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建的书 最最传统的中国——朱新建先生图画书作品《春节的故事》解读
我相信,任何人翻看这本《春节的故事》,都不会误会这是一个外国的故事,也不会有人认为这些画儿出自外国人之手。可我们看惯了西方图画书的眼睛,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会有色彩不够明快,造型也不够写实的感觉。当然,这一切都是本书的图画作者画家朱新建先生有意为之。他采最传统的中国元素了表现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无论色彩、造型还是构图,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方式。
而这种方式应用到图画书中,与我们身边更为常见的西方图画书有非常大的差别。如何来引导孩子理解这本书,以及了解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中的各种民俗呢?我们需要从画面语言开始来理解。
这是本书的第一页。在这一页里,我们可以看到五种色彩——青(树叶、草叶)、赤(印,花)、黄(底色)、白(年兽)、黑(山石)。
这五种颜色,是中国画的五原色。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国画都是用这五种色彩搭配和调配绘制而成的。与西方绘画不同的是,这五种颜色与我们的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都有很深的联系,它们象征着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构成万物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还象征着四季的更迭与节日……
这本《春节的故事》里,就只用了这五种颜色来调和搭配,且每一种色彩也有相应的象征意义。它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先来看一段《逸周书》里的记载:“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苍(青)位木;四,白位金;五,黄位土。”
为什么底色是黄?现在不难理解吧。我们就生活在大地上,于是画家朱新建先生用了黄色来作为背景。
而年兽的白,本是象征锐利、攻击的“金”元素的色彩,用来表现年兽的凶猛,最恰当不过。
再来说说山石的颜色。朱先生所用的,并不是纯正的黑,却在黑中加入赤和青。调和出来的颜色,看起来比纯粹的烟子(国画颜料名,即黑色)要多一些层次,不那么单调,用来象征大山郁郁,也有表现冬日寒冷萧条之意。
这种色彩的搭配方式,还有构图上的平衡考虑。黑色的山石居于图下方三分之一处,平衡和稳定了画面,又不会显得突兀。
这几张图中的丝带、鞭炮和春联都是红色,即赤色。这颜色,就是火的颜色。
我们知道,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火。远古的初民正因为有了火,才能够取暖,驱赶野兽,加热食物。我们的文明,也正是因为有火才能得以传承。
对于人而言,火象征安全与温暖。在我们中国人最最重要的节日里,怎么少得了红色呢?凶猛的年兽会被火和鞭炮声吓跑,红色的火焰还能带来福气和喜悦,也是我们中国人情感的外在表现。
画面中的这些颜色,饱和度并不高,也不是标准的由两种原色所调配出来的间色。即使表现热闹的场景,画面也不如西式图画书那么热烈。而原因就在于画家使用的国画颜料和纸张。
中国画的颜料多取自矿物,质地比较驳杂,不那么鲜亮纯净,但它们的好处是不易变色和褪色;而画图的纸是用传统方式制造的宣纸,纹理比用现代工艺制造的纸张要粗疏得多,这样保证了良好的吸水性和颜料附着能力,却也因为完全不反光,会使画面显得平和,悠远和沉静。但多看几次,就能体会出其中的温暖。
色彩谈到这里,再来说说造型吧。《春节的故事》这本书里,无论人物、年兽、房屋、器物,所有的造型都取自民间,非常稚拙,与我们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看看这只年兽,会不会觉得它很像我们常见的布老虎?
其实,它就是老虎的变体。
中国传统中所认为的猛兽,是老虎、狼和野猪。其中老虎因为形象可爱,又成为了吉祥物,常在民间艺术里出现,来表达祝愿。例如孩子传的虎头鞋、用的布老虎枕头,传统认为可以辟邪,能让孩子健康成长,还能像老虎一样强壮。
而年兽,是古老的民间传说中的怪兽,没有对它具体形象的描述。我猜想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朱新建先生就直接借鉴了民间艺术中的老虎形象,还把头上的“王”字,改成了“年”字。这样的年兽形象,非常可爱,会让孩子一下就心生亲近。
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方式,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方式,很接近没有受过训练的孩子所画出的画,通常只会刻画细节特征,其他的就简略带过。看这只年兽,除了头上的“年”字,画家只细致地描绘了眼睛、牙齿和爪子。年兽的眼睛,像不像《水浒》里描述的“吊睛白额”?还有露出的牙齿和爪子,这些都是年兽力量的象征。
我们不用看文字,也可以从这张画里得到很多信息,能够知道是年兽闯入了人们居住的地方,把人吓得四处奔逃。有趣的是,这张画里的人和年兽的大小非常悬殊。这样表达,不仅可以体现出人和年兽的力量差别,倾斜的地面和人身也传达出了紧张和害怕。而我们也很清楚,画面中的一切在真实里是绝不可能的。而这样的表达,就是我们中国的方式,完整而圆满,把所有的元素都并置在一张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讲述天上地下的景象和故事。
这一页,整本书里我最喜欢,老让我想起小时候画的美人图。
不过,这幅画里的天神,确实与我们现在所欣赏的美女截然不同。然而,她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是怎么回事儿。
不相信吗?那我们先读《红楼梦》中的几句话——“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髟赞}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这是曹雪芹对大美人薛宝钗的描述。我们对比一下画面吧,嘿嘿,是不是一模一样?
