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君书法 书法家周慧珺谈书法

2018-0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传统与创新的话题,涉及所有的艺术领域.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然也不例外.综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

传统与创新的话题,涉及所有的艺术领域。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当然也不例外。综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

汉末魏晋是文艺自觉的时代,书法的理论研究开始出现。如蔡邕的《篆书势》、崔瑗、卫恒、王羲之的《草书势》、王僧虔的《书赋》等,这些文章都是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书法之美的唯一标准。然而,自然是什么?概念太模糊。于是人们想要寻找、发现造型的秩序和规律,认为必须从技法入手,从而掌握书法的法则。欧阳询写了《八诀》、《三十六法》,虞世南写了《笔髓论》,颜真卿写了《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出现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的现象。至此,我们现代人眼中的传统——晋唐模式成立。

唐后期一直到北宋初期,以秀丽为时尚,媚弱风气蔓延,书法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欧阳修疾呼:“书之废莫废乎今!”宋书直到苏、黄、米出现后,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揭竿而起,提倡变法创新。苏、黄反复强调:书法要上境界,必须读书。

米芾特别注重技法研究上的创新。他的观点独特,《海岳名言》把受楷法影响的唐代名家统统骂遍。米芾主张用经意的手法去求不经意的效果,用意造构想达到天然的境界。北宋中期的一场书法革命,使苏、黄、米三家鼎足天下。

进入元代,赵孟頫打出复古旗号,时人纷纷响应,赵字代表一种秩序和规范,受到皇帝青睐。门人遍及天下,其结果是赵字一枝独秀,书坛一派萧条。物极必反。明末清初发生了转折,徐渭、黄道周、张瑞图、王铎、倪元璐、傅山等中国书法史上革新运动的领军人物出现了。

特别是徐渭、王铎,他们的书法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用墨用色酣畅淋漓;造型夸张结体奇崛;跌宕起伏矢矫翻腾;纵而能敛,大气磅礴;变韵味为气势,开创了厚、重、拙、大的新的书法形式和发展方向。

碑学是从清乾嘉时代开始崛起的,从金农开始,他不满于二王帖学,提出“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以此实践他的“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艺术主张。邓石如宗秦篆、窥古隶,卓然成家;郑板桥用隶法参入行楷,自成一格;伊秉绶学魏碑《吊比干文》等,都使自己的书法出现了金石古意。

《广艺舟双楫》尊碑为萎靡的书坛吹来一股革新的清风。傅山提出的有名的“四宁四毋”之说,意义深远。

一部中国书法发展史,一批批杰出的书法大家,清清楚楚地想我们证明了传统与创新始终是并存的,无止境地重复这个话题,反而容易模糊我们原本清晰的概念。碑与帖孰优孰劣的争论也可休矣。因为今天我们已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个张扬个性和自我表现的时代,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东西来拓展我们的眼界。作为经典的历代名家法帖有各种的标准模式,可以供我们学成规矩,而浩如烟海的碑版书法有各种形式素材,可以给我们创作灵感。艺术贵在创新,综观整个书法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

有人说:书法是一种已经充分发展过的艺术,它与古典诗歌在今天所面临的命运相似。有道理!由此想到是否寻找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路,也许比继承与创新这个话题更重要?但,这只能想想而已,我辈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