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芳哪里人 探访白哈巴图瓦人“原始部落” 作者:李桂芳

2018-04-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条宽敞的泊油路,两边全是原木搭建的长方形.正方形带尖顶的木屋.村落四周雪山环绕,松柏点缀,一条河流顺着低谷潺潺流去,木屋上空炊烟袅袅,原始

一条宽敞的泊油路,两边全是原木搭建的长方形、正方形带尖顶的木屋。村落四周雪山环绕,松柏点缀,一条河流顺着低谷潺潺流去,木屋上空炊烟袅袅,原始部落一派祥和景象。

在一家用木头椽子围起的院落里,一位老妇人睡眼惺忪地坐在木屋前晒太阳。门前一辆木制手推车,车后有一大坨晒干了的牧草。再往前走,另一院里停放着一辆小型四轮车,车后也堆放着一坨干草。一头被绳子拴在木桩上的黑白花牛睁大眼睛打量着我,有点令人发憷。

“不用怕,喀纳斯的牛羊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带我和游客的喀纳斯旅行社的导游小徐笑着走了过来。她说,在喀纳斯,不管你是谁、当多大的官、开多土豪的车,过马路都得给它们让路。“真牛气!”来自深圳的一对小夫妻走上来说,满眼充满了对小白花牛的好奇和仰慕。大家在说笑声中欣赏着浏览着原始部落的街景。

据史料记载,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族群。如今,图瓦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国和我国新疆。我国的图瓦人是蒙古族后羿,生活在喀纳斯湖畔及其周围林地,且集中分布在喀纳斯禾木村和白哈巴村,有近2100多人口。

在生活习俗上,图瓦人每年都过蒙古族传统节日,比如敖包节、邹鲁节(入冬节)、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 “红叶节”……但最隆重的,还是“春节”。

他们称春节为“查干”,发白色哈达,表示“吉祥”。每到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手抓羊肉和饺子,整个晚上油灯不能灭,象征辞旧迎新,祈福生活永远光明。大年初一,他们纷纷身着民族盛装,聚集在喀纳斯湖冰面上,举办赛马、射箭、摔跤、滑雪撬等比赛。

“图瓦人喜不喜欢旅游?他们平时吃什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轻轻推开一家图瓦人的木门。从院里走出位身着黑色皮短衣的男子,他灰眼睛、高鼻梁,中等个儿。看我们站在门口,便主动迎上来与我们友好地攀谈起来。他是白哈巴的村民,五十出头,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已从上海交大毕业,现在乌鲁木齐工作,女儿正在内地上大学。

从与这位好客的大哥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村年纪最大的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妇,部落人日常交流是蒙古语。他们也喜欢旅游,更喜欢坐在家门口淘宝,并向我们指着马路对面一门店前高高竖起的木质牌匾—“淘宝店”。

“哇!没想到,原始部落已实现网络共享资源啦”有人发出欣喜的感叹。

告别热心肠的图瓦人大哥,我们走进了一家木屋餐馆。一位图瓦人妇女,大姐一样热心的招呼我们入座。不一会儿,皮亚子(洋葱)炒羊肉、洋芋炒辣子上了桌,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奶茶也端了上来。我们问大姐:食堂用的菜、肉都是自己村子的吗?她直率地答道:“不是,要从布尔津买回来。”能在深山丛林吃到热乎乎的早餐,即使价格有点贵,也觉得值。我们边吃边和这位大姐聊天。

她说,餐馆开了好几年了,收入一直不错,是旅游给他们带来了商机。

走出图瓦人餐馆,我看到三三两两背着书包的孩子向不远处一所学校走去,那是白哈巴图瓦村一所小学,学校校舍、围墙、大门全是由原木建造的,非常漂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飘荡在图瓦人村落。

出了图瓦人村落,在一片平阔的草甸上,牛羊倒影于湖中,我们忍不住下车拍照。在此,我还因给一天灵盖上像盖了白色印章的小花牛拍照,差点被牛顶出草甸。

一阵惊吓后,不甚感慨。生活在喀纳斯的图瓦人,不仅勤劳纯朴、热情好客、崇尚礼仪,他们也能从市场经济中找到商机。如今,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和习俗之所以接近原始生存状态,这跟喀纳斯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他们在民居、饮食、服饰、婚俗、节庆、歌舞等各个方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构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

图:白哈巴母牛挠痒--“就地取材”

图:白哈巴原始部落的家犬

图:白哈巴悠闲自得横穿马路的大尾羊

告别白哈巴图瓦人村落,我们向额尔齐斯河进发。一路上,我们不时看到一群肥硕的大尾羊,趾高气昂的牛、马在牧人的引领下,悠然自得地穿过大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