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苏通破产 地产乌托邦 富豪潘苏通166亿美金财富蒸发背后
过去的两个月,52岁的广东韶关商人潘苏通如同坐上了资本财富的过山车,实际控制的两家港股上市公司高银地产和高银财富,与汉能控股一起成为港股最新大片的主角。
5月21日,高银地产与高银财富股价全线崩盘,跌幅一度超过60%。截至收盘,高银地产跌40.91%,报14.36港元;高银金融跌43.34%,报17.48港元。短短一天,两公司市值蒸发166亿美金,合1287亿港元。
观点地产新媒体发现,在此轮暴跌之前,高银系两只股票均经历了较为强势的股价飞升。其中,高银财富于2月10日的股价仅为10.54港元。一天之后,公司股票即进入上涨通道,在5月15日达到峰值34.20港元,是此前的3倍。
高银地产股价攀升更显夸张,3月16日股价仅为5.84港元,5月19日涨到了27.60港元,仅仅两个月即翻了5倍。
一个巧合的事情是,在高银地产股价开启上涨开关的同时,高银地产公告称接获大股东潘苏通的通知,正在考虑相关金融机构提出的私有化建议。
伴随高银系股票经历大幅度爬升后的断崖式暴跌,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潘苏通也经历着财富迅速聚集,旋即又化为泡沫的奇幻人生。
富豪爱马球也爱红酒
相关财富榜单的数据显示,此前一轮股价疯涨令潘苏通的财富在今年增长了5.55倍,其本人亦跻身该知名财富榜单的第21位。不过在此轮暴跌过后,潘苏通的身价亦随之降至第66名,财富下跌至148亿美元。
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资料发现,潘苏通的资本累积起点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此之前,他的少年时光几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度过。不过据称,潘苏通并未因此学会多少英文,最终中学肄业回国。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身处这个时代洪流的潘苏通准确抓住了这个机会,从国外大量进口零件到国内来组装,并挂靠在某个国际品牌商进行销售。依靠这种并不复杂的方式,潘苏通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
成功晋身财富阶层后,潘苏通开始花费颇多精力在赛马、马球和红酒等个人爱好上—潘苏通是个疯狂的马球爱好者,至少从资料上看是这样的。
在高银地产唯一的地产项目新京津·高银天下综合体项目中,潘苏通专门建立了一个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作为“新京津·高银天下”的重点组成部份之一,占地约89万平方米,汇聚国际级马球会会所、五星级酒店、特色高级食府、两个国际级标准马球场、设备完善的马廊及其他顶级训练设施。
观点地产新媒体发现,高银地产官网上迄今为止的全部44篇公司新闻中,8篇公司业绩以及其他相关声明淹没在了30多篇马球比赛报道中,让人有种这是一个马球会官网的错觉。
而对于名贵红酒的浓厚兴趣,则让潘苏通在2011年收购了加州纳帕溪谷的斯隆酒庄(Sloan Estate),接着他又收购了法国波尔多地区的邦巴斯德酒庄(Chateau Le Bon Pasteur)、罗兰美蕾酒庄(Chateau Rolland-Maillet)以及Chateau Bertineau St-Vincent葡萄园。
高银地产的乌托邦
高银地产起源于一家通讯控股公司。1993年,潘苏通利用家族提供的一笔贷款在香港创立松日集团,专门销售日本生产的电子产品。2002年,潘苏通收购了英皇科技资讯有限公司,并将之易名为松日通讯控股有限公司,即为高银地产的前身。
根据高银地产提供的资料,高银地产的成立与其唯一的地产项目新京津·高银天下密不可分。
2007年初,松日通讯控股有限公司宣布投资中国物业开发业务,当年3月宣布收购两幅位于天津的毗邻土地,并于9月完成。2007年9月,又宣布收购与上述项目毗邻的一幅土地。
2007年12月12日,松日通讯控股有限公司为上述地处天津西青高新区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并同时宣布高银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高银地产官网显示,新京津·高银天下由中央商务区、高级豪华住宅以及上文提及的天津环亚国际马球会三部分组成。
项目中的豪宅部分“富国高银”,第一期低密度住宅发展项目合共提供约700个独栋花园大宅、联排公馆及精品公寓单位,总楼面面积约20.88万平方米,第二期项目总楼面面积更达约50.10万平方米。
据悉,2013年,主打马球文化的富国高银低调推出了首期产品,售价高达4万元/平方米。有天津市场人士就告诉观点地产新媒体,当时富国高银周边的住宅项目定价普遍不高,基本在万元左右徘徊,而别墅则多定价在1.4万-1.6万元之间,因此该项目开盘数月后,销控表显示为零成交。
而高银天下的中央商务区板块,目前还有一座正在兴建的117金融大厦,该栋建筑为甲级摩天办公大楼,设计楼高约600米,共有117层,目标租户及客户为跨国公司。高银地产称,项目落成后,将为天津市中心地标,并成为全球十大摩天大楼之一。
而据观点地产新媒体查阅高银地产公司年报就显示,其转型后的首个财年2008年,高银地产录得纯利6.7亿港元,目前最新的2014财年纯利数据为8.56亿港元。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K线图真实地摆在那儿,实难想象就是这样一家市值309亿港元,过去几年利润增长普通且业绩并无亮点的公司,成为了近期香港资本市场大时代的鲜明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