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西藏 中国新型战机2000年曾在西藏高原进行试飞[图]
资料图:准备在高原进行飞行试验的中国新型战机
43年前,世界屋脊最大的航空港——贡嘎机场,在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南岸拔地而起,为雪域高原连通世界架起一座"空中金桥"。43年间,驻守这座军民合用机场里的空军驻藏某场站官兵,一直承担着保障"空中金桥"通畅的重任——对进出藏飞机进行航空管制,保养、维护跑道,为飞行导航、提供气象信息,服务航测、航勘飞机。
43年来,这个场站指挥了31个机型、30余万架次军民航班起降,迎送数千万宾客,保障空运千万吨援藏物资,被誉为雪域高原"空中桥头堡"。
"遥远雪域漫无边,岂敢梦想一日还?"当年18军徒步进军西藏的一位老兵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1966年,国家在山南地区贡嘎县雅鲁藏布江南岸开始修建贡嘎机场,并于当年竣工,中央军委随后批准空军组建场站。1966年10月25日,伊尔-18运输机成功首航贡嘎机场。
1967年,这个场站接管拉萨民航站;1969年,保障安-12试航成功;1976年,保障直-5试飞成功;1984年1月,保障运-10首航成功;1990年,保障空投救灾物资450余吨;2000年,完成新型战机高原试飞保障;2008年,参加奥运空中安保保障……
随着西藏经济建设快速前进,民航和各类任务飞行不断增加,场站最多时一天要指挥9个机种的飞机,执行9项不同的起降任务。航空管制,即空中交通管理,成为场站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2008年6月,场务连官兵发现草坪里"潜伏"着成群的幼蝗虫,有的地方甚至达每平方米750只以上,如果它们被吸入飞机发动机,后果将不堪设想。军地立即展开了一场灭蝗战,消灭了事故隐患。
一次,一架航测飞机返航时,机场被突如其来的云层封住。飞机携带油料不多,又没有备降场。危急时刻,场站指挥员果断指挥飞机从云层缝隙中穿过,安全降落。机长下了飞机,激动地紧紧握着场站领导的手,连声说:"导航导得好,指挥员决心下得好,航调指挥得好!"
截至目前,在西藏这片世界上飞行难度最大的空域中,这个场站为始终保持100%的飞行安全率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成绩和荣誉背后,浸透着一代代官兵的巨大牺牲。
场站组建伊始,从西北抽调来的空军官兵紧急出发,携带沉重的装备,徒步2000余公里走进西藏。他们在荒滩上安营扎寨,忍着剧烈的高原反应,搭起干打垒营房,架设设备,也把一棵棵象征着青春和生命的沙柳树苗,深深地植根进了这片热土。
场站在雅鲁藏布江江心小岛上设有一个导航台,进出藏所有飞机都要由它导航。一次,战士宋兆武和战友上岛抢修导航台的发射机。离小岛只有10多米远时,橡皮舟被划破,宋兆武跳入水中,想要推舟靠岸,却再也没能浮出水面。
宋兆武的遗体最终没能找到。那年,他还不满20岁。
五级士官谢晓山是场站制氧站班长。"我1990年入伍时,住的还是铁皮房,三四百人用一口井,还要靠人工用水桶打。"谢晓山说,当时,新鲜蔬菜特别少,官兵们嘴皮脱落、指甲深陷是常见病,1995年才用上全国直拨电话,而且全场站只有一部。
场站老站长王义广是个22年的"老西藏"。这年,他在1周内接连收到3封加急电报:母病危,速回。
实在走不开的王义广,只寄回800元钱。等他忙完工作,心急火燎赶回山东老家时,母亲已经去世整整5天。每当想到这件事,他的心里就阵阵作痛。
在与航空港毗邻的甲竹林镇,藏族群众打心眼里感谢场站的"金珠玛米",帮助他们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10年前,甲竹林镇的藏族群众还在靠放牧为生。场站官兵主动走进村寨,向他们讲解航空港蕴含的无限人流、物流商机,并组织运输股、汽车连等相关专业人员,义务为他们培训驾驶和维修技术。
2003年,场站筹措490多万元,将场站附近的塔巴林村村口坑坑洼洼、车辆难行的土路,改建成了8米宽的水泥路。从此,把寂静的山村与外界相连,藏族群众勤劳致富的希望延伸到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