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赞化和张玉良 潘氏后人首次拜访张玉良纪念馆“奶奶 我们也来扬州寻根了”

2017-09-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提及"画魂"张(潘)玉良,这位上个世纪从扬州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大舞台的著名女画家,至今仍然赫赫有名.为了纪念这位画坛传奇女子,我市从去年开始,就着手纪念馆筹建工作

提及“画魂”张(潘)玉良,这位上个世纪从扬州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大舞台的著名女画家,至今仍然赫赫有名。为了纪念这位画坛传奇女子,我市从去年开始,就着手纪念馆筹建工作。昨天,潘氏后人潘忠共带着全家前来扬州,首次拜访张玉良故居和建设中的张玉良纪念馆。

“奶奶,我们也来扬州寻根了。”潘忠共兴奋落泪。本报记者全程陪同探访,对方回忆与张玉良的点滴往事,感谢扬州对历史的保护和对文化的重视,并愿将张玉良的旗袍捐赠给扬州。

后人来访首次拜访张玉良纪念馆“我终于看到了奶奶出生的地方!”站在广储门街32-3的扬州古巷里,65岁的潘忠共激动落泪,“奶奶,我终于在扬州,找到你曾生活过的地方了!”

早已过了耳顺之年的潘忠共,是潘赞化的第三个孙子。尽管这不是他第一次来扬,却是第一次找到了奶奶的故居和仍在建设中的张玉良纪念馆,他异常惊讶。“奶奶在扬州出生,后来到了安徽芜湖,随后又随爷爷去了上海,最后辗转去往巴黎,没有想到,奶奶一生辗转这么多城市,我却能在奶奶的出生之地,有幸看到这么大的纪念馆,我们感到非常惊喜和震撼。”

张玉良是上世纪扬州籍著名女画家,1895年出生于扬州广储门街,早年漂泊芜湖,沦落风尘,后随丈夫潘赞化姓。早年经历种种磨难,对绘画和雕塑有异常天赋并且执著,曾两次远渡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40多载,后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国。她一生留下2000多件作品,奔放热烈的画图,体现了这位扬州女画家内在的情感。

东关街西首,张玉良纪念馆仍在建设中,墙面上,挂着数幅张玉良复印版画以及以“传奇人生”、“良师益友”、“画魂永生”等为主题的对张玉良生平的介绍,潘忠共看后眼含热泪,“第一次在奶奶家乡,看到奶奶的生平,看到扬州人还记得她,心里欣慰极了。”

在院内的一座张玉良雕塑前,潘忠共笔直站立,家人帮他拍下了一生中第一次与奶奶的“合影”。

来访故事

扬州文化学者“穿针引线”

“因为是奶奶的家乡,所以一直都对扬州有着特殊的情感,之前也来过好几回。”潘忠共说道,“如果不是这一次扬州当地文化学者韦明铧的帮助和导游,我们都不知道,扬州人民原来没有忘记奶奶,扬州竟有张玉良纪念馆!”

潘忠共告诉记者,这一次顺利回扬能看到张玉良的故居和纪念馆,还多亏了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我们也是在媒体上看到韦先生一直在从事对张玉良的相关研究,随后托多人进行联系,这才终于能回来看上纪念馆和故居!”

“她的故居就在我原来的办公室—广储门街32-3号文化研究所,我在那里先后工作了30年,对那里有很深的感情。她的传记、画册,我见到就买……”据韦明铧介绍,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研究张玉良,并曾多次呼吁恢复张玉良在广储门街的故居。不仅如此,他又多处探访张玉良的人生足迹,为纪念馆撰写布展文案。“这是扬州文化的辉煌一页,这样一位身处逆境却不屈服,努力追求梦想实现的女性画家,是扬州人的骄傲。”

潘忠共告诉记者,在他们心中,张玉良一直深受他们孙辈的敬仰。“奶奶孤身在法国40年,潘家孙辈早就想为奶奶建一个哪怕是私人的纪念馆,但是一直未能实现。”潘忠共略带遗憾,“我们想在安庆建,但是她没在安庆生活过;想在芜湖建,但是芜湖是奶奶沦落风尘的伤心地;想在巴黎建,但又没有条件。”潘忠共一一列举,“感谢扬州人民建张玉良纪念馆,感谢扬州文化学者对她的研究,如今我们的愿望实现了!”

