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教授:如何看待寺院拍卖烧头香的现象

2017-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几年,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和寺院的社会化转型,先后出现多家寺院拍卖大年初一烧头香的现象,引起了社会上的热议,甚至有不少的批评.批评者主要是

最近几年,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和寺院的社会化转型,先后出现多家寺院拍卖大年初一烧头香的现象,引起了社会上的热议,甚至有不少的批评。批评者主要是觉得,寺院应该是个清净的道场,而不应该这么商业化。赞成者认为,拍卖烧头香并不是为了寺院所得,而是拿去做慈善事业,是对慈善事业的一个促进。应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而我个人基本上是支持以适应社会现实之需要用拍卖烧头香的款项来作慈善事业的。

首先,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社会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改变,物质条件的改变之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灵性生活得到激发,越来越多的人在功名利禄和物欲横流的商海与官场中感受到科学主义和物质主义导致了精神的失衡、甚至灵魂的失落,开始追寻灵性的回归,要求回到传统,于是宗教、特别是中国传统的佛教和道教便成了许多中国人追寻灵性回归的自然去处。

这就必然带来到佛寺道观烧香礼拜的人越来越多。有人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可是他不知道他可能已掉入科学主义与物质主义之深渊而不能自拔,或者是还处在灵性缺失的洪流之中。

其次,越来越多的烧香礼拜的人群,必然带来寺观道场的人满为患、应接不暇,尤其是到了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时期,这种现象就越来越突出,以致于不少寺观道场由于场地的容纳量有限,不能正常开展必要的宗教活动。

可是,要想限制人流,不能采取强制性办法,也无法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疏导,而只能通过经济杠杆进行必要的分流,于是产生了拍卖烧头香的形式。之所以要拍卖烧头香,主要还是由于灵性回归的大潮与传统民俗习惯的交合,促使人们都尽力赶在大年初一凌晨到寺观道场烧头香,从而导致最严重的寺观接待困难。

采取拍卖烧头香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部分信众不必争先恐后地赶在大年初一凌晨涌到寺观道场等待烧香礼拜,从而有效缓解道场在接待上的压力。

其三,慈善事业是宗教的社会主体性的根本要求,也是被广泛接受的现代中国佛教三大救命圈之一,以拍卖烧头香的所得来做慈善事业,既有利于寺观道场的有效管理,也体现了现代人间佛教的慈悲精神。太虚大师所开创的现代人间佛教非常重视慈善事业,他的弟子和事业主要继承者,也是现代台湾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慈航大师,就曾明确地将文化、教育和慈善三大事业看作是拯救中国佛教、建设人间佛教的三大救命圈,这一理念得到海内外中国佛教界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道场以烧头香的拍卖所得贡献于慈善事业,正是寺观道场自觉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现实需要、以现代形式开展慈善事业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四,烧香、礼拜、开光等等活动,虽然关涉佛教的形象,但是,这些毕竟都是佛教的形式方面,不是佛教的实质,借助这些形式来开展佛教和社会所亟需的文化、教育与慈善事业,并不违背佛法的根本,反而有利于佛法的传播、特别是正信佛法的传播,有利于引导人们对慈善等社会公益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关注。

这里关健在于道场自身的动机是否纯正(即在拍卖中是否向公众作出合理合法的说明)、拍卖所得的款项是否进入合法的慈善事业机构(包括道场自己的慈善组织)。

我基本赞成寺观道场以拍卖烧头香的方式来做慈善事业,并不意味着我大力提倡佛寺道观等宗教场所和宗教界都要通过拍卖的形式来开展慈善和公益事业。事实上,近三十年来,社会对教界的看法一直存在着相互矛盾之处:一方面,社会希望教界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作出一些积极的形式化改变,建设现代型的道场和宗教形象;可是,另一方面,社会对教界一直持有一种狭隘的保守主义态度,即希望教界应当与世俗社会保持矩离而不能为世俗社会所化。

其结果就是,积极适应社会而尝试改革的,遭受批评;坚守传统、甚至表现出浓厚的复古主义和迷信主义气氛的,受到肯定。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的佛教很难与时俱进,只会越来越落后。

实际上,现代人间佛教建设最为先进的台湾佛教界,早就开展过以拍卖形式筹集文教和慈善事业款项的活动。佛光山为创办佛光大学,就曾举办过非常成功的慈善拍卖活动。大陆佛教界近年为救助失学孤残儿童及救灾等而举办过多起书画等拍卖活动,都取得了成功。

这些拍卖活动,因不直接涉及寺观道场自身宗教性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很少存有异议,而拍卖烧头香却受到不少非议。记得数年前,少林寺永信方丈参与拍卖手机号码来做慈善事业,也曾遭到许多非议。

在这里,我们应该多给宗教界一些宽容,容许他们大胆探索契理契机的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人间佛教之路。中国的佛教只有在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着力,不断改善生存处境和自身能力,才能逐渐地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状况,从而实现佛教文化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