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第4页)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平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逝世、唐山大地震、***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2001年,《湘声报》记者到海南荔枝沟基地去采访,还听见他把雷洁琼的话拿出来念,“百岁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然后又嘿嘿一笑说,“我71,是小弟弟。”
试验田和住地隔一段公路,原来都是骑自行车下田,那天,刚好新买的咖啡色小摩托车送到,他立马发动新摩托,然后笑嘻嘻地一溜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