当然,这种描绘人物的方式,也是中国独有的省略和概括。因此我们看到的人物是平面的,脸上没有五官的高低起伏,身体的比例也与实际的人体不太一致。当然,这不是画家画错了,而是中国的绘画并不追求完全的写实,只要求神似和元素的齐全。
在这本《春节的故事》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莫过于是黑色的山石上绘制的花草和树木了。之所以这么画,可不仅仅是为了冲淡黑色的沉闷,而还有它的象征作用。
其实,山石就是山的象征。我们先看看汉字的“山”是怎么演变的。
再看看画家画的山。
图中下方的黑色部分,是不是很像一块大石头,又很像汉字中的“山”字呢?
其实,它就是山。
上面为什么要画上花草,现在不难理解了吧。山上总是会长着花花草草嘛。
而这种象征手法,是我们中国文化里独有的,不仅是绘画,戏曲、雕塑乃至文学中也非常常见,比如京剧中就常拿着一根马鞭表示骑马,八个人在舞台上走一圈就是千军万马。
这幅图里还有一个好玩的地方呢。山石上的花儿与旁边的爆竹炸开时出现的花儿形状完全一样。爆竹与花画在一起,叫做“花开富贵”,是传统中的好意头,也是春节这个节日的象征。
我们仔细翻看画有山的书页时,会发现朱先生几乎在每一座山上都画出了花草,造型却各自不同,但都是中国的传统花卉图案。
看这一页,我们当然明白年兽是被吓回山里躲起来了。山头上的树这么多,正是深山老林的象征。朱先生在这一页里描绘的年兽非常生动,表情带着几分不甘心和委屈,尽管闭着眼睛,却还没有收回爪子和闭上嘴巴。
山头的树不难辨认,左边是梅花,中间是苍松与竹子,右边是红松。
这三种植物,松、竹、梅,在中国文化里被冠以“岁寒三友”的称呼,因为它们在寒冬也能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而在这本书里,不仅意喻这些美好的含义,还是最明显的季节的象征。
我们可以看到,书中从第一页到第二十页,除了花草,画种只有松、竹、梅这三种植物。
而在二十一页,松、竹、梅却不见了。
我们看到的是柳树和燕子,人和耕牛。这一切都是农耕文化中用来表达春天的元素。这画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大地开始萌动,万物复苏。
附记:
今天是元宵节,也是传统意义上过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个时节写这篇有关《春节的故事》的文字,还算应景。然而前两天却听说了这本书的图画作者朱新建先生去世的消息,觉得十分唏嘘与遗憾。
朱先生画中的中国意象非常丰富,且画技已然化境,却又难得不炫技,以最质朴平实和传统的方式为孩子讲述中国的传统。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现在与传统相距日益遥远的时候,有必要让孩子读读这本书,从中了解自己的根。
同时也推荐大家看看朱先生的其他画。他在画坛以美人图成名,被冠之“新文人画”。而我则觉得,他的画里有最难能可贵的自由、童心与游戏精神,且真诚勇敢。而这一切,无论是教育还是为人,都是我们最应该具备的。
谨以这篇小文,纪念我喜欢的一位画家。他的文字和图画,曾经让迷惘中的我茅塞顿开。亦感谢毛毛虫童书馆的姚媛和郭骅,没有她们的发掘整理,这本书大概永无重新出版的机会。
(作者:杨小咪,童书编辑,喜欢美好的艺术和有趣的人)
本文图片选自毛毛虫童书馆出版的图书《春节的故事》
不定期介绍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领略世界的美丽,感受心灵的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