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霙电影 主演王霙首次“触电”伟人毛泽东

2018-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导演李歇浦的创作观中,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最重要的是表现影片的史学价值,这也是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史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上.李

在导演李歇浦的创作观中,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最重要的是表现影片的史学价值,这也是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史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上。李歇浦接拍《开天辟地》之初就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即怎样用影片表现一个在历史上具有争议的人物——陈独秀。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旗手、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但同时他也因为在党的历史上所犯的错误而长期以来成为一个争议性人物。李歇浦称,如果影片只表现毛泽东在那个历史时期的事情,是比较容易处理的。然而要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不能回避陈独秀。如何塑造陈独秀这一人物,这在当时影片筹拍的讨论会议中也存在着分歧和争论。

尽管有压力,李歇浦坚持认为,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处理《开天辟地》中的历史人物。“陈独秀在那个历史阶段对党的建立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我们要真实还原他,不应该因为他后来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

在《开天辟地》中,由邵宏来饰演的陈独秀拥有片中最多的戏份,成为名副其实的男主角。影片比较全面地展现了陈独秀从领导五四运动开始,宣扬“德先生”与“赛先生”、因散发传单被捕入狱、主持《新青年》工作、与胡适等人论战、出版中译版《共产党宣言》、筹建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以如此客观的态度塑造陈独秀这一人物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

除了表现陈独秀作为政治人物的一面,影片的创作者还在片中着意刻画了陈独秀作为丈夫、父亲、朋友、老师的人性化的一面。片中陈独秀与陈延年、陈乔年之间的父子情让人印象深刻。当时,陈延年兄弟在上海半工半读,生活条件艰苦,陈独秀为了磨练他们的意志不给他们寄钱。

“陈独秀实际上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就大胆虚构了一场送茶叶蛋的戏,体现陈独秀人性的一面。”李歇浦说。在那场戏中,陈独秀从窗外看到深夜里辛勤务工的陈延年兄弟,内心五味杂陈,于是买了一筐茶叶蛋让老婆婆送去,而自己站在远远的街口目送,真实体现了陈独秀性格复杂的一面。许多看过该片的观众反映自己重新认识了陈独秀这个人。

你们这里怎么少了一个挂钟?

“送茶叶蛋”这场戏只是《开天辟地》中创作者进行艺术虚构的例子之一。李歇浦认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毕竟是故事片,不是教科书,也不是纪录片,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去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用人物、情节、细节去打动人,体现其史学价值。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还要敢于进行艺术虚构。

拍摄党史题材的电影还要进行虚构,这在现在来说并不稀奇,而在当时却是要冒一定风险。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孕育阶段的一件大事。当时,陈独秀遭到北洋政府的追捕,李大钊亲自赶着驴车将他从北京营救出来护送至天津,两人在路途中谈论到了组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设想。然而,这一情节具体细节史料里并不清晰。

创作者不仅需要虚构许多生动的台词,还要借助影像表意的手法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李歇浦最终决定要用一个大雪天的环境来表现这出戏。然而,不凑巧的是,几乎年年冬天都下雪的北京,在1990年的冬天却迟迟等不来瑞雪降临。

面临这种困难,李歇浦并未放弃这个计划,而是将这场戏的所有道具封装好,派了一支小分队奔赴哈尔滨选景。当时哈尔滨正是零下40度的低温,演员和摄制人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场戏的拍摄。在最终的影片中,陈独秀与李大钊在车上亲切交谈,车子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车辙。

“雪白的景色象征着党的事业的神圣,车轱辘留下的印记则寓意革命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李歇浦解释说。

在拍摄中共一大会议的时候,李歇浦要求搭建的演出场景高度还原一大会址的原貌,然而为了表现历史的庄严感,他在会议室的墙壁上增添了一件老式挂钟,钟敲八响之后,会议正式开始。李歇浦告诉记者,这个细节虽然是增添的却为广大观众所接受,以至于许多看过此片的观众去上海一大会址参观时都要询问管理员:“你们这里怎么少了一个挂钟?”

将毛泽东还原成人

电影《开天辟地》中一共出现了68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李歇浦要求在选择饰演这些历史人物的演员时,不仅要神似,也要形似。他认为,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反复出现在教科书、图书报刊上,早已深入人心,如果演员演出来不像,就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

特别是对于青年毛泽东演员的选择,着实花费了一番工夫。剧组派出的3个副导演跑遍了全国,选了22个候选演员。最终,来自中央实验话剧院的王霙脱颖而出,这是他在大银幕上的首次“触电”,没想到此后就成了一名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

如何处理毛泽东这一角色,主创人员们进行了慎重的考虑和仔细的探索。“我们应该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的毛泽东,毛泽东不是神,他的青年时代是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探索精神和忧患意识的革命青年,他在革命洪流当中有一个成长过程。

”影片通过许多情节展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变化过程。他先是领导“驱张运动”,倡导湖南自治,也曾赞同过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随着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毛泽东逐渐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表现毛泽东的爱情方面,创作者也大胆突破了一些束缚,展现了毛泽东这一有血有肉的革命青年。影片特意虚构了一场戏,毛泽东携着杨开慧跪在恩师杨昌济的遗像前约定终生。李歇浦翻阅史料表明,青年毛泽东是个孝子,每次为母亲上坟都要跪拜,因此让片中的毛泽东跪拜他的恩师兼岳父也就在情理之中。

让伟人跪拜,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开天辟地》的这些探索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肯定。李歇浦告诉记者,这部影片在香港上映后,新华社为他搜集了香港媒体七八十篇评论文章,其中绝大多数给予了肯定,有的还说,原来以为这部影片会把毛泽东写成神,没想到塑造成很真实的革命青年。

此外,青年邓小平这一在片中只出场不到一分钟的角色,却在影片上映后成为一个意外的亮点。片中的邓小平还是个在法国勤工俭学的17岁青年,李歇浦告诉记者,尽管戏份少,寻找饰演邓小平的演员也十分不易,选角副导演在上海的大学里进行“地毯式”寻找,偶然在复旦大学食堂看到一个在校大学生,戴上鸭舌帽穿上西装,简直跟那幅众所熟知的青年邓小平照片一模一样。

剧组在全国各地做宣传时特意将这名演员钟辉带上,结果每到一站都有热情的观众抢着要跟他合影留念。

两进中南海获首肯

电影《开天辟地》从1990年开始拍摄了近半年,粗剪下来有4个多小时。随后,决定将此片分为上下两集,总时长控制在3个小时之内,并向上送审。作为建党70周年力推的电影作品,《开天辟地》经历了最高规格的审看,李歇浦与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的于本正两度携片入中南海,陪同中央领导一起审看样片。

李歇浦回忆,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对本片评价很高,当看到片中青年邓小平出场时,他惊喜地转过头问:“你们怎么找的这个邓小平,那么像!

”第二次审片,江泽民、李鹏、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次日,曾庆红找到李歇浦,第一句话就说:“中央领导看了这部影片很兴奋,这部影片拍得很好。”接着,他传达了修改意见,希望对这部影片进行一些历史的观照。

李歇浦很快就理解,经过处理,影片的片尾定格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抒情的画面外增加了一段旁白,简要交待了参加中共一大代表之后的情况,表达了革命就像大浪淘沙,淬炼了真金、淘汰了沙子这一观念。

《开天辟地》自1991年公映之后,获得了广泛好评,荣获当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中宣部首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及特别奖等诸多奖项。

记者采访李歇浦导演时,正值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上映首日。记者问他:“您会去看《建党伟业》吗?”李导谦虚地说:“我会去学习学习。”(成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