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 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9册
成果名称 《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9册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7年7月精装第1版,2008年1月平装第1版 出版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 本书是由张岂之教授组织撰写的一部系统性《中国思想学说史》专著,共6卷9册,460余万字。
全书的研究和撰述从1999年9月开始,到2007年定稿,历时近8年。精装本于2007年7月、简装本于2008年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卷:先秦卷(上/下) 绪论;第一篇 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和学说;第二篇 儒学篇;第三篇 墨学篇;第四篇 道家篇;第五篇 法家篇;第六篇 名学篇;第七篇 纵横家篇;第八篇 兵学篇。
第二卷:秦汉卷 第一篇 社会篇;第二篇 黄老篇;第三篇 经学篇;第四篇 宗教篇;第五篇 子学篇。 第三卷:魏晋南北朝卷 第一篇 社会篇;第二篇 名法篇;第三篇 玄学篇;第四篇 佛教篇;第五篇 道教篇;第六篇 儒学篇。
第四卷:隋唐卷 第一篇 民族社会篇;第二篇 儒学篇;第三篇 佛教篇;第四篇 道教篇;第五篇科技篇。 第五卷:宋元卷(上/下) 第一篇 社会篇;第二篇 理学篇;第三篇 子学篇;第四篇 宗教篇;第五篇 格致篇。
第六卷:明清卷(上/下) 第一篇 心学篇;第二篇 启蒙篇;第三篇 考据篇;第四篇 新学篇;第五篇 天算篇。 [基本观点] 本书认为:1.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理论化的社会思维,这一基本观念延续并深化了侯外庐先生对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理解,认为思想史是在对世界整体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思考基础上、有一定理论思维水平的关于人类社会的系统认识。
2.社会史与思想史相贯通,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最重要的创见,思想史研究需继承前人重视社会经济分析的科学方法,同时注意观察社会生活领域,多层面说明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
3. 思想史研究需继承传统学术史方法,结合学术史的研究视野,立足于思想背后的学术土壤,在整体把握学术发展源流的基础上,准确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学派思想家及思想学说的成就与价值。
4.对思想家思想体系的剖析,要注意思想家建立其理论体系的学术方法。学术方法反映出思想家理论思维的特点,其中既有思想家的个性,也有时代思潮的影响,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5.思想史研究要注意历史上思想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经学、子学、宗教思想、科技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把握各个时代不同部分思想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
6.思想史研究要重视研究思想发展的连续性,把握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留意新旧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主要新意] 1.先秦卷。本卷既继承已有的研究成果,也有创新点。体现在:(1)对20世纪先秦思想学说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论。
(2)比较充分地利用了考古资料及其成果,比较详实地记述了中国思想史的起源,较此前的相关著作有所进展。(3)对于礼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进展,突出孔子的礼学思想与仁学思想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仁与礼的对立,对孔子思想做出了完整评价。
(4)本卷对《中庸》研究三种旧说提出了质疑,对《中庸》成书和作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5)关于《黄帝四经》,本卷认为它兼采儒、墨、名、法、阴阳等百家之学,使老子开创的道家学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6)本卷对纵横家的研究有进展。(7)本卷并未对先秦社会作单列论述,而是通过先秦时期各家学说去看社会。 2.秦汉卷。(1)关于秦汉社会史,本卷有集中论述,关于秦汉时期民间习俗与民间信仰等与思想史的关系,有具体分析,是一种新尝试。
(2)关于《淮南鸿烈》与司马谈父子的黄老思想,较有心得。(3)关于西汉后期官方经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思想的联系的分析有新意。
通过对诗经学、尚书学、礼学、春秋学等的分析,对东汉经学做出了较清晰的梳理。(4)梳理了汉代子学的演变脉络,得出汉代子学具有实用主义倾向的结论,有一定的新意。 3.魏晋南北朝卷。
(1)本卷"社会篇"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文化风尚等方面记述了这个时期的思想演变,社会与思想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2)关于魏晋玄学,本卷系统论述了从名法思想到儒、法、道三家的合流、从才性名理向玄理的演进过程。