深情回忆

“几十年往来的书信,奶奶每一封都保留着”

“我们孙辈兄弟姐妹四人,都没有见过奶奶。”潘忠共回忆,“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和奶奶的交流都是通过书信,过段时间我们就会开始期待奶奶从法国寄信回来,那是童年时代最期盼的事情。”

潘忠共介绍,父亲潘牟生下他们兄弟姐妹4个,“我排行老三,有一个大姐,一个大哥,还有一个弟弟。”潘忠共慢慢讲述,“我们都是通过大人口中得知奶奶的事情,知道她很有才华,知道她早年生活的不易和奔波,她生活的苦闷和孤单。”潘忠共眉头紧锁说道,“但是奶奶对画画的执著和对梦想的坚持始终让我们钦佩,她在巴黎生活也很拮据,但是信中向我们更多表达的,是对我们和对祖国的留恋。”

“我们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成绩单寄给她看,她非常开心我们的成长。家里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她也会回信鼓励我们渡过难关。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她还会经常往家里寄钱。”

“1977年奶奶去世,她的遗物寄回国内,我们整理遗物时还看到,她整整齐齐保存着我们写给她的每一封信。”潘忠共抹了抹眼泪,“奶奶遭遇的命运的不公,没有压抑她非凡的才华,反而使她更加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正是她一直向我们传达的精神鼓舞和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有信心。”

深感震撼

愿将张玉良的旗袍相赠扬州

“我很想回老家看看,扬州是一座美好的城市”,这是张玉良在给潘氏孙辈们的信中,经常会提到的一句话。“尽管奶奶很早就离开扬州,但是对于家乡的情感,她始终难以割舍。”

潘忠共介绍,这些年来,他们孙辈也曾踏上扬州的土地,试图寻找到张玉良在这座城市的一些生存痕迹。“可是根本无从找起,手上连一点资料都没有,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次重游,让潘忠共收获多多,“扬州这座城市,从史可法纪念馆、八怪纪念馆、个园、何园等系列景点的保护,都足以看出整个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潘忠共郑重地说道,“再次感谢扬州对于历史的保护,对文化的重视,对她爱国精神的肯定,我们在这座城市看到了现代的发展和对历史的尊重。”

在张玉良纪念馆内,一张身穿旗袍、端庄坐着的张玉良画像,最让潘忠共激动不已,“这件旗袍现在就在我老家,是奶奶的遗物。”潘忠共介绍,“黑色的底子,上面绣着白色的花,漂亮极了。”潘忠共表示,近期回老家后,将与兄弟姐妹商量,“我愿意将旗袍相赠扬州,让奶奶再次回到她的家乡!”

【家族故事】

子孙名字由来,皆有故事

潘忠共生于1949年,他的名字是潘赞化起的,潘赞化原是老国民党党员,晚年在安徽省文史馆做馆员,给孙子起这个名字,表示他对共产党的欢迎。

潘忠共的弟弟潘忠玉生于1955年,名字由张玉良所起,她将自己名字里的一个字,给了自己疼爱的小孙子。

潘忠共的孩子出生后,远在巴黎的张玉良特意给国内亲人写信,信上称,自己给孩子起了名字叫“新亚”,意为中国必将屹立于新的亚洲。

【生长轨迹】

从小经历磨难但坚强乐观

潘忠共介绍,因为奶奶张玉良的海外关系(经常寄钱回来救济家中)和父亲潘牟的特殊身份(国共合作抗日期间,为国民党空军和美国联系的翻译),潘家子孙曾被诬陷为“里通外国”,受到牵连。孙辈4人从童年开始就一直颠沛流离,经历都比较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