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与褚健 孙优贤与褚健 褚健是冤枉的吗被谁陷害 褚健女儿为何泣告喊冤
对于贪官我们希望的当然是能够严惩,但是如果真的是被陷害被冤枉的人我们也理当给人家说一句对不起,在浙大副校长褚健的这一个案子上我们实在是有太多的疑问了,很多人都希望这件事情能够早点解决但是拖了三年之久始终没有一句肯定的答复。
褚健是冤枉的吗被谁陷害
浙大副校长褚健案一波三折,堪称中国“科技第一大案”,当事人被羁押已经3年,2次退侦,5次延审,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跳,也关乎着产学研甚至是这个时代的脉搏。工程院院士汪楢生非常关心此案:“一个有成就的学者,这样不明不白地抓了,不审也不判,到底是什么说法?”
因中控总部就在笔者所住区域,而笔者身份又是浙大校友,一直关注此案,在国庆期间开展了一场漫长的“私家调查”,始有此篇“李菊福”式的评论。以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 、一封匿名信引发的疑案
褚健并非泛泛之辈,本是传奇式人物:30岁成为浙大最年轻的教授,1999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并牵头成立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先后取得9个国家级的科技技术进步奖,2007年由他领军完成的高速工业控制网络EPA技术更是成为中国自动化领域第一个国际标准,而“如果不是被捕,褚健很可能成为2013年的新晋工程院院士”。
褚健履历之豪华,似上天之垂顾,足以令咋舌,绝对知识精英一枚。褚健与笔者,于学籍而言,同为浙大学子;于籍贯而言,同为浙北人士,既为学长又是乡贤,自然倍感亲切,历来引以为傲的。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封神秘的匿名举报信,让褚健顿时命运陡转,身陷囹圄,不禁为之扼腕叹息。
目前举报信流传甚广,已有好几个版本,但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列举褚健“三大罪状”:一是贪污科研经费;二是向国外转移资产;三是生活作风问题。
正是这封举报信,引发了有关部门对褚健“地毯式”的调查,并直接导致正处处于申请工程院院士之际的褚健沦为戴罪之身。
事实上,很多熟知褚健为人的浙大师生认为:这一封举报信漏洞百出,纯属恶毒攻击!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情来看,举报内容也根本不靠谱。
这一点可以从检方的调查就可以看来出。根据检方调查出具的起诉书,对褚健的指控与匿名信举报内容完全走样,实际上间接证明了这封匿名信完全不符合事实,也就是说根本没涉及这“三大罪状”。
但是,褚健被羁押已经3年,2次退侦,5次延审,足以说明褚健案的复杂性。而恰恰是这一系列“非正常”的调查,才让褚健案更显扑朔迷离,引发多方猜测:是不是检方铁定了心要办成“铁案”,先定刑期再凑证据,比之“有罪推定”更有过之?
