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郑南峰 牛人:厦大青年科学家郑南峰再发Science!
昨天,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厦门大学化学系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这一重要成果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年仅39岁的青年教授郑南峰及其合作者。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青年教授自2007年回国后带领团队已发表2篇Science、3篇Nature子刊、10余篇J. Am. Chem. Soc、Angew.Chem 以及几十篇其他国际著名学术论文,研究工作先后被Nature、C&E News等重点报道。
此外,郑南峰教授年仅32岁就获得国家杰青、33岁获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塔曾经详细统计过,目前全国80后青年人才中获得杰青或者长江学者其中之一的也仅有10余位,这也意味着相比于绝大部分的同辈,77年出生的他已经在其研究领域内领先了一截。本期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位青年大牛科学家的彪悍人生:
此外,他目前还担任Nano Research, Science China-Chemistry和Chinese Chemical Letters等杂志的编委。
郑南峰的“纳米”人生
关于这位青年大牛科学家,光明日报2014年曾经写过一篇专题报道《人物·书架与货架——郑南峰的“纳米”人生》,下面一起来看看:
“就像许多前辈说过的那样,做科研,一要能上书架,二要能上货架,两条腿走路,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科研理想。”
不到40岁的厦门大学教授郑南峰快人快语,眼神中有着闽南人的务实和机敏。
29岁获得美国化学会无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30岁回国任教授,32岁获“杰青”资助,33岁成为“长江学者”……在科学界,郑南峰这样的成长速度着实让人感叹“后生可畏”。科研要能“接地气”,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7年,作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化学系博士后,郑南峰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成为当时化学化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他的主攻方向是纳米材料。带着从郑兰荪院士团队其他老师那里“捐”来的6个学生,一年之间,郑南峰迅速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团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材料研发当中。
2010年12月,郑南峰研究团队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材料——钯蓝,仅有几个原子层的厚度使所合成的超薄钯纳米片拥有绚丽的蓝色,这一发现立即得到了国际纳米学界的关注。钯是一种稀贵金属,在化学中主要用做催化剂,面对钯超薄纳米片的创新发现,郑南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的应用。经过多角度尝试,他发现,这一材料可直接应用于肿瘤的近红外光热疗,并拥有纳米金等光热疗剂无法媲美的光热稳定性。
2014年5月2日,《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了郑南峰课题组研发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催化剂,这一发现提升了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它是“贵贱金属”合体——用很贵的铂金和便宜的铁镍氢氧化物做的,不足5纳米。这个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小东西,却能在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时发挥大作用。在防毒面具中应用它,可突破现有技术,长效去除一氧化碳,在空气净化器的过滤网中引入它,则有望有效去除甲醛。
2007年至今,这样对应用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郑南峰还有许多个。“很高兴能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有好的应用前景。”郑南峰说到这里,难掩激动,“但是原创性的成果可能要20年才能真正投入应用,周期通常很长。”
想要把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应用,郑南峰想到了企业。“企业有什么科技难题,我们用专业知识来帮它解决,这样的社会服务也是科学家的责任。”几年间,他利用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平台,和郑兰荪院士一起为江苏的一家化工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导。他所研发的新型氯化铵废水处理技术和固体酸技术在企业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一系列的企业服务,也让郑南峰更加了解业界。“解决突出难题,使得我的科研方向更加紧贴需求。”
自2007年归国后,在《科学》《自然—纳米技术》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被他人引用2000余次,获得国际和国内化学界各类奖项近5个。回顾如此成绩,郑南峰特别提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没有‘杰青’的资助,就没有今天的成果。”2009年的郑南峰,名不见经传,却一次通过申请成为“杰青”,200万元成为他科研起点的“第一桶金”。至今想来,他仍感叹不已。
当下,以纳米材料的表界面化学为自己基础研究的主攻方向,郑南峰的纳米材料应用研究正向着环保、化工领域的金属表界面催化剂、污水处理以及生物材料等多个方向同步进发,“应用领域的需求十分紧迫,眼下人才紧缺,接下来几年我希望能招揽和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加入进来,让科研从书架到货架的距离越来越近。”
郑南峰教授一系列的科研成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对于未来,我们也充满了期待。
郑南峰教授近年发表的部分代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