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评价 吴佩孚教科书评价 教科书的评价标准
教科书,也称之为“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过去是各科的“教学大纲”)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学生的教学用书。教科书只是课程的一个要素,完整的课程在师生交往中生成。教科书是师生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媒介和向导,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精神漫游的路线图,它能包容学生的经历所感知到的现实图景,并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概念化。
教材是它的上位概念,它是教材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依据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和学生课外拓展和深化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科书编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在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什么样的教科书是好的教科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对于教科书的编写、选择和修订都有着指导作用。这就涉及到教科书的评价标准的问题,我认为评价中小学教科书的好坏有如下四个标准:
首先,看它是不是简洁、明了,并具有深层的逻辑关联。教科书只是范例,是一张“寻宝图”,是一张精神漫游的“导游图”,它是火种,而不是燃料。
为什么要简明呢?就因为教科书只有简明,才能给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教学的个性留有空间,也才能为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留有空间。鲁洁教授说:“教科书的功能并不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去‘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凭借’它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杖,是实现调动学生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
”如果教科书上的内容过于详尽,天衣无缝、和盘托出所有的推理、阐述和“答案”,那就等于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和创造的权利。
教科书作为“寻宝图”,一方面它唤醒着学生的探索冲动,另一方面它又给予学生一定的线索,而避免学生毫无根据的、盲目的摸索。它作为精神漫游的“导游图”,而不是简单地将美丽的景观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它要求“旅游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它只是火种,而没有为你准备充足的燃料,它需要你去搜集燃料,以便使星星之火变为熊熊烈火,温暖着你,并照亮你前行的路。
教科书的内容只有具有深层的逻辑关联,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出并发展认知结构,使得学习内容易于保持和迁移。如果学习内容是随意的、杂乱的认知结果的堆集,那么,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有前后呼应,温故知新和知新温故,学生的学习就将是低效的,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看是否体现了人类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是否体现了举一反三的“一”,也就是看它在大的学习领域里是否抓住了最根本的学习主题。年轻一代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六大学习领域”,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
教科书上的知识,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它相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头脑中的“个体知识”。公共知识是基于“一定共同体的人类”(有时是整个人类,有时是一个民族,有时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基本经验和核心价值而建构出来的概念、公式、原理和“事实”。
好的教科书应该是非常准确地把握住该学习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具有迁移价值的学习主题。例如数学,除包括“数与计算”外,还应包括“概率统计”“物体的计量”“事物的量的比较”“物体形状及其空间序列”“数学综合问题的解决”等学习主题。过去的教材的弊端就是“数的计算”占的比重太大,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我们更多的教科书,往往以一种绝对正确的武断姿态出现。这种绝对正确是那样的毫无疑问、不容置疑,以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的份,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被扼杀殆尽。其实,教科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陈列绝对正确的知识,而更在于呈现一种获得正确知识的方法,并为学生获得这些正确知识起一种示范作用,同时提供一个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