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钱三强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

2017-06-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赴法国留学,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

钱三强(1913-1992),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赴法国留学,从事核物理学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55年起领导并参加了我国原子能研究所,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享有“中国原子能之父”的美誉。

其父钱玄同(1887-1939),1887年9月12日出生于浙江湖州。

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国学大师、语言学教授、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那么,钱玄同是如何教育儿子钱三强的呢?钱三强的个性又有何特点呢?

鼓励追求新学

钱玄同小时候吃过不少封建礼教的苦头,曾经因为偷看《桃花扇》,挨了塾师一戒尺,在其眉心留下一个疤痕。他对封建礼教深恶痛绝。他说:“我们以后绝不许再把‘三条麻绳’(三纲)缠在孩子们的头上!……我自己拼着牺牲,只救青年和孩子!”

钱玄同对儿子的教育持趋新开放的态度:让他接受新式的学校教育,让他自己选择学习的专业。这也是和当年钱玄同的公开言论一致的。1919年,虚岁7岁的钱三强上小学了,这一年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此等小学生,自从今年‘五四运动’以来,也颇受了一些激刺,似乎比到从前,颇添许多活泼气象。

但愿以后少受他们的家庭教育,少读圣经贤传,少读那些‘文以载道’的古文,多听些博爱、互助、平等、自由的真理的演讲,尽两手之能而常事工作。如此,则庶几可为将来新中国的新人物。”

钱三强在孔德学校上学,识字从学国语和罗马字母开始,读的是“人、手、足、刀、斥”和注音字母,钱玄同为他购买了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朋友》《儿童世界》作为课外读物。“五四运动”之后,钱玄同给钱三强的课外读物中,期刊除了《小朋友》《儿童世界》,还有《小说月报》《创造季刊》《语丝》;旧小说如《儒林外史》《水浒》《西游记》《红楼梦》《镜花缘》《三国演义》;新小说如《呐喊》《彷徨》《鲁滨逊漂流记》《爱丽思漫游奇境记》等。

这些课外读物丰富了钱三强的课外生活,而且帮助他开阔了视野,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了写作能力。

一个国学大师的儿子为何转向自然科学呢?这是同他父亲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的。钱玄同教育孩子要认真学好外语和自然科学,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好身体。少年时代的钱三强就兴趣广泛,各科知识都使他感到新奇、有趣。他喜欢演算数学,也喜欢画画、唱歌,他还酷爱篮球和乒乓球。

钱玄同经常对儿子讲:“一个人应该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应该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求真相,判断其是非对错,然后定改革的措施。”这些话深深地印在钱三强的脑海里。

“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这是钱玄同鼓励儿子最常用的一句话。1933年,20岁的钱三强正在清华大学学习,那年的“双十”节,钱玄同题赠儿子“从牛到爱”4个字,鼓励钱三强要有牛劲,要学习牛顿和爱因斯坦。

这4个字体现了钱玄同期望儿子成为与父祖辈完全不同的“新人物”的心情,体现了钱玄同对儿子知识教育重心的转移,从以国学为主转向以科学为主。钱三强把这4个字当作座右铭,终生挂在室内举目可及的地方。正是父亲的鼓励,给了钱三强极大的鼓励和动力,一次次坚定了信心,从而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一次次成功。

对国学竟是外行

钱三强赴法国留学,走向原子物理学领域提炼专业能力,建构了全新的知识。他具有良好的专业训练,他在心性和角色认同上,倾向于专业学术领域。但他对国学知识显得非常外行。

1955年,在钱三强向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毛泽东汇报原子能问题的餐桌上,毛泽东对钱三强说,他最近读过其父钱玄同的一篇文章《新学伪经考序》,并表扬钱玄同实事求是,敢于批判前辈的勇气。钱三强回答道:“父亲写这篇文章时我正在读高中,曾经听他说过,花了不少功夫写成的。

”他的回答显然是为了应付领袖对其父的抬爱,但其回答是错误的。实际上钱玄同于1931年11月写这篇长文时,钱三强已经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了。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西方式教育,他的知识体系和父亲完全不同,导致他对上一代的国学知识和话题既不感兴趣,也不关心。

1986年,有人找钱三强用毛笔题字,钱三强只能用粗碳水笔应付交差,在给秘书的纸条中说:“总之,我父亲当初的革命性主张:白话,横写,自左到右,并且主张用钢笔写字。看来,‘五四’时期的主张可能过头了一点,但对我这个‘五四’时期入小学的人,更改过来还是不容易的。

”对于钱三强而言,1919年入小学,不仅是白话、横写、钢笔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且整个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对他而言,具有强烈的不可逆性,晚年想回头弥补更改当初丢下的国学知识时,发现已经恍若隔世了。

重视亲情与家庭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思想观念虽然压倒了东方,但家庭伦理情感也许是传统文化和家族制度的最后一块领地了。钱玄同虽然主张儿子接受西化教育,把他培养成物理学家,但也同时把他培养成一个重视亲情和家庭道德的人。

他曾经给钱三强写信说:“吾家三世业儒,故料量田产及经营米盐之事非所谙悉。我才尤短,更绌于治生之道,‘此致近年生活日趋贫困。你有志求学,作显亲扬名荣宗耀祖之想,自是吾家之孝子顺孙。数年以后,领得学位文凭,博得一官半职,继承祖业,光大门楣,便足以上对祖先,下亦慰我老怀,娱我晚景矣……”钱玄同要他忠于家庭,孝顺父母,光宗耀祖,为家族增光添彩。

1937年,钱三强参加公费留法考试,并成功考取了巴黎大学给中国留学生的留学名额。要赴法国留学了,可此时钱玄同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又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钱三强为是否要漂洋过海,远离父母而犹豫。老父再三劝说:“你还是出国学习吧!不要管我,你是属牛的,学习要拿出一股牛劲来!”他这才赴巴黎大学学习。到法国后,他对父亲的身体状况十分牵挂,通过多种渠道一再打听。

1939年2月,接到老父去世的噩耗,使得身在巴黎未能在父亲身边尽孝的钱三强深感愧疚。也正是因为此原因,1947年11月他的长女出生,他为她取名为钱祖玄,即纪念祖父钱玄同的意思。也是在此年,他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而他在回国之前,谢绝了南京的挽留,把工作地选择在北平,原因之一是想能在母亲身边,陪伴老母度过晚年。到了1948年底他接到南京政府的机票,但他拒绝南下,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家母重病在身”。1949年2月,母亲去世,距父亲去世已经是10年之后了,钱三强终于为老母养老送终了。

1992年,钱三强不幸病逝,骨灰分3处存放,一部分安葬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一部分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一部分安葬在北京福田公墓钱玄同夫妇的墓旁,墓盖上是钱玄同写的“从牛到爱”4个字。这种煞费苦心的安排,表明钱三强既是科学家、领导者,也是爸妈的乖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