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的故事 沈葆桢的事业的成功 谁有?
“创自左宗棠, 成于沈葆桢” 沈葆桢之事业,以督办福州船政和创建福建水师为最。尽管左宗棠是主要筹划人,但福州船政局刚刚筹建,他即赴任陕甘总督,留下的事业由沈葆桢完成,故有“创自左宗棠,成于沈葆桢”之说。
二人均被马尾地方建祠纪念,称“船政之父”。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有人评价道:沈葆桢是“儒家风范,君子之风,但作风之强硬出人意料”。于大事方面,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
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年长沈葆桢八岁的左宗棠能够举荐沈葆桢继承船政事业,主要是他看中了沈葆桢的能力。二人经历、性情、做事风格颇为相似,这也是左宗棠在沈葆桢再三推辞的情况下,不惜三顾茅庐并鼎力举荐他的重要原因。
1864年初,在福州闲居的沈葆桢得曾国藩保奏为江西巡抚,协同曾、左作战,并在一次重大战役中确保了左宗棠军的运粮通道安全,深得左宗棠赞赏。
1866年,身为闽浙总督的左宗棠授命筹建福建船政,但不久就被派去陕甘任总督。沈葆桢丁忧在家,闻讯后带头组织福州缙绅百余人联名呈请恳留缓行,并很快地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在缓行期间,左宗棠同福州将军英桂、福建巡抚徐宗干商量之后,一连三至沈府,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
而沈葆桢的反应和当年左宗棠出山前闲居农家一样,不愿复出。这越发激起了左宗棠的兴趣。他知道沈葆桢的难处是在身份和用人方面,于是,他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绅士、商人胡光墉(胡雪岩)相助;所有的原班人马,都归沈葆桢调遣。
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 左宗棠干脆就上疏, 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于1 86 7 年2月1日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
沈葆桢上任后, 不顾重重阻力, 大张旗鼓地开办船政, 在“ 购置者权操于人,何如制造者权操诸己”的指导思想下,开始了三批打造计划。
首先是打造基地。用12年时间,大体建成捶铁厂、拉铁厂、水缸铸铜厂、轮机厂、合拢厂、铸铁厂、造船厂等十多个车间。这些厂房构成了福州船政局的硬件。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厂房设备,主要是从法国进口的, 而1 5 年后福建水师竟败于法国人之手!
据当时一位英国军官的观察,“这个造船厂和外国任何造船厂没有多少区别”。不仅如此,它还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把尚未起步的日本远远扔在后面。 其次是打造舰船。办厂的最终目的, 是确保中国在东亚的海军霸主地位。
因此,福州船政局的定位,一开始就是要能够自己建造兵船。这和20年后开办的北洋水师相比,是极具远见的思路。 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 王政复古”诏书,宣布取消幕府制度, 恢复天皇统治权力, 正式开始明治维新。
1 5 天后, 沈葆桢主持了第一艘木质兵舰“万年青”号的龙骨安放典礼。该舰长76.16米,宽8.9米,吃水4.54米,排水量1370吨;配置由法国进口的往复式蒸汽主机,马力150匹;顺风航速15节,乘员100人,装六门5.
