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总经理陈海泉做客谈商报10亿传奇

2018-03-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著名主持人张欣宇专访成都商报总经理陈海泉[视频直播]22日下午4时,成都商报总经理陈海泉将做客新浪四川演播室,讲述商报人的"10亿传奇".视频直播地址>>[嘉宾

著名主持人张欣宇专访成都商报总经理陈海泉

【视频直播】

22日下午4时,成都商报总经理陈海泉将做客新浪四川演播室,讲述商报人的“10亿传奇”。视频直播地址>>

【嘉宾访谈主持人】

张欣宇 微博 (成都电视台金牌主持人,成都电视台第2频道广告部副主任)

成都商报微博>>

陈海泉微博>>

10亿传奇 17年商报生长史

17年前,一群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把一粒叫做媒体的种子埋在土地。这粒原本不被人看好的种子,在这群人的精心呵护下,历经17年风风雨雨,历经多次生死徘徊,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群人有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叫做成都商报人。

10亿,来自一段传奇

谁能想到,当初身形孱弱的商报能够成为一张日均发行量60余万份、拥有300多万主流读者的地区主流大报?

谁能想到,草创之初举债度日的商报,能够发展成为全国都市报中首张广告年收入进入10亿元俱乐部的报纸?

谁能想到,一份内部刊物能折腾出上市公司、现代化印刷厂、物流企业等产业,孵化成为一家集报纸、电视、网站等多种形态的媒体集群?

商报人,用17年时间书写出一段传奇。

老商报人的记忆词典里,总少不了“苦”、“辛酸”、“艰难”这类词语。

很长一段时间,商报在为自己能否生存而苦苦挣扎。

商报草创之初,启动资金不足100万元。因此就有了借钱发工资,等着广告回来发工资,老总偷偷拿出家里积蓄来发工资等经历。

老商报人陈蓉桂至今记得,当年为了一个几千块钱的广告,往往需要跑几十趟。有一次,好不容易组织到一笔两万元的整版广告,来来回回折腾,竟然花了一个通宵。“对方老板是个男的,老提这样那样的要求。我实在受不了,于是打电话给领导抱怨。领导说,既然这样,那你就回来,我们不要这个广告了。你个人付出了,广告提成我私人补你。”

还有一次,陈蓉桂要到五大花园去谈房产广告,骑车要一两个小时。领导见她辛苦,就亲自开车送她,结果车子坏在路上,“我给领导建议说要不我们出点钱请人推一下,领导想了想说,还是他来推”。

见证了成都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的陈蓉桂,如今已经可以买车买房。坐在南延线成都海关大楼旁的一个露天茶楼,陈随手一指说,“周围很多楼盘都是我的客户”。

陈蓉桂把商报上曾登过的一首小诗 “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表白”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商报锻炼了我,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人的结果,都离不开商报”。

很长一段时间,商报都被一些人称之为“小报”,以示自己的血液正统。

然而就是这份“小报”,“感觉新闻写法跟其他报纸不一样”。其市民化的新闻写法,贴近市民生活的独特视角迅速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发行量迅速从几千份飙升到60万份,锁定300余万主流人群。从阳江打假案到全球迎接新千年第一缕阳光;从NBA联赛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商报的记者可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飞到世界各地采访———这不仅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实力。

在成都市广告协会会长、成都阿佩克思奥美广告公司董事长樊剑修看来,商报广告年收入突破10个亿是意料之中的事。他说,四川省去年整个广告市场大约65亿,其中成都有35亿元。今年成都的广告市场预计有45亿元,成都商报一家媒体占了近四分之一的份额,再加上其他关联媒体,基本处于垄断地位。

“我常给客户开玩笑说,一个杯子是方的,但只要商报说10次是圆的,成都市民就会相信这个杯子是圆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商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占绝对主流地位。”诚如斯言,占绝对主流的影响力,铸就了商报的传奇。

商报的传奇,还在于它为一帮有梦想的人提供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平台。

来自一个团队

对国际知名品牌做过研究的樊剑修认为,一个国际知名品牌的养成离不开三个方面:一是伟大的创始人,二是创新引领行业风尚和潮流,三是“包容、开放、智慧”的企业文化。

作为广告界人士,樊剑修在解读成都商报为何能够取得10个亿的广告收入时认为,关键还在于商报优质内容产生影响力,从而奠定了自己主流媒体地位。他说:“我觉得成都商报通过三个事件奠定了自己的主流地位。一是1999年的借壳上市,其意义不言而喻;一个是2000年元旦的“跨越新世纪?新夸父行动”策划。

成都商报向全球24个时区派出记者,追寻新千年第一缕阳光。应该说这是第一次一个区域性媒体关注全球大事,让我们看到了这家媒体的胸怀与气魄。

包括后来参与举办西部论坛,采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等等,感觉商报在重大事件上从来没有缺席;第三是成都商报彻底的编采、经营分离,这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在大量的记者都在说钱的情况下,有一整套制度保障记者安心跑新闻。”

在樊剑修看来,商报有一支优秀团队,并且一直稳定,是它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商报草创之初,英雄不问出路,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得到重用,这为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

在成都商报,优秀的记者的地位很让同行羡慕。他们不仅可以优先配手机、汽车,甚至连当年分房,记者可以排到主任甚至老总前面。优秀记者、经营人员工资比老总高,并不是新闻。

成都商报首创的稿分制,独家漏报奖惩机制,记者分级培养模式,以及“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力,共同构成了商报独特的企业文化。不管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的传言,还是“总要比别人多一点”的执着,抑或“杀回马枪”的诡诈———无不体现着商报的企业文化。

有人曾经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别的企业,一个员工离开后与原单位同事提及原来的单位时总喜欢说“你们××”,而商报人,包括后来从广告部划出去成立广告公司的员工,却喜欢说“我们商报人”。

10亿,来自一种眼光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眼光有多远,就能走到多远。

“先栽树,而不是光摘桃。”前瞻性地培育市场,然后共享行业发展成果。商报人从来不讳言自己的经营之道:对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兴行业,在没有明显收益的情况下舍得拿出专门的版面去持续关注,培育市场。一旦这个行业发展起来,就掌握了在行业中的话语权,掌握了这个市场的广告份额。

从1994年创办时起,商报人在国内媒体中率先开办了证券等周刊,这便是后来风行于报纸的专刊雏形。

当大多数报纸的专刊成为广告的附庸、软文回报版时,商报人再次革新,将专刊打造成行业风向标,既有可读性又有服务性。

1998年,我国延续了几十年的福利分房制度宣布取消。制度宣布取消,但普通老百姓对于商品房的概念还非常陌生,房产企业也非常少。“福利分房彻底取消在两年后的2000年,但那时我们就已预判到,中国将进入商品房时代,当年我们就成立了房产工作室。”成都商报常务副总编辑、总经理陈海泉说。

商报人最为经典的首个大手笔房产策划是“住在温江”。“当时光华大道还未修建,我们和温江区政府一道推出了这一策划,为后来温江持续10多年的房地产大发展提供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