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邓稼先 于敏:隐姓埋名30年 曾与邓稼先对暗号
原标题:于敏:隐姓埋名30年,曾与邓稼先对暗号
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张劲夫在《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中提到,“研制氢弹工作主要是于敏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
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中,“于敏”的条目下赫然写着:“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打松鼠”:与邓稼先的暗号
1965年,正是我国氢弹研究的突破期。于敏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他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隐语:暗指氢弹理论研究有了突破。
“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第二天,邓稼先就赶到上海听取了于敏等人的汇报。
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过度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前,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于敏”的名字近30年来是绝密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1944年,18岁的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20多年前,连于敏这个名字都是绝密,他隐姓埋名近30年,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但由于当时的解密程度有限,许多史实还没有公开。很多人称呼于敏为“中国氢弹之父”。对于这样的称呼,于敏极力反对。
最崇拜诸葛亮和岳飞
于敏的学生蓝可也告诉记者,于敏讲课或做报告时,很少看讲稿,经常是不假思索地便可以写出一黑板所需要引用的公式。有时需要算一个结果,手持计算机竟还不如于敏口算来得快。
人,总有憾事。老于说,亏欠妻儿很多;妻走了,他想补偿,来不及了。“父亲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深,最崇拜诸葛亮和岳飞。”于敏的儿子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与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烙印。 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