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丽的职务 韩红丽: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5年9次斩获“创新风暴”活动各类奖项,使紫薇地产成为中国西部地产创新的一面旗帜。从区域品牌到逐步做大做强,从打造西北第一大盘到创造单盘月销7000套的记录,再到创建全国首个通过原建设部验收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紫薇地产秉持着怎样的一种企业理念?
“没有一种产品形态能够恒定满足长期需要,不同时期必须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进展,而创新必然贯穿于企业存在的始终。”西安高科集团副总经理、紫薇地产董事长韩红丽在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专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住房:紫薇产品曾多次荣获“创新风暴”奖项,对于紫薇地产和你本人来说,创新的含义似乎并不局限于产品本身。
韩红丽:对创新的理解需要有一个过程。在企业发展初级阶段,也许模仿就是一种创新,没接触过的东西用在自己的产品中,或者学习先进地区企业的优秀经验都是创新。但是在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照搬照抄、拿来主义不可能带你再上一个台阶。因为互相模仿的后果就是造成产品同质化、城市同质化。因此,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研究,房地产企业的创新到底是什么?
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也曾经只停留在产品层面上,但是,随着紫薇地产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对创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包括产品创新、土地获取模式创新、开发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甚至是公益创新等,这所有的创新构成了一个企业的创新体系。
我们认为,房地产企业运营涉及到多方资源的整合。创新不仅涵盖日常运营的各个层面,也影响到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不同阶层与群体。总之,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绝非一时一事、一蹴而就,行业形势、市场状态复杂多变,但对企业而言,惟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创新。
中国住房: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创新的含义也一定不同。因为,随着时代发展,做产品的理念和消费者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韩红丽:是这样的,比如说2004年,当紫薇面临政企职能分开、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创新问题,首先是要重新考虑企业的盈利模式。
就房地产行业的创新来说,这10年也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房地产行业创新曾经长期停留在产品的外观和风格上,过分追逐欧式建筑风格,追逐形式上和感性上的东西。所以,那时候大量的项目才会在案名、风格上把一些国外小镇或者成熟小区的概念直接搬过来。欧美流行大客厅,我们就做大客厅;欧美流行大卧室,我们就做大卧室,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很肤浅的一种创新。
而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和行业的成熟,我们逐渐开始追求一些理性的和实质性的东西,比如对产品的创新不再是建筑风格或规划的照搬照抄,而是加强了产品的空间尺度和功能上的研究。
总体上讲,我觉得整个行业变得日渐成熟和理性了,企业更趋于去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研究区域环境和城市气候条件。企业更多地站在客观角度,脚踏实地地看待创新――对于房地产,可能这是很直观的创新变化。
中国住房:在创新之路上,房地产企业是否走过弯路?现阶段紫薇关注的创新点有哪些?
韩红丽:这些年我们确实走过一些弯路,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创新和新技术创新方面。
比如我们曾经在项目中采用过的一些技术,后来就发现有些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弊端,也不符合国人的生活习惯。另外,在技术引进方面,我们10年前就曾创新引进的地源热泵,以及中水处理系统、小区智能系统等,在使用中发现这种超前的创新,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和不系统,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这说明创新也要把握好一个“度”。
不过,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无论是对企业和个人来讲,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所以在一些并不十分成功的尝试以后,我们目前在产品上更多地是开始选择一种理性的、技术领先而且成熟的、有企业特色的创新。
“创新风暴”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行业发展的契合越来越默契,也引导着企业从产品创新开始向居住理念创新发展,从追逐个性发展为理性创新。
就紫薇地产而言,现在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建造符合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类型。针对当前行业调控,在不断优化品质的同时,紫薇地产提出设计可变性住宅,即通过空间可变性的加强,满足业主人生各个阶段家庭结构变化的置业需求。此外,加强对老年住宅、保障性住房、全装修住房的产品研究都是我们当前关注的内容。
中国住房:说到“创新风暴”活动,对于紫薇来说,通过企业间横向比较,有何体会?
韩红丽:通过参加“创新风暴”活动,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亲身感受行业最新发展,发现一些行业的新现象,同时也获取到促进自身进步的动力。能够从全行业角度,更清晰、更全面地审视企业自身。
这期间,我们还制定并完善了“紫薇四大产品线”,从单一的产品创新探索,发展为一种产品体系的创新。针对不同群体,企业需要打造不同特色的产品,了解他们的功能需求、生活习惯需求、空间需求,甚至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并以此将创新从产品、技术等物质层面,延伸到社区文化、健康、教育等精神层面上来。
对企业来说,在产品的创新和产品的复制上可能会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复制的成本是最低的,也是盈利最多的,究竟坚持走自我创新之路还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我想,不同的企业一定会有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