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不过是心有魔债

2018-04-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以<西游记>为文本的改编作品非常多,而且有一些已经成为经典,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动画片<大闹天宫>.80年代的电视剧<西游记>.90年代的香港电影<大话西游>以及2000年推出的被称为"网络第一小说"的<悟空传>(作者今何在),但在歌曲方面,虽有龚琳娜<金箍棒>的闹腾,经典之作几乎阙如.不过,上周登上<中国好歌曲>的<悟空>有望填补这一空白.戴荃的<悟空>写的是悟空在取经路上的各

以《西游记》为文本的改编作品非常多,而且有一些已经成为经典,比如上世纪60年代的动画片《大闹天宫》、80年代的电视剧《西游记》、90年代的香港电影《大话西游》以及2000年推出的被称为“网络第一小说”的《悟空传》(作者今何在),但在歌曲方面,虽有龚琳娜《金箍棒》的闹腾,经典之作几乎阙如。不过,上周登上《中国好歌曲》的《悟空》有望填补这一空白。

戴荃的《悟空》写的是悟空在取经路上的各种内心挣扎,从开始的孤独惆怅——“长路漫漫,独影阑珊”,到中间的自我怀疑——“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要这变化又如何”,到最后的找回自我——“踏碎灵霄,放肆桀骜”,虽然这番心路历程是与原著正好颠倒过来的,但实际上非常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戴荃是看到了孙悟空更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原著中孙悟空动不动就想回到花果山就是一个明证。

这是孙悟空非常具有人性的可爱一面,也是他能得到一代代中国人喜欢的重要原因,只不过这一面被代表着执着和进取的西天取经的宏大叙事给掩盖了。

如舍斯托夫所说,悲剧哲学的一个主题即是“整个世界与一个人发生冲突,仿佛这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力量”,《悟空》可能成为经典的最重要一点即在于此,它唱出了悟空这一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悲剧哲学。孙悟空想要成为一个敢爱敢恨的自由人,而一旦一个所谓的“权威力量”要将他收编,让他去为某个“崇高目的”服务的时候,他就只能收拾起自己的自由意志,变成一个爱恨两难、束手束脚的人,甚至不能称作人,而只是一个实现“崇高目的”的手段与工具而已(有人戏称,悟空取经之前无比强大,只有如来佛能够降服,取经之后却常常连天上的阿猫阿狗都搞不定,就说明了人一旦泯灭个性就将能量大减)。

这种神话故事具有高度的隐喻性,甚至可以一举涵盖每个人的人生感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曾经是无法无天的石猴,可是总有一种力量,姑且称之为命运吧,会郑重其事地为我们戴上紧箍咒,它重塑了我们,也让我们部分地失去自己。

可是,快意人生、任性而为终究是每个人的梦想,可以克制,但不会消失。

《悟空传》里有一段文字非常痛快地道出了悟空们的心声: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很显然,戴荃在《悟空》中借鉴了今何在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悟空传》里,说出这番热血沸腾话语的是最一心向佛的唐僧,这就更加耐人寻味了,它更尖锐地挑明了真相:那些最循规蹈矩的人有可能恰恰是最有叛逆精神的人,因为有一种欲望和冲动是无法压制的。

在作曲、编曲和演唱上,《悟空》也是可圈可点的,从开始的凄凄冷冷清清,到中间压抑着愤恨的质问,到最后不管不顾的冲天一怒,转换合理,衔接自然,一气呵成,传统戏曲演唱方式的巧妙运用,更是增加了许多大开大合的狂放,而隐约出没的笛声不绝如缕,正代表了虽然微弱但绝不消失的内心冲动,这正是那份永远偿还不清的精神“魔债”:在这魔债的负债表上,所欠越多,就离真正的人越远;还债的欲望越强,回归真正的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歌曲的结尾,“这一棒,叫你灰飞烟灭”,唱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情绪急转直下,气息只在若有若无之间,如同一声叹息,这似乎代表了孙悟空和我们的宿命。不管是歌曲《悟空》揭示出的与现实尖锐对立的存在主义式的荒谬和决绝,还是《大话西游》和《悟空传》体现出的解构神圣的无厘头调侃和释放,但就像严锋先生在那篇《变形的意义》一文结尾所提出的,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美猴王头上的金箍今天在哪里?他能跳得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