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毅衡符号学 评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

2018-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符号学的窗口望出去,整个世界似乎正在等待尽收眼底."二十一世纪是符号学世纪".第一个十年方过,赵毅衡教授在他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2011年3月南京大学出

从符号学的窗口望出去,整个世界似乎正在等待尽收眼底。

"二十一世纪是符号学世纪"。第一个十年方过,赵毅衡教授在他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2011年3月南京大学出版社)中便给出了如此断言,或称预言。而事实就是如此,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酝酿、起飞、分野之后,理论符号学已经悄然深入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部门中"给养":从时尚到赛博空间甚至"准科学"的法律、人工智能等,都出现了尝试着从符号学角度来探索的专门研究。

尤其近十年来已显露出的"符号泛滥"之端倪,以及此后很长时间内都可能无法摆脱的符号过饱和状态,都在逼迫人类就此取得一个符号学的理解。

阿里斯多芬在《云》中放的那一把火,曾唤醒只追问自然不关注城邦的苏格拉底回到人间。此后,让宏大理论家从没有"实际意义"的空中楼阁走下来的呼声,就像海潮一样,隔上一段时间就会惊涛拍岸。符号学的批判性本质,似乎更能在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之间构建强烈的张力。

相比于语言学的研究到句子为止,叙述文本的分析到话语告终,符号学更注重做超出文本的"语境"研究,将意指关系指向文本之外的"世界"或"世事",探视历史事实、经济实力、价值观、信仰等实体因素,被当作表达意义和信息的符号来操纵和使用时,隐匿于身后的话语权力网。

因此在术语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符号学作为"人文和社会科学所有学科的总方法论"(17页)所提供的一种洞察力,一种对隐藏在明显的、自然的、普遍的、无可争议的事物背后的事物的追溯,富有成效的洞察力。它能站在一个更为有利的位置,观察这个辽阔又琐碎的世界,告诉我们所有这些不同实践之下的共通之处。

这是赵毅衡教授几十年沉浸于"形式/文化批判"的目的,同样也是其磨剑多年、孜孜于符号学研究的目标所在。他认为"理论符号学的任务,是给所有人类寻找意义的活动(也就是整个文化的研究)建立一个公分母,寻找一个共同的理解方式。

"(21页)由此,它必须是一种跨学科或超越学科的建制。同时,"符号学的原理,应当能适合所有的人类文化课题,就像数学得出的定理,适合任何可以量化的对象。如果某条符号学原理,竟然不能适用于某种文化研究课题,那么此原理就需要修正,需要补充。"(20页)基于这种理念,赵毅衡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的理论建构,即使放置于整个符号学研究中,都显示出极为独特的价值:

其一,此书要建立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符号学框架。赵毅衡认为:"符号学至今欧美中心色彩还是过于浓重。"(11页)因此,他不仅以形式论-符号学与当代批评理论的其他三大体系(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心理分析)相结合,而且还将中国的先秦名学、佛教唯识宗、禅宗等多种思想纳入符号学。

如"符码与元语言"一章中,提出禅宗公案答非所问,答与问之间"无意义"的意义组合,表明元语言对文本产生意义的作用力;禅宗中的"常识否定"现象,是在有效利用元语言的冲突。

并认为"禅宗大师提前一千年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铺了路"(242页),以及"在受禅宗深远影响的中国文化中,早就找到方法,以消除理据性来赋予词句表达神秘意义的能力"(259页)。

由这种措辞也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各种思想的引入,他的感情要更为复杂。正如其在"引论"中说的:"在不同的符号学家那里,可以结合进来的学科不太一样。在中国,先秦名学、佛教唯识宗、禅宗,是符号学不可忽视的源头"(15页),这或许也是著者进行"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至为重要的一部分。

其二,著者要求这个符号学框架同时必须"合用"。"数学定理"式的、对精确的一贯苛求,使此书同时拥有两套视角:对内进行原理本身的审视与思辨,对外实现原理在当下文化批判中的接轨式推演应用与被检验。从符号的表意到符号被解读的元语言系统,从文化中符号表意的理据性、"真实性"到现代性的动力性符号系统,有缜密的梳理,更有独到的创见。

尽管对于符号意指问题,他赞成皮尔斯的符号三元素方案(再现体-对象-解释项),而并不认同索绪尔符号学讨论符号的出发点,即符号意指二分法(能指/所指)。

但这不等于他要彻底反对索绪尔式语言学符号学,例如他不否定基本构筑于索绪尔原理上的罗兰·巴尔特的服装研究;他反对格雷马斯过于热衷以公式图表表格的数学表述方式进行符号学研究,但认为格雷马斯的符号方阵,适用于进行符号的修辞演进与符号表意"述真"分析,尤其在分别将其修正成"全否定"格局,以及在发送者的意图、符号的信息文本之外添加上符号接收者的解释之后;此外,诸如艾柯关于符号的"七条定义"也为他批判性地吸纳,虽然其同样不赞同艾柯"镜像不是符号"的观点;以及针对语言学研究中"标出"与"非标出"的二元不对称模式,提出三项模式(正项/中项/异项),有效解释了文化风格演变的动力性关系等等。

通过对一系列原理的梳理、修正与拓展,赵毅衡一步步对现代社会的风格变异、泛艺术、个体自我危机、异化符号消费等问题展开敏锐的现实勘察,以及呈现对未来历史发展充满生命力的想像,认为在现代性的"反讽"格局之后,文化总能找到新的演变方向。

(223页)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此书通过符号学的原理建构与推演,包括对现代性尤其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动力性与制动性因素两套元语言的探视,告诉我们:符号,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力量。

毫无疑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赵毅衡教授从未中断过的"现实的批评者"立场,让他的每一部学术著作都灌注了对历史的深刻关怀和对符号的推敲与质疑。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现象,总能被他的思虑型语言带到一个陌生而深刻的境地,从而不断把我们对文化和文明的思考推向新的高度。

而这次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的面世,或许将带来一个乘法式的高度。需要厘清的是,他在此也无意拓展一个必须从符号学角度研究一切的"符号学帝国主义"。相比前者的野心勃勃,将符号学作为得心应手于庖丁解牛的基本方法,以此廓清世界的真像,才是其倾心之处。关于这一点,赵毅衡似乎也从不隐瞒他的真实看法。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作品总是作者发出的信,在不同人的心里会激起不同的涟漪。阅读赵毅衡,需要一副好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