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评贾平凹 评《带灯》:清晰地暴露了贾平凹的写作“短板”
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带灯》刚刚问世,就赢得如潮好评,阅读市场上更是传来“利好”消息。
的确,与贾平凹过去的作品相比,这部长篇有一些新变化。从题材来看,虽然仍是他操练得最为得心应手的农村题材,但是离当下现实生活更近了一层。讲述了女大学生萤(她不满“腐草化萤”的说法,后改名为“带灯”)在秦岭地区的樱镇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维稳”生活。乡村纠纷、农民上访、旱灾水灾、征地搬迁、招商引资、农民工矽肺病等问题层出不穷,带灯心力交瘁,可依然恪尽职守。
从叙事来看,贾平凹改变了散点透视的叙述套路,将视点聚焦在主人公带灯身上,以她引出“如陈年的蜘蛛网,动哪儿都落灰”的小乡镇上其他人的故事,叙事线索比较清晰。从语言来看,这部小说不像《秦腔》充满晦涩难懂的方言土语,而是如行云流水一般。但题材和技巧好比漂亮的外衣,也许能引发围观效应,却并不能掩盖一部作品根本性的缺陷——思想的贫乏无力。
自《废都》患上“肾亏”之后,贾平凹始终无法找到自己独立的思想支点,依然匍匐在浩茫的秦川大地上,显得茫然而焦灼。他无法像同代作家张承志、韩少功、张炜等人那样构筑起一片精神高地,就像朱大可所言,他“不仅是个俗人,还是个穷人”。《带灯》更是清晰地暴露了贾平凹的写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