对玄学的产生评价、分期、任务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于魏晋思想家发现了人的生命意义的论述,也是较为深入的论断。(3)本卷称郭象为"玄学的理论巅峰",包含着我们的评价。(4)关于黄老、玄学、儒学三学并存及其相互影响,本书也有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对"六家七宗"般若学思想的分析上。
(5)本卷在道教与儒、佛的纷争和交融方面,有较细致的分析,对何谓"融合"也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4.隋唐卷。
(1)本卷关于社会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民族融合与文化多元化的述论有所进展。(2)关于隋唐儒学,本卷有关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以及从《五经正义》到《九经义疏》的分析上,较有新意。(3)关于隋唐佛教宗派,本卷在唯识学与因明学,以及慧能、南宗的解析上,有一些新意。
(4)关于隋唐道教,本书在有关道教与隋唐文化关系的分析上,取得了若干新见解。(5)本卷比较充分地论述了隋唐科学技术,并力求将它们提到思想理论的高度加以叙述。
5.宋元卷。(1)本卷在文化风尚与思想史的联系上,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采用了独到的文化视角。(2)关于湖湘学派的论述上,较有新意,并与朱熹思想进行了明晰的对比。(3)在子学篇中,本书试图将我国古代学术史的成果提升到思想史的高度来分析,有一些进展。
(4)关于两宋时期道教的论述,比较重视系统性及其与其它学派的联系。(5)关于宋元时期科技成果,基本上能提到思想史的高度来叙述,与一般科技史中的科技论述有所区分。
6.明清卷。(1)考据篇力求将清代考据学与思想史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尝试。(2)天算篇写得比较完备,并力将其提升到思想史的高度予以阐释。当然,二者完全熔铸成整体,尚待进一步努力。
(3)关于心学篇中代表人物王阳明思想基本特征的认识方面,本卷有新进展。(4)对明代的宗教与思想史的关系有探索性论述。(5)启蒙篇,前辈学者已有不少成就,本卷在启蒙思想的渊源关系以及特征方面,有新的表述。
[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 1.力求继承、运用和发扬侯外庐学派思想史研究方法。本书在方法上追求对侯外庐学派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在:(1)力求将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2)力求从 "通"的原则寻找思想史演变发展的脉络;(3)力求将思想家个案研究与思想史整体研究相融合,从而展现中国思想史的丰富内涵。
2.注重思想史的系统性。本思想学说史是一部有系统的学术著作,它不是丛书,而是一个整体。它比较充分地体现出中国思想多元融合上升的特色,如先秦诸子百家的融合,先秦以后儒、佛、道所谓"三教合一"的融合,明清理学与心学的融合,以及后来的中学与西学的融合等。
它体现出中国思想史上个别与一般之间的相互作用。
3.本思想学术史注意维护学术的规范性。凡是引证其他学者见解的,都有注释;凡是引证原著的,都有版本、出版时间和页码的标注,以便于读者检索和查核。 4.将思想史研究和人才培养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发展结合起来。
参与本思想学说史撰写的学者,来自多所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家分工协作研究一个大课题,有助于培养学术人才,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成长。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到2009年4月为止,新华网 2007.
7.7.发表了消息;《科学时报》2007.8.16发表了《展现中国思想学说的发展全貌》专访;《光明日报》2008.7.19发表了《用学说史丰富思想史》书评;《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6.18发表了《推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巨著》书评;《文汇读书周报》2007.
6.8发表了《秦汉思想学说史的新探索》书评;《中华读书报》2009.1.7发表了《宋元思想学说的多维审视》书评;《华夏文化》2007年3期发表有《中国思想学说史的特色》书评;《华夏文化》2008年3期发表了《"求通"是<中国思想学说史>的重要特色》书评等。
成果社会反映 1.《光明日报》2008.7.19书评《用学说史丰富思想史》; 2.
《中华读书报》2009.1.7书评《宋元思想学说的多维审视》; 3.《文汇读书周报》2007.6.8书评《秦汉思想学说史的新探索》; 4.《科学时报》2007.8.16书评《展现中国思想学说的发展全貌》; 5.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6.18书评《推动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的巨著》; 6.《华夏文化》2007年3期书评《中国思想学说史的特色》; 7.《华夏文化》2008年3期书评《"求通"是<中国思想学说史>的重要特色》; 8.
新华网西安2007.7.7.电发表消息。 成果获奖情况 1.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 2.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