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季焜中国农村转型 中德专家川农论剑中国农村及农业转型
尚七网讯 9月13日,来自北京大学、德国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和德国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就"中国农村及农业的转型"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研讨。这也是我校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为校庆带来浓浓的学术气息。
开幕式上,党委书记邓良基用德语致欢迎辞,向来宾简要介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黄季焜教授,德国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所长Thomas Herzfeld等分别发言,感谢学校的支持,祝愿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通过深入交流探讨,激荡智慧,开拓思路,希望研讨会产生的结果促进中德在农业方面日益加强的合作,在研讨会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研究可以帮助德国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中国学者也将受益于德国学者站在外部角度和世界角度的观点和看法。
本次中德"系统性探讨中国农村及农业的转型"双边研讨会有几个特点:层次高、时间长、交流深入、形式多样。聚集农业经济、政治学、地理学、社会学和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相关中外学者将在5天的时间里,通过大会报告、小型报告、小组讨论、专家组讨论、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从多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和分享有关中国农业及农村地区发展的宝贵经验,以理解推动中国农业转型的影响要素,即中国农业农村地区的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为总体目标,中德学者将致力于讨论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农业及农村转型的主要特点;集思广益研究中国农业和农村地区主要变化的直接和根本原因;并对这些原因尝试进行定性评估和排序。
另外,特别是要找出并强调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很多这些因素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其仅进行了分别的研究;指出未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的可能情形,并预测相关的陷阱和挑战。
会议会特别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土地系统的变化、农场结构的变化、对于农业投入和产出之间协调机制的变化等专业问题。
在学术交流报告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将拟定一个综合研究规划用以更好的理解中国农业的转型,并探索中国农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个研究规划框架下,中德科学家则以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形成两两伙伴合作关系,联合申请专题研究项目,这些专题项目在这个总体研究框架下展开更能加深对中国农业转型的认识。
据经济学院院长蒋远胜介绍,过去四十几年来,中国农业及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体制、农产品市场、土地利用、劳动力市场以及消费者需求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导致和推动这些改变的原因还远没有被完全理解和认识。此次研讨会旨在提供一个平台,邀请中德两国多学科领域的优秀科学家们来深入探讨中国农业及农村地区转型的深层次原因和多方面背景。
希望能够取得对中国"三农"转型的系统和全面的认识,除了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更好的理解中国转型过程将会有助于科学地预测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可能的发展情形,进而为科学决策服务。
中德在分析农业经济和农村地区方面的合作已有三十多年的基础。中国作为最大的转轨经济国家,也是IAMO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研究区域。我校与IAMO的合作日益密切,于2014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近年来与德方的合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项目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
经济学院在农村精准脱贫、合作金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绿色循环农业等方面承担了国家、省级课题和省委政府的委托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成效评估,近两年先后10次以上的省领导肯定性批示,其中庄天慧教授领衔的农村精准脱贫团队就获得了6项,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CSSCI论文30多篇,其中SSCI或SCI论文2篇。
会议现场
党委书记邓良基致欢迎辞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黄季焜教授发言
德国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所长Thomas Herzfeld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