达的父亲邓镜人建起故居; 1986年,由惠州市政府和中国农工民主党各出一部分钱对故居大修过一次; 1998年,惠州市政府出资200万元,在故居与三栋镇镇政府之间修了一条泥沙路。 采写:本报记者 周松柏 【评论】【推荐】【大 中 小】【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