另一方面褚健通过律师发表了自我声明:我没有经济问题、没有任何违纪问题、没有任何生活作风问题……从检方的起诉书来看,褚健确实还算“爱惜羽毛”的,说是贪污腐败似乎说站不住脚跟。
比如说“贪污科研经费”一项,褚健认为自己领导的科研团队100多人合法合规、审批严格的人员经费和津贴是无法“定性”为其个人“贪污”的。这正是母校800多位师生联名上书求情的根本原因,其中包括现任学院院长、退休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以及工程院院士等人。因此,褚健案并不是什么贪污问题,或者说这不是褚健案的核心了。
褚健案事发三年,直至今日都不能公开审判,便引来多方猜测,坊间认为褚健落马缘起“浙大抵制校长风波”。
作为浙大学子,对于这个风波至今记忆犹新的。褚健被查之际,据浙大一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没有“教授抵制新任校长运动”,褚健如今仍然稳稳地坐在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的位置。
这个风波发生在2013年6月下旬,一条关于“浙江大学教授集体上书”公开反对新任校长任命的新闻开始热炒。浙大学子反对在重庆大学多有“败绩”的林建华“空降”,而浙大校友更是添了把火,炮制了一份“战斗檄文”。
最有趣的是,还抛出了新任校长的“四大条件”:一是校长应是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精英,应拥有的国家院士的头衔,或是公认的著名学术团体的领头人和创始人;二是校长应对浙大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或者有丰富的任职经历,学校管理能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三是浙大处于非常关键时期,校长应年富力强,最好能连续担任两届,保障政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四是浙大要建设国际超一流大学,新校长应有在海外留学、教学的经历,有国际化视野,最好有国外高校担任教授甚至管理者的经历。
四大条件将林建华拒之千里之外,其目的就是想从浙大副校长里面选。
按理来说,常务副校长当然是最热门人选,分别是宋永华和吴朝晖。其中宋永华的呼声最高,在校内人尽皆知,据说杨卫也推荐了他的,但终因国籍问题,始终未能获任。而对照这“四大条件”,副校长褚健恰恰都能对号入座的,属于“完美校长”,相对于另一个常务副校长吴朝晖有过而无不及。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为褚健“量身定制”的。
于是,在浙大校内论坛有人发帖称:这个抵制闹剧是受褚健暗中指使。由此褚健卷入了这场风波。
浙大给外界的印象就是形成了“小团体”,想自己推荐校长,而非中央任命,表现出了巨大的“政治不正确”,有对抗中央的嫌疑,褚健算是一个中心人物。正因为如此,有人才会揣测褚健的政治不正确才导致他成为特殊“料理”的人物。
最终这个风波以惨局收尾,林建华只在浙大担任1年半校长后就去执掌北大了,褚健则身陷囹圄,而吴朝晖则无争议地新晋为浙大校长。
身为浙大校友,也深知母校排外确实有传统的,从民国就已经开始了,历史上驱逐外派校长的事情一堆堆,即使是竺可桢要不是浙江人,根本镇不住,杨卫是这么多年唯一一个外派在浙大深得民心的人,也让浙大本土土著势力非常不满。
当然,褚健因抵制林建华赴任遭清算的说辞是被证伪的了,用浙大新闻办的说辞就是:启动褚健调查在先,而校长风波在后。不过,用民间的解读来看,很有可能这件事加速了褚健的落马,是一帖最好的催化剂。
既然褚健的问题并非举报内容,又非校长风波,那么到底犯在哪呢?
二、娱乐的驯化功能
目前按检方的说辞,褚健被查纯属“偶然”。
这个“偶然”的定调,解读起来饶有滋味,最终起诉书矛头所指,锁定在1999年至2003年这期间的。
检方认为:褚健低价购买浙江大学工程中心和浙大海纳中控公司持有中控科技公司股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说他掌管校办企业8年侵吞数亿国资。
1999年至2003年这段时间正处于浙大中控改制期间,而在这之后即2005年,褚健重返浙大校园,担任副校长一职。
这就是为何检方称褚健案“纯属旧事”。
也就是说:褚健案犯事并非在浙大副校长任上,而是折戟在浙大中控改制这事上。如此说来,一二十年的中控改制,才造成了如今扑朔迷离的褚健案。