5英寸舰炮。 这是中国人近代自造的第一艘蒸汽轮机战舰。次年9月26日,首航成功, 完全由国人自行领航和操作。尽管“ 万年青” 号的主要功能是武装运输舰,但是,它无论吨位还是功率,都大大超过同期日本造的 “ 千代田” 或“ 清辉” 号。
逃过了中法战争之劫的“ 万年青” 号, 于1887年1月20日在上海吴淞口外之东沙洋面遭英国京申公司商轮碰撞沉没。
此后,船厂又造另外三艘木质兵轮“湄云” 号、“ 福星” 号和 “ 伏波” 号。在造第七号舰“ 扬武” 号时, 舰炮被提高到1 3 门, 排水量增加到1560吨,马力增加到250匹,由此达到了当时的中型巡洋舰级别,成为福建水师的旗舰。
五年之内,共造舰15艘,其中5艘商船,总吨位达到1.7万余吨。 第三是打造人才。沈葆桢深知要科技强军, 必须要培养人才。他提出“ 船厂根本在于学堂” 。为此, 他首先在福建创办船政学堂即“ 求是堂艺局”, 培养自己的海军军官, 学习西方近代造船技术。
其首先开办的是法语学堂( 前学堂), 开设有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课程。
优等生后被派往法国学习深造。后学堂为驾驶学堂, 亦称“ 英语学堂”, 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 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 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下设英语、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学等课程,学习优异者选送英国留学。
以上学堂先后高薪聘请了20 多位外籍教师到船政学堂专职任教或兼职授课, 另有4 0 名左右的外国技术员、工匠。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洋务运动之最。但是, 按照沈葆桢的策略, 必须给这些洋人以高薪。
比如船政正监督日意格和副监督德克碑月薪是1 0 0 0 两白银,而沈葆桢自己是600 两。所以, 代价还是颇高的。 其次, 他们深知光在国内培养, 无异于闭门造车。于是,沈葆桢推动了中国第一波出国学习( 海军) 的浪潮。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前后, 朝野一片叫停之声。1872 年1 月, 以内阁学士宋晋为代表的顽固派发难, 上疏要求停办福建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沈葆桢与左宗棠、李鸿章共同奋起反击。
左宗棠上疏力陈必须继续造船。他认为“ 此举为沿海断不容已之举, 此事实国家断不可少之事”, 决不可“ 功败垂成” 。沈葆桢捍卫他“ 死生以之” 的船政, 不顾丁忧服丧, 于18 7 2 年5 月7 日随左宗棠之后上疏抗辩。
恭亲王奕訢表示支持, 乃于8 月2 日进呈《船政事宜未可停止折》, 当日奉旨“ 依议,钦此”! 驳斥停止造船的舆论获得成功。 沈葆桢继续其未竟之业, 积极推动留学。后因日本侵台事件, 导致计划搁浅一段时间, 直到1 8 7 7 年初, 沈葆桢才正式提出选派聪颖学员出洋学习的章程。
当年3 月31 日, 该计划正式实施, 第一批出国留学生在华监督李凤苞和洋监督日意格率领下, 由香港搭乘法国邮船赴西方学习。
这批留学生以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为主,间有少数第二届毕业生,一共38 人, 分赴英、法、美、西班牙等国学习。首届留学生除梁炳年病故,魏瀚、何心川等人因国内需要和生病提前回国外, 其余学生均于1 8 8 0 年陆续学成回国。
留学生中后来成为海军将领的有刘步蟾、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等。1 4 年后, 他们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 在1 0艘参战的舰艇中,出身该学堂的有9 人任管带, 其中有5 人是第一届的留学生( 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黄建勋、方伯谦) 。
其中,“ 济远” 管带方伯谦于1 8 9 4 年9 月2 4 日被清廷以“ 首先退避”、“牵乱队伍”、“拦腰冲撞扬威”三条大罪处斩于旅顺口。
其他四人都在甲午战争中殉国了。此案有争议。值得一提的是, 后来殉国的“ 镇远”号管带林泰曾,其祖父林霈霖系林则徐胞弟,故林泰曾称沈葆桢为姑丈。他随福建船政学堂总教习日意格赴欧,入英国海军实习,曾于不同种类军舰上工作。
1894年,林泰曾指挥北洋舰队主力之镇远号与日本联合舰队力战,为日军围攻。镇远虽中弹极多并曾一度起火,但仍沉着应战而未曾退避。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不再轻出。
镇远号于1 2 月1 7 日从旅顺撤入威海时触礁, 林泰曾自认失职, 忧愤下于1 9 日清晨服毒自杀。他继承了林则徐的报国之志。 至1897年,船政学堂共派出四届留学生。船政学堂的另一位著名人物是1 4岁考取船政学堂、1 8 77 年被首批选送到英国学习的严复。
今人多拿他和大约同时代留学英国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相比,认为严复回国后没有从事军政尤其是海军,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中国体制的失败。 其实,严复后来决定译著西学,开启中国文化现代之路,可能是中国真正需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