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新江报告 信阳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2月10日 乔新江)
—— 2014年2月10日在信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乔新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信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发挥优势,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促增长调结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面对去年我市第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较快、促增长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把促增长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科学应对和有效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在持续求进中趋于协调。
发展态势在“进”中向好。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及时采取一系列促增长措施,大力实施重点项目攻坚计划和工业促增长调结构攻坚行动,加强产销对接、用工对接、银企对接,加快122个市重点项目和156个重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扭转了经济下行趋势,经济增长从第二季度实现逐季回升。
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
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9%。产业结构在“进”中优化。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大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和主食产业化工程,新增高标准粮田76.
2万亩,省级示范性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16个。粮食生产克服连续干旱,总产达到117.14亿斤,实现了“十连增”;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全市工业投资完成557亿元,增长28.
4%,增速居全省第3位,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44.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增长9.3%,增速居全省第4位。物流快递、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义乌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落户信阳。
我市被确定为全省集中连片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试点市。旅游业健康发展,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
7亿元。质量效益在“进”中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93.1亿元,增长20.3%。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9亿元,增长22.5%;税收完成51.7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76.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0亿元、利税142亿元、利润90亿元,分别增长17.3%、10.7%和16.2%。
(二)坚持强载体建体系,发展科学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突出抓好“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四集一转”要求,围绕“两提两扩两优”目标,突出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强力推进重点项目攻坚督导和联合督查,引龙头、抓延链、建基地、育集群,我市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三大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纺织服装、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集群集聚态势正在形成。
预计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9.2亿元,增长31.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4.3%;预计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28亿元,增长21.
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7%,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启动了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修编工作,完成了总规纲要编制任务。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协调发展,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和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全面加快,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的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浉河三期治理和中心城区内河治理、雨污分流、供水管网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通水运营,新七大道顺利贯通。
中心城区建设完成投资344亿元。持续深化拓展“六城联创”,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城镇载体功能日益增强。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近40%,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我市成功再创全省文明城市,荣获中国最美丽城市、中国最安全城市称号,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连续三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出台了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全市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研发基地5家,争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个。我市企业牵头成立的“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首次列入国家级试点,农科院培育的2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2.5%,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17.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三)坚持打基础创优势,发展支撑和后劲进一步提升。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打基础增后劲,不断巩固、放大和提升发展优势。强化提升前沿优势。突出“五网一系统”建设,境内312和107国道改建工程、宁西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和京港澳高速公路驻信段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淮河航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智慧信阳、3G网络、信阳呼叫中心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放大提升生态优势。大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实施林业生态市建设提升工程,加强淮河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南湾湖国家重点湖泊生态保护,完成大唐华豫电厂1号机组脱硝工程。
我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均可完成省下达目标,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1位。
巩固提升民智优势。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以职教促就业”计划,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与企业用工对接平台。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1.8万人次,产业集聚区新增就业5.5万人。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企业1056家。
(四)坚持抓改革促开放,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释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土地流转、金融创新、专业合作、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等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新取消和下放市级审批事项67项、合并6项。
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探索网上招投标新方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大力实施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行动计划,非公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
7%,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1229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3.5%。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固始县实行了省直管县体制。
财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营改增”试点有序展开,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推进,村镇银行经营规模持续扩大。医药卫生、文化教育、广播影视、社会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户籍、林权、水利、供销等项改革顺利实施。电力、天然气、成品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不断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30.1亿元,较年初增加293.5亿元,增长19.1%,增幅居全省第2位。
全市贷款余额909.5亿元,较年初增加167.3亿元,增长22.6%,增幅居全省第3位。新增存贷比达到57%,为近年来最高。全市资本市场融资69.9亿元,羚锐、华英两家上市公司首次实现再融资。
民生银行、洛阳银行在信阳设立分支机构,填补了我市没有大型民营股份制银行的空白。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人地挂钩试点政策,全年争取建设用地指标6.4万亩,土地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集中开展中心城区“三违”整治工作,维护了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
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亿美元,增长20.8%;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80亿元,增长20%;外贸出口总值2.9亿美元,增长13.
2%。全面推进战略合作,成功举办第21届信阳国际茶文化节,与省直部门、央企和战略投资者签订了一批新的战略合作协议。持续推进“四一”招商行动,专业化集群化招商取得明显成效,又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信阳。
(五)坚持保底线惠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进一步巩固。牢牢把握发展、民生、安全、稳定底线,集中财力保障民生建设,省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市十件实事进展顺利。全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229.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
5%。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万人,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
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82元,分别实际增长8.4%和11.2%,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44%,筹资水平从每人每年290元提高到340元,重大疾病保障病种从20个扩大到35个。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补助标准稳步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22121套,竣工14552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持续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城市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3.
6万户,新改建乡村公路589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3万户,新解决72.25万农村居民及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打机井2277眼,整修塘堰5916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8.
9万亩。加快畜禽、水产、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市民“菜蓝子”更加丰富。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建成传统文化村98个,有4个村被确定为中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7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个村列入河南省特色旅游村名录,平桥区郝堂村成为河南省唯一被命名的全国首批美丽宜居村庄。
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新完成13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又有1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大力实施“双千”工程,引进教育、卫生系统基层急需专业人才2052名。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28所,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取得新的成果,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成功升格为信阳农林学院。
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医院、卫生院新增床位2003张,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全面落实。
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和我市第四届全民运动会。
统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慈善、社会福利、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完善信访“四家”工作法和“四有”工作机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集中处置一批信访积案,集中解决拆迁安置遗留问题,妥善化解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强平安信阳建设,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