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骗鬼有术“女人不要失去单纯”
杨澜吴征“没有骗过任何人”吗?本来自1997年底听到“杨澜上了《纽约时报》头版”一说起,直到开始看到网上的质疑,我一直觉得这不过是一个“虚荣心”的问题。谁都多少有些虚荣心,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希望得到人们的肯定,好能开始一番自己的事业。
我不仅没有认为吴征杨澜就是心地很坏的骗子,反而觉得他们都有一定的能力,即使不那么夸张,也能做成一些事情,尽管远不会像现在这么“成功”。 但随着对吴征杨澜事情的进一步了解,尤其是吴征杨澜在受到媒体和大众质疑后的一系列做法,则越来越改变了我最初的看法。
吴征杨澜既然已经成了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排上名的富豪、上了美国《富比士》排行榜、成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联席主席,那么受到大众和媒体聚光灯的检验就是非常正常的了。
公众人物有很多机会对媒体讲话、影响大众、塑造自己的形象;能得到许多实际利益的好处;(像这种非政坛的公众人物)既可以得到权势的支持,还不会像政界人物那样由于权力斗争而垮台。如果再没有媒体的监督制约的话,那么公众人物岂不是不可一世了吗?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没有监督制约的势力都只能导致灾难,无论是对大众还是对他们自己。
吴征杨澜自1997年回国后,一直都被媒体捧著,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批评。吴征杨澜没有创造什么产品,且不说杨澜的电视采访实在是声势大,内容差,即使她的节目达到中国最高收视率,她也不至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暴富到“当今中国最富的女人”的地步。
虽然这些财富都是股票价值,但是如果没有公众人物的名人效应,凭什么一个刚刚成立的、很难短期盈利、又极容易砸锅(一是由于传媒业本身的性质,二是由于受政府限制,自由竞争困难)的公司,股票价值会那么飞涨?媒体效应不仅把吴征杨澜火箭般地推向“成功”之路,而且一面倒的吹捧赞美已经几乎改变了他们俩的本质。
从吴征在《北京青年报》上骂质疑他的人是“疯狗”,到他对多维新闻网邀请他回应的态度:“我无兴趣给予不配有的重视。”吴征的形象在我眼里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吹吹呼呼的小青年”。
从杨澜怒斥批评他们的人是“懦夫”,到她在《南方周末》(1月10日)上的狡辩,她在我眼里也早已不再只是“一个虚荣心强一点的女孩子”。
而吴征杨澜从到北京找权势威胁、压制媒体,到用歪曲别人文章内容的方式跟纽约“国际艾美奖”告状,到现在通过律师发威胁信,到面对这么多人的这么多质疑、指责不承认任何错误,反指别人“栽赃”,这两个人在我眼里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了。
虽然吴征杨澜的信是通过律师合法手段送达的,但这的确是一封恐吓信。有朋友谘询了美国律师,他也说“这是一封恐吓信(intimidation letter)”,“试图吓住作者,以至不再继续写他们。”这种恐吓有没有效果呢?应该说从一定程度上是有的。
这几天来已经有许多朋友叮嘱我,今后写吴征杨澜的时候,在说法和用词上更要小心谨慎,千万别让他们抓住可以打官司的把柄。这些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们的善意叮嘱,使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怕打官司”的心情。但官司如果必须打的话,对我和对关心这个事件的读者们都是一个学习美国法律的机会,更何况我对胜诉充满信心。
我在迄今为止发表的十多篇关于吴征杨澜的调查和评论文章中都还只是“质疑”他们的简历和说法,还从来没有用过“撒谎”的字眼。到不是因为担心吴杨可以用这个词跟我打诽谤官司,主要是因为我一直觉得他们属于夸大、吹嘘之类,虽说这也是撒谎或者叫欺骗,但总觉得这个词儿“重”了点;年轻人吹吹牛之类谁都干过点儿,成了大名被人指出固然汗颜,但道个歉,大家也就抬手过去了。
但他俩的反应大家已经清楚了,而杨澜在《南方周末》上的谈话使我除了用“睁眼撒谎”,别无词汇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