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江歌曲 田浩江:浩歌一曲向世界

2017-10-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7月26日晚,北京华彬紫金剧院.空旷的舞台上,一幕"独角戏"正在上演.一架钢琴,一把吉他,几抹沙画,唯一的男主角在变换的时空中来回穿梭.时而,他是蜚声美国的歌唱

7月26日晚,北京华彬紫金剧院。空旷的舞台上,一幕“独角戏”正在上演。一架钢琴,一把吉他,几抹沙画,唯一的男主角在变换的时空中来回穿梭。时而,他是蜚声美国的歌唱家,在参演歌剧的间隙急飞北京,看望病重垂危的兄长;时而,他又是做了一辈子普通职员的哥哥,和数十年难得相聚的弟弟执手倾谈,在病榻前共唱一首首难忘的童

这是三天来最后一场演出。全剧描述了一对兄弟的不同人生轨迹,他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但是经过在病房里最后的三小时长谈,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久违的真情。“独角戏”的名字叫《我歌我哥》,而这个“角”也足够重量级――田浩江,国际上久负盛名的中国男低音歌唱家,创造了华人音乐家在世界歌剧重镇――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驻演19年的最高纪录,曾多次与帕瓦罗蒂、多明戈等世界顶尖歌唱家同台合作。

他用四十多部、1300多场次的歌剧演出,让世界沉醉于华人歌唱家带来的天籁之音。

这一次,歌唱家亲自操刀做起了编剧。“这个小剧来自我和我哥之间的真实故事。”田浩江说,自从哥哥病逝至今,为他写一出剧的渴望就萦绕心头。近十年后的今天,他推掉四部在美国的歌剧演出,专程回到北京,一字一句地写出剧本,并请来著名导演林兆华合作排演。一出小剧背后,是感人的兄弟深情,也是对家乡难舍的眷恋。

出生于北京一个音乐家庭的田浩江,从一名锅炉厂工人起步,“半路出家”学习声乐,很快展露过人天赋。1983年,供职于中央乐团的他赴美深造,一步步走到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

在《我歌我哥》里,田浩江浑厚优美的歌声贯穿始终。《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山楂树》、《军港之夜》……他自弹自唱,浑然忘我。这些浸满童年记忆的音符,是他在异国他乡离不开的温暖慰藉。“这么多年来,只要登台前感到紧张,我都会坐在钢琴前,弹唱一首小时候的歌,只有它们能让我放松心灵。”田浩江感慨地说。

当一个来自东方的艺术家站在西方歌剧舞台上,得到的除了掌声,时常还有源自不同文化的怀疑和隔阂。“你问我什么时候最痛苦?就是当面对这种不信任和不尊重的时刻。这时你不能让步。”有一次,田浩江在华盛顿国家歌剧院和多明戈合作参加一部著名歌剧的首演。

导演是一个意大利人,一看名单里有华人演员,就面带怀疑地提出能否换人,因为“这个剧目太重要了,不能拿来做实验”。排练时,导演对田浩江十分冷淡,田浩江也暗暗憋了一口气。终于到了登台的日子,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一起赶往宴会厅的路上,导演忽然转身向田浩江伸出了手,真诚地微笑:“田,我想祝贺你,你演得很好。”自此,这位导演对华人歌唱家的态度大为改观。

自从1998年第一次回祖国演出歌剧以来,田浩江“回家看看”的频率越来越高,参演的中国歌剧也日益增多。他是谭盾作曲、张艺谋导演的歌剧《秦始皇》里横扫千军的王大将军,是郭文景和林兆华联手打造的歌剧《诗人李白》中豪放慨然的李太白,是谭盾歌剧《茶》里九五至尊的中国皇帝……对他来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演出中国人自己的歌剧,是一件令人自豪的快意之事。

“这些导演、音乐家都是有国际水平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人才,他们的思考和激情在经历了长久积淀之后,井喷式地爆发出来了。他们思维都很活跃,想法很大胆,无所畏惧、没有顾虑,我很享受这种合作。”

让更多的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一直是田浩江的梦想。为此,他在海外热情地向西方听众演唱、介绍优秀的中国声乐作品,《黄河颂》、《满江红》、《祖国我慈祥的母亲》等是他经常演唱的曲目。他还和夫人廖英华博士开办公益性艺术组织,帮助中国青年音乐人出国深造,并回国开办音乐大师班,带来高水准的艺术培训。

“中国歌剧要走向世界,跟海外比的不是布景、服装等外在因素,而是内在的、文化的东西。要让观众感觉到来自东方的艺术震撼力。”他谆谆告诫,满含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