要说浙大中控,先要说浙大海纳。故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当时浙大想顺应当时形势,打造浙大“产学研”的一个招牌旗舰,类似清华紫光,北大方正、交大昂立、同济科技等等,于是,便有了浙大海纳这个梗。
浙大海纳取自于浙大校歌第一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后因浙大建设紫金港校区缺钱,欲将浙大海纳上市。众所周知,上市就是圈钱的套路。
浙大海纳以学校主体控股上市,上市初期主要以半导体、工业自动化、IT服务三项核心业务,这都是浙大“金字招牌”,而这三项核心业务,实际上分别由李立本为首的立立电子科研团队、褚健为首的中控科研团队和赵建为首的快威科技科研团队控制着。因为这三项核心业务带着科研的色彩,上市之后这三大科研团队开始与浙大海纳主体剥离。
在这剥离期间发生了一系列管理层资产挪移的情况,三个科研团队走了不同的道路: 首先是“出走路线”,半导体一部分资产卖给了立立电子,这家公司是海纳董事长兼半导体厂长李立本为首的学校骨干创立。后来,立立电子谋求独立上市,资金全都申购完毕,眼看就要挂牌了,结果被证监会喊停,其中的原因就是改制中出现一些瑕疵。
但立立电子还没被清算,而且按照目前形势来看,也不大可能被严格清算的,毕竟大致程序还讲得过去的,立立电子将股份给了研发团队,或者上交一部分给学校了,吃相并不是很难看。当然,更重要的是,李立本由此脱离体制,正式“下海”去宁波创业。
其次是“回归路线”,IT服务即快威科技被赵建团队挪移之后,又借壳上市转变为浙大网新集团,而浙大网新最终成为浙大的“亲儿子”,也就是说重回了浙大的怀抱。当时,浙大校长潘云鹤亲任董事长,而浙大成为网新集团第一大股东。“大树底下好乘凉”,网新集团目前是浙大校企发展最好的一家。企业总部与中控集团一样,都在杭州市滨江区。
最后是“若即若离”,就是褚健选择的道路。褚健团队的中控科技虽然与浙大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层关系只是针对褚健个人而言,而非浙大这个实体。在改制过程中,相对于李立本,褚健的操作就更为极端,运作浙大中控到自己绝对控股的中控科技,正因此遭受了非议和举报。
更为要命的是,2005年之后,褚健一方面掌控着中控科技,而另一方面又是浙大副校长的身份,属于两边捞好处,是“两头吃”的典型,这才是令人最大的诟病之处。
要么像李立本那样走得干净,快刀斩乱麻;要么像赵建那样回得彻底,一切悉听主便;而若即若离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中控科技对于褚健而言是“掌控”着的,而对浙大而言却是“失控”的。
现在立立电子的李立本和网新集团的赵建都没有事,而唯独褚健却出事了,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了,想当改制时,三个科研团队是被浙大要求按同一份文件、同一价格改制的。也就是改制中的价格并非褚健个人决断,这正是此案的幽微之处。因此,褚健败就败在了这层“若即若离”的关系上。
正是在这层若即若离的关系之下,褚健身为副校长,曾执行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分流了浙大30%左右的教职人员。这绝对是得罪人的工作。你倒是吃中控的肉吃成了“隐形富豪”,而把我们教职人员喝汤的“铁饭碗”给砸了。于是,坊间不断有以“浙大老师”的身份举报副校长褚健。但一开始校方是顶住这个压力的,这事也就过去了。
但问题是,又出现了上文所述的“校长风波”这个梗,让政治高层不是很高兴,正想借机给不听话的浙大土著们一点颜色看看,于是祭出了“杀鸡儆猴”的这一招。
褚健自然就成为“黑名单”中的人,那么从何查起呢?
查贪污科研经费?根本说不上;查转移资产?更不靠谱了;至于查乱搞男女关系,搬不上台面的。褚健能抓到辫子的事,就是在中控改制这事上!
于是,褚健“成了中控,败也中控”,最终中控就成为褚健人生的“滑铁卢”。
那么,中控到底是谁的中控?这得从褚健的创业史说起。
1993年年初,褚健拿着浙江大学出具的一张20万元支票的第四联,去杭州市工商局注册成立了一家全民所有制公司。实际上,就连这张支票上的金额也是褚健自己想办法借来的,而并非浙大真正的注资。
也就是说,中控这家企业,是褚健从形式上说,确实是他白手起家搞起来,只不过是挂了个“浙大”的羊头。作为浙大青年博士开始“下海”创业,当时财经作家吴晓波生出几分感慨道:“中国少一个科学家,多一个企业家,合算吗?”
