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长诗 汴梁晚报专访洪烛:精彩校园xystu以诗之名nbsp;传承文化(组图)
“诗是文学的生力军,是思想的启蒙者。”这是著名诗人、作家洪烛30多年来对诗的理解。这位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的诗人3月15日莅汴,走进千年名园禹王台公园和清明上河园,沿着司马相如、李白、杜甫、高适曾经的足迹寻找诗意,在梦回大宋的荡气回肠中感悟诗歌与旅游焕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校园诗坛风云人物
武汉大学破格录取
洪烛原名王军,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上世纪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坛中的风云人物。小时候的洪烛受家庭影响非常爱看书,也因此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从中学时代开始,他的诗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语文报》等一系列报刊发表并多次获奖。
诗在带给洪烛高兴的同时,也使他在中学生校园诗坛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那时候,很多读者给我写信,成麻袋成麻袋的都是。”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的“火爆”情形,洪烛意犹未尽。那段时间,在南京梅园中学的收发室里,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写给洪烛的信件如雪片一般飞来,让年轻的诗人满腔诗情。
1985年5月,洪烛由于偏执于文学,数理化成绩一塌糊涂,连高考预考都未通过。然而,洋溢着理想主义精神的上世纪80年代是出诗人的年代。幸运的是,洪烛就赶上了这个最适合他的时代。在他做好了成为“待业青年”准备的时候,命运却发生了惊天的大逆转。
当时,南京梅园中学的老师得知洪烛高考落榜后,把洪烛的简历及发表作品的样报、获奖证书等复印了几十份,以学校名义写了推荐信,投寄给全国20多所高校,希望能够破格录取这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优异成就的中学生诗人。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书生意气,在面试现场,洪烛以一首一气呵成的诗歌《长江拐弯处》赢得了武汉大学教授们的青睐。最终,洪烛作为免试保送生,没参加高考就跨进了武汉大学的校门。洪烛曾说:“对于我而言,缪斯不仅是诗神,更是我的命运女神,她带给我好运气!”
求学期间,洪烛对诗歌更加痴迷。“在全国高校,几乎每个中文系的学生都算半个诗人。我也未能例外。”洪烛说。他和喜欢诗歌的同学们一起筹办樱花诗会、组织诗歌社团、拜访著名诗人、举办诗歌活动,并先后在《诗刊》《星星》《青春》《飞天》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校园大学生,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蓝色的初恋》,成为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诗人代表之一。
左手散文 右手诗歌
“上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春潮涌动,人们的思想也开始百花齐放。此时的诗歌起到的作用是思想启蒙,产生的影响轰动整个社会,形成的能量也是巨大的。感谢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洪烛感慨地说。
1989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洪烛来到中国文联出版社工作。随着文学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诗歌的衰落成为必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洪烛曾一度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大众文化。那时,大众化期刊如雨后春笋。面对这种“商机”,敏锐的洪烛凭借自己横溢的才华,开始了青春美文的创作。
那些年,洪烛创作的青春美文几乎覆盖了各种流行报刊,并出版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等散文集,在全国读者中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洪烛”热。后来,他的散文《母亲》自成一格,开创了片段式写作新形式,广受欢迎。如今的洪烛,在重新审视了诗歌美之后,又选择了回归诗坛,创作出版了《仓央嘉措心史》《仓央嘉措情史》两本畅销诗集。
谈起诗歌和旅游,洪烛说,诗人与旅游自古是密不可分的,不论是屈原还是李白,诗的灵感都是在游历中产生的。同时,诗人在游历中创作的诗歌也增加了很多地方的名气。“中国现在有这么多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我觉得和诗歌无形中的宣传是分不开的。”洪烛说。洪烛也喜欢旅游。因为旅游可以使他在一路欣赏山水美景的同时,更能在诗歌读者中“推广诗意观念,传播诗歌精神”。
此次来到开封参加中国诗歌春晚研讨会暨诗歌旅游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已经不知道是洪烛第几次为了诗歌传播而远行了。作为一位著名诗人,洪烛先后参与了几十场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和上百场诗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先后走进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甘肃等20多个省和自治区的50多个县市,行程长达十万里。每到一地,洪烛向各地的诗歌爱好者讲解创作技巧、辅导诗歌创作、传播诗歌文化、开展诗歌美育。
梦回千年 寻找诗意
在开封期间,洪烛专程来到有着千年名园美誉的禹王台公园,聆听当年司马相如在此吟诗作赋的故事,为自己正在创作的《凤求凰——司马相如传》一书寻找灵感。
禹王台又叫古吹台。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盲人乐师师旷常在古吹台吹奏古乐。汉代梁孝王刘武被封为大梁王后,曾将古吹台大加修建了一番。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枚乘等都是梁孝王的宾客,他们经常在古吹台上吟诗作赋、吹弹歌舞。李白、杜甫、高适曾相聚在此饮酒作诗,留下《梁园吟》等千古名篇。
在诸多文人墨客中,洪烛对司马相如有着特殊情结。他在博客中撰文说,屈原之后,李白之前,中国的文学史还出过司马相如。他们都是引领一个大时代之风范的标志性人物。屈原使楚辞得以和诗经共领风骚,李白构成唐诗的巅峰,司马相如同样不简单,是汉赋的奠基者。
两汉400年的赋坛,最引以为骄傲的还是司马相如这面大旗。与屈原、李白相比,司马相如同样写出了足以开宗立派的创新之作,对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与发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而且他人生的传奇性也并不逊色。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以贾谊与屈原并列,卷一百一十七则是《司马相如列传》,为一个文人立专传,待遇极高。整部《史记》,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这两篇。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全文收录了他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其篇幅相当于《屈原贾生列传》的六倍。可见这个同时代人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他说。
看到开封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洪烛感慨颇深。他说,开封是文化的富矿,开封的文化宝藏令人羡慕。当前,随着国力的增强,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诗歌会迎来新的复兴时期。“我相信,如果海子还在,如果海子也开了博客,他应该会有很多粉丝。
”洪烛说。洪烛认为,开封是八朝古都,各类文化盘根错节,应该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有效整合。“开封更有理由在诗歌和旅游上做文章,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开放度,真正打通文化遗存与现代生活中的隔膜,让文化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洪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