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伟红老公 凯风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段伟红博士致辞
第五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13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理性公益,多元发展——非公募基金会在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为主题。以下为 论坛轮值主席凯风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段伟红博士 现场致辞实录。
论坛轮值主席凯风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段伟红博士
段伟红:尊敬的蒋正华副委员长、王茂林书记、沙祖康副秘书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第五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组委会感谢并欢迎大家的到来!
去年的感恩节,当我们从上一届论坛轮值主席手中接过论坛的会旗,在感谢大家信任的同时,我们其实感受到更多的是责任。今年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成立的第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迅速成长,截止到昨天,已经达到2065家,远远超过了公募基金会的数量。
今年也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成立的第五年。“五”在中国传统中意味着收敛、传承与寄托。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担任论坛的轮值主席,卢德之理事长和我都深感责任重大。
曾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确实,举办这届论坛,凝聚了各家主办机构、协办单位及众多有志之士的力量,我在此诚挚地向所有为论坛付出心血的人们道一声谢谢——你们辛苦了,为中国的社会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自今年伊始,卢德之理事长和我就开始思考,什么样的主题才值得在论坛五周年的时候拿出来让我们六百多人在这里花时间讨论,什么样的主题才能肩负起继往开来的使命。回顾以往各届,论坛的视野是逐渐扩充的,从关注自身组织机构的专业建设,到现在扩展到如何让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在整体社会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是本届论坛应该提出的一个主题。
在这个修身、自律、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以凯风基金会为例,我们支持了第一个民政部主办的社会管理杂志,以及开展网络建设、资助培训与海外访问、在清华大学设立奖学金等项目,希望促进行业内部的人才成长,促进领导力的培养以及行业平台的发展。
现在我们可以从“修身”转向“治国、平天下”,讨论如何作为一个行业群体面向社会来贡献大家的力量。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论坛确定了“非公募基金会在社会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这个主题,而“理性公益、多元发展”则是对这一主题更鲜明的提炼。这就是我们两个轮值主席机构思考讨论、并与组委会成员共同探讨确定的主题。
那么何为理性公益?首先,公益这个词,其实源于希腊文的“爱”和“人类”两个词根,公益的概念可以说就是爱人类。在座的朋友们无论是来自美国还是英国,大家共同之处首先都是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的人类成员,即便跨国界、跨学科、跨文化,但都有着共同的人类追求。
在共同爱人类的理想之下,当然也有多元化的不同,要实现爱人类的理想还需要理性的去做公益,而不只是出于感性和爱。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理性公益的理解和个人感受。我觉得理性公益首先是相对于感性公益来说的一个概念。
从我很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就教育我要“给予”和“分享”,以给予为快乐,以分享为快乐。这就是最原始本真和发自内心的感性公益心。但感性的公益心还只是源头活水,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理性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才能真正使其惠泽社会。
马克思·韦伯将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追求价值目标,工具理性则注重通过科学规则和管理实现目标。因此应该说,理性公益首先区别于感性公益在于其理性化特质;其次,基金会在设定愿景和使命的阶段,需要价值理性的引领,形成清晰的方向;而在实现愿景的过程中,则需要工具理性的指导,有效地组织资源,成为社会建设的催化剂,不单是依靠个体的力量,而是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广泛的传递正能量和爱能量。
在我们的同行者中,已经有很多机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卢德之理事长提出的资本精神、徐永光理事长推动的行业培育和王振耀院长倡导的专业研究与能力建设等,都是理性公益在中国的先锋实践。
理性公益能够推动社会理性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得到制度理性的支撑。众所周知,马林诺夫斯基曾经归纳过,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思想价值体系、制度以及器物三个层面。在价值层面,我们具备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落地实践的过程中,其实也需要更多的制度理性支持,因此我们今天请来了国税总局政策法规司丛明司长和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李勇副局长莅临指导和支持。