而如今的中控已成参天大树,产品占有中国三分之一市场,年产值达30多亿,为社会提供数千人就业,打破曾经的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垄断,成为国家很多重要项目的攻关者。论其贡献,褚健的下海,创建了中控这家企业当然是“合算”的;但作为个人,因为中控身陷囹圄,自然是“不合算”的。现在,中国不仅少一个科学家,而且一个企业家也倒掉了。
回顾自己的创业史,身陷囹圄的褚健在狱中,依然感到百般委屈,想当然地认为你浙大没出钱!没出钱!没出钱!中控是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心血所聚,当然是我的基业,我又错在哪里?
是的,错在哪里呢?但可以直言不讳地说,褚健简直大错特错了,他的思维显然不仅政治不正确,而且是对知识产权理解有误区的。
浙大未出资的问题,放在现在是可以很好解释的。以前无形资产不能作为出资方的,所以浙大占股而未出资是那个时代高校惯例做法。这个股份实际上是学校用无形资产出资形成的,直至今日很多高校仍有那个时代这样形成股份的企业。
但是,褚健掌控的中控科技依然是浙大的中控,这一点褚健一直没有整明白。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开公司使用技术是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他的逻辑就有现在和他同辈的一批科研工作者一样,觉得自己研究出来的就是自己的,自己就可以随便用!
我们不妨可以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其中第六条规则赫然在目:“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退一万步讲,褚健和中控科技至少拿了国家的科研经费的,至少用了浙大的人才资源的,至少打着浙大高校的金字招牌的。问题症结之所在就在于,褚健没有像李立本那样,从浙大彻底剥离出来,身份还是在浙大这个体制中,褚健这样的身份、这样的思维在中国这个大背景之下,注定他要遭遇此劫的。
浙大中控改制为中控科技,其实也有个相对正确的"姿势"的:改制之前先向教育部报批,再进行整改补手续,学校对浙大中控出资到位,作评估报备,然后再作整体评估。整体评估后再报备,然后报批国有资产处置,转为中控科技,批了之后就成功改制了,这样一来就没有多大毛病了。其实在政策调整期间,无论是褚健还是浙大都有很多次整改的机会,可惜的是,褚健没做,浙大也没做。
事情就在改制程序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褚健案发生。绕开这个改制过程也就偏离褚健案的本质!
2014年7月,褚健案第一次被移送审查起诉。据悉,褚健涉嫌的罪名包括贪污、挪用公款、行贿、职务侵占、挪用资金、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犯罪。
据周泽介绍,"从移送的《起诉意见书》看,褚健涉嫌的这些罪行主要发生在1999年至2005年褚健担任浙大副校长之前,涉及他在创办及执掌中控科技过程中的股权转让、资金拆借、股东分红等问题,以及作为课题负责人支配使用课题经费方面的问题。"
周泽说:"褚健否认了所有的罪行。他在一份自辩材料中称,自己是一个严守学术道德的科学家、一个一心报国无私奉献的企业家,对国家、对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在学术上、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在涉及工业领域核心技术和装备方面、在国防军工科技和网络空间安全方面,均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周泽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从侦查机关目前调查的情况看,褚健在担任浙大副校长8年的时间里,未涉贪腐问题。
令人意外的是,褚健的落马在科学界获得了不少同情。一些院士及科学家们曾数次为他求情、作保。
据了解,2014年8 月下旬,褚健案被移交审查起诉后,浙江大学的部分师生、中控技术(中控科技旗下公司)部分员工等800余人,签名为褚健取保候审作保。其中,有浙江大学退休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学院院长以及工程院院士。
早在2013年4月,有关部门启动对褚健的调查之后,浙江大学的老教授孙优贤、钱积新、王树清便联名写信给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为褚健陈情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