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奥运冠军石智勇和他背后的故事
里约奥运会颁奖仪式上的石智勇 (图片来自网络)
石智勇在里约奥运会拿下男子69公斤级冠军时,广西桂林西郊的一个小镇彻底沸腾了,这里是他的家乡桂林临桂区五通镇--中国著名的举重之乡。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这个人口仅6万的小镇,凭借50多枚金牌,2名奥运会冠军的傲人成绩遐迩闻名,声名远扬。
在当地人看来,五通的举重人才辈出绝非偶然。历史上该镇曾是原义宁县府所在地,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归始安郡管辖,是桂林四大古镇之一。这里民风淳朴,群众酷爱体育文艺,常有乡民用自制的石担、石锁锻炼身体,民间盛行"大力士"的传说。清代时,就有个叫张飞的乡民力大无比,脚踏铁鞋,来去自如。
"大力士"出没在一定程度上为举重人才的出现埋下伏笔,若进一步探究这种力量崇拜的缘起,当地文化站站长李志健则认为这与镇上舞狮的传统分不开。
按照当地习俗,逢年过节村村都会有舞狮表演,当时舞狮的重头戏在"武"而不在"舞"。即人们更重视的是舞狮后那段武术表演,通常是刀枪棍棒轮番上场,精彩非凡。哪家的功夫好单听观众掌声即可判断出来。
"如果想练好武功,就必须得重视力气",李志健回忆说,"我记得我的小学体育老师就常用铁锤甩来甩去的敲击后背,用来强身健体。"
较之优良的文体传统,五通镇早早起步的举重教育更引人注目。位于镇政府不远处的五通中心小学被视为冠军的摇篮, 也曾是石智勇就读的学校。
唐运桂指导小学生练习举重
唐运桂在五通中心小学执教30余年,培养了包括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唐灵生在内的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这位镇上无人不晓的长者总不忘记调侃自己尽管是冠军的老师,却从未真正的上过赛场;虽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50多年前,唐运桂就读于这所小学时,体育老师觉得他力气比较大、身体素质很好,建议他练杠铃,从此他便举起了一生也放不下的举重事业。
1958年在家门口举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举重锦标赛点燃了家乡人民练习举重的热情,这场时代的盛会令他毕生难忘。
几乎与此同时,小镇上第一代举重明星应运而生。60年代,肖明祥凭借一副石担一路闯进国家队,5破1平世界纪录,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在当地引起轰动。这时中国的举重事业正因为1956年陈镜开创造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时间举重如火如荼,加上明星传奇故事的激励,让唐运桂对这项新兴运动充满期待,暗暗生出一个冠军梦。
然而,伴随着文革的爆发,举重被当做是"摧残运动员身体的残忍运动"取缔,初中毕业的唐运只得重新做起了农民。
"那时候我十几岁,正是练习举重的黄金时期,当时就觉得和举重的缘分已经尽了"。
命运出现转折是在1980年,这所小学被授予自治区传统项目学校称号,上级决定成立五通小学举重队。由于唐运桂多年来一直坚持锻炼,学校就聘请他当体育老师兼举重教练。
这支临时举重队当时有40来个孩,白天学文化,起早贪黑训练,奥运会冠军唐灵生,世锦赛冠军肖建刚都在其中。
"最初的时候没有场地,只能在露天练习,而且器材短缺,只有一副铁的杠铃。过了一段时间我自己都想过放弃,但是我的冠军梦毕竟还没有实现,所以要坚持。"
1996年参加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唐灵生获得59公斤级举重金牌,举起了于他体重3倍的杠铃。他这一过人之举,竟让裁判惊讶得忘记了给成功信号,于是有人说他在打破了总成绩世界纪录的同时,还创造了一个不是纪录的纪录:将破纪录的杠铃在空中托举了整整12秒。从此,唐灵生被称为中国的超级"起重机"。
唐灵生的这枚金牌意义非凡,标志着中国举重运动的又一次崛起。
1997年肖建刚在第68届世界男子举重锦标赛中凭借64公斤级挺举及总成绩摘取两项世界冠军。
"从那时候起我就一直跟学生讲,只要自己努力、踏实,从平凡的小地方也可以走出世界冠军"唐运桂说,正是这种信念深刻影响了这座小镇,成就了几代人的光荣和梦想。
"我热爱举重,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除非离开人世否则我一刻也不会停止",尽管65岁的他已经退休,却依然住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下地种田,给队里的孩子们做饭,辅导训练,因为他最大的心愿仍是要寻找好苗子,成就冠军。
然而他对举重队的现状充满了忧虑,"现在硬件设施都跟上了,学校在2010年建了专门的举重综合楼能满足100个学生的住宿和训练要求,可是却没有人了"。看着队里仅有的十来个学生,老人忍不住深深的叹息。
"以前的学生练习举重,一方面是家里穷,孩子也多,送到队里来少一口人吃饭,少操一个人的心。自从八十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孩子少了,肯让练举重的就更少了,现在举重事业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很突出"老教练无奈地说,"如果肖明祥的破纪录象征了五通举重事业的崛起,唐灵生夺冠就是高峰,而眼下这阶段可以算是低谷时期"
与父辈的消极不同,继承他衣钵的小儿子唐华周则对举重队有很多的设想。从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专业毕业后他便接替父亲做起了主教练,他认为现在多半家长送孩子学举重的目的是强身健体,练习举重的最佳时期也是在14岁以上,眼下队里的孩子从9岁到17岁的都有,所谓的训练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体能训练,不能一味的追求更重更快更强。
"父亲的时代人们太需要冠军来振奋国民的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了",唐华周说,"眼下我更多的是考虑这些孩子将来的出路,毕竟成为冠军和专业运动员的几率很低,所以首先要重视文化课的学习,通过练习举重培养意志力和好习惯,促进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将来才能多一些选择。"
这位接受过现代体育教育的教练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的学生未必要做冠军,只要对社会有用就好,毕竟有冠军的体质容易,有冠军的精神却是太难了。"
如今无论是英雄辈出的光荣时代还是石智勇新近的夺冠都在离人们远去,小镇上平凡的日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机勃勃,镇上正准备投资2000万建设一个举重主题的健身公园,相信冠军之乡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会继续造福乡民,以冠军之精神,养强健之体魄。
关于作者:张莉,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