我们非常愿意促进基金会与各界的理性对话,进而推动公益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理性对话平台,不仅有基金会同仁间的对话,也有基金会与政府部门、学者、企业和NGO之间的对话。这也正是论坛成立之始王振耀院长与我们这些创始基金会讨论搭建平台的初衷。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将社会视为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决定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补充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不能发挥作用之处。这也正是今天大家在这里济济一堂讨论的目标和方向。本届论坛也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康晓光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唐钧教授领衔两个研究团队,分别完成了“非公募基金会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税收政策”两个研究报告。希望能够积极促进行业理性发展,有效推动社会建设工作。
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案例。以凯风基金会自身的理性探索来说,在凯风成为本届论坛的轮值主席之后,我不仅仅是作为凯风基金会创始人在探索思考,也在为非公募基金会这一行业组织在探索思考。其实我在19岁的时候就在思考我自己的人生意义,如何能够推动人类进步,促进社会发展,这也成为凯风基金会成立的愿景和使命。
我一直与中国很多政府官员、学者和媒体人等探讨这个问题。上个月我刚刚去美国,同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的学者,和美国基金会的一些领导人等四十多人交流,讨论当今中国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大问题和挑战又是什么?最终,我发现,大家在三个方面很有共识:第一,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现代世界,我们需要构建新的广为认同的价值体系,来指导世界层面、国家层面、组织和个人层面的交往;第二,我们需要探索和采取新的全球治理模式以应对全人类所面临的跨国、跨地区的挑战,如可持续发展问题、环保问题、气候变暖等问题;第三,我们需要解决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难题,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同步到来,如何进行城市化,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工作、居住和生活,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大家认为,答案其实就是回归到人本身,回归人文精神,为人建造城市,而不是为物质、为建筑、为汽车建造城市。这也就是我做理性公益的思考,如何从美好的愿景目标出发,理性执行选择具体的领域,解决具体的问题,因此我们支持相关研究,与清华合作做智库,不断思考如何把人文精神和价值精神实践落实。
关于第二个主题,何为“多元发展”?应该说,多元是功能主义视角下,与“单一发展”相对应的概念。随着社会同一性的消解,社会分层的多样,社会建设的需求变得立体复杂。从艾森斯塔德到杜维明都在积极倡导多元现代性,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已经形成共识。
也就是我刚刚提到的,我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类成员,有着共同的人类特质,但我们又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历史背景和地域国家,我们又有着个性,需要尊重不同个性和多元发展。
在社会建设领域,不同地区、类型和领域的公益组织也需要多元发展,同时跨界、跨国、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合作,互相尊重,相互分享,形成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生态系统。我认为我们的行业既需要组织内的交流,同时也需要与组织外各界机构和人士的互动合作。
我个人的从业经历使我对于多元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深切体会。我在政府、大学、国有企业都工作过,之后出来创业,这十多年来其实一直都在勤奋的工作和思考,我每天工作都不少于十六个小时,至少保留三个小时来读书,对我来说读书就像空气一样不可缺失,经过这样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2007年我又创办了凯风公益基金会。
总结来看,我在5个不同的行业类别工作过,在跨行业的合作过程中我自己得到了发展。我的体会是,合作是多元发展的前提条件,合作能够成功需要三个要素,第一是大家要有共同的价值理念,这是金字塔的原点,也是中国人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从这个道的原点出发才能对话和合作;第二是换位思考的意识,不能从等位去想问题,国家和国家之间、个人和个人之间都需要换位思考;第三是开放包容的心态。
我觉得这三个最核心的要素是合作成功的根本保障。
其实,这次论坛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协同合作的浓缩。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企业家代表、基金会同仁、NGO代表、学术界代表和媒体朋友,参与论坛并分享智慧;本届论坛设置了环保、救灾、社会投资、基金会与NGO合作、公益信托、税收政策、闪电发言等多个平行活动,会有来自各方面的人士碰撞交流,包括来自美国、英国等不同国别的代表一起来互动分享。
稍后蒋正华副委员长、王茂林书记、沙祖康副秘书长也会来分享在国家层面和国际视角如何看待基金会的发展。
应该说,我们这代人是非常幸运的。我自己是在六十年代出生,我们赶上了中国的蓬勃发展,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丰富自己,在思考、对话和实践过程中得到成长;当下,我们又赶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正如我经常讲的,在对的时间与对的人做对的事情,现在无疑正是历史时空下一个对的时机,我们有机会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去圆一个凝聚了数代先贤前辈夙愿的“中国梦”。
在个人的梦想与共同的“中国梦”之间,已经五岁的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也拥有它的梦——为推动中国的社会建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说起来虽然不一样,但根底里都是相通的。做公益的人,都是追梦的人,最终的梦想都是“爱人类”。
古诗有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愿我们大家在这一伟大梦想之下,携手并肩,砥砺前行。
最后,预祝第五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