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陈余的刎颈之交与反目

2018-04-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秦汉历史中,张耳陈余虽然贵为封王,但他们毕竟是一个配角,不论是功业还是人品.想当年,两人以刎颈之交自誓,到最后却是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所谓的刎颈,却是要刎对

在秦汉历史中,张耳陈余虽然贵为封王,但他们毕竟是一个配角,不论是功业还是人品。想当年,两人以刎颈之交自誓,到最后却是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所谓的刎颈,却是要刎对方的脖子,其中缘由值得玩味。视自己为天之宠儿,不能推诚置腹的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光站在自己角度强求别人,只能是两人俱有过错,最信任的朋友演变成最狠心的敌人。在秦失其鹿的竞争年代,这些迷恋权位的谋利客之间怎么会有真正的刎颈之交呢?

张耳陈余二人均有贤名,陈余曾父事张耳(注意这一表述),张耳曾阻止陈余因一时冲动杀掉小官而招来杀身之祸,变相救了陈余一命。后两人投奔陈涉,略地于赵,立武臣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部署李良反,杀武臣,张耳陈余出奔,收兵击败李良,复立赵歇为赵王。截至目前,这是两人同患难共富贵的友情岁月。

但是,风向很快改变了。第一步,导火索:张耳与赵王在巨鹿被王离所围,即便张耳多次求救于陈余,陈余终不敢救。陈余给前来求救的张耳宾客张黡、陈泽五千人击秦军,但全军覆没。第二步,矛盾激化,撕破脸皮:解围后,张耳不相信陈余的解释,认为陈余杀了张黡、陈泽两人。

陈余怒,解将军印绶给张耳,陈余湖泽隐居。从此,两人就撕破了脸皮。 第三步,刎“颈”的终结:项羽分封之后,陈余袭击常山王张耳。张耳逃归汉王,陈余以代王身份辅佐赵王。陈余以杀掉张耳为条件助汉王东击楚国,却被刘邦涮了一把。汉三年,张耳和韩信灭赵,在泜水河畔杀死了陈余。

这是一个人性的悲剧,作为刎颈之交的朋友其实都有很大的过错:

陈余在朋友危难时光考虑自己安危而不敢救,同富贵而不能同患难,即便是考虑自己的安危不与秦军决战,也应该想办法骚扰秦军,以缓解张耳的压力,其却还狡辩保存势力为张耳报仇,自然为人所不齿。但是,从张耳这边来看,朋友也是要多为对方考虑一下的,而不是仅站自己的角度强求对方,明知道局势非常危险,却让朋友来送死,这恐怕也不是刎颈之交应该做的事情。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点——“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张敖是谁?张敖乃张耳之子!陈余“父事张耳”,也就是说陈余连假子的程度都算不上,自己的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干嘛还要指望别人呢?

张耳陈余两人均自视甚高,对对方的定位和认同有着巨大的差异,私利远超过了朋友之情。张耳门下宾客甚多,其中不乏死义之士,乃至其儿子张敖都因此沾光,例如贯高等人。也就是说,张耳虽然与陈余为刎颈之交,其恐怕对陈余也理所当然的当作一个可以死义的最亲密宾客看待,认为对方可以无条件为自己去死。

陈余虽然父事张耳,但是其恐怕也和张耳一样自视甚高,自己是绝不会当作那颗无条件牺牲的棋子的,也就是说陈余不会定位两人为主仆关系,而且陈余也认为张耳会理解自己。

陈余和张耳彻底撕破脸皮,一是觉得张耳对其不信任,认为其杀了张黡、陈泽两人,第二陈余对张耳不退让就接受大将军的印绶非常失落。这两点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即陈余认为自己得不到张耳的理解和认同(但是陈余觉得张耳应该理解),信任或者权位只不过都是此的表象而已,所以陈余才会挑起战争攻打张耳。

到这里,我都怀疑两人是朋友吗?更象谋利客之间的共享富贵的伙伴关系而已,在这种群雄逐鹿的混乱年代,伙伴哪里会赶上自己的生命和前途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