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马特张丹 从三色柱到杀马特
我想开一间这样的理发店:凭着工匠精神提供自然亲切的服务,而不是表面甜腻其实暗藏危机让顾客步步惊心。
马虹玫
公历1540年,经英格兰国王批准,转动着的红蓝白三色圆柱体,成为理发店的统一标识,红色代表动脉,蓝色代表静脉,白色代表绷带。在近代医学发展之前,理发师往往兼职外科医生,他们能够治一些骨折、脱臼、跌打损伤之类的外科病。由此可一窥理发店的专业性和严肃范儿。
中国古代有“剃头匠”,近现代称为“美发师”或“理发师”。而现在的网络和某种现实语境下,他们被称为“杀马特”或“洗剪吹”。从称呼的改变,能看到这个行业的一些变化,戏谑和略带讽刺的称呼背后,是大众对这个行业的某种娱乐化消解。
理发店消费被坑的经历网上一搜一大把。理发本来是享受和放松的时刻,消费者怀揣让自己更美的期许而来,却从踏进理发店之初就遭遇各种不爽,直至结怨结仇,与店主对簿公堂。小纠纷不断,大纠纷往往让人跌掉眼镜。上海一小伙原本打算花68元理发,却在商家一步步诱导之下,68元变5万。
网友戏言,剪头发之前想换发型,剪完之后想换脸。只想放松洗个头,洗头小妹耳旁呱噪;剪发小哥卖力不迭一个劲儿推销,主题均围绕着“买产品买套餐办卡充值当会员……”
天量的美容美发纠纷,能引发关注与按章处罚的少之又少,仅把缘由归结为“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是不够的。事实上,很多的主观感受是监管机构难以感受和评估的。消费心理、从业者素质、投资者心态等因素叠加,影响着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说到从业者素质,又跟工匠精神关联。从前的剃头匠要依靠这份手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师傅传授技术给徒弟,学得认真,教得严格。一两个剃头匠服务相对固定的一片区域。人们普遍“术业有专攻”。科举落榜的秀才不会来抢饭碗。打铁的、卖肉的、引车卖浆之流各安其命,彼时讲究执业资格的专业性。当下的现实却是,从业者进入门槛低,流动性大。
消费者身处眼花缭乱的流行文化中。且看时尚期刊模特儿与影视剧明星,发型无不精致独特,受众满心地仰慕并羡慕,不顾自身条件也未能合理评估理发师手艺,指着模特或明星照片说“给我来一个这样的”,忽视了明星与大众的距离。
明星和传媒作品,貌似漫不经心却是经过了顶级包装和重重设计,谁以为自己能模仿谁上当。理发店为达成生意,明明做不到,也积极应承。手艺不过关,最后的成品,顾客当然不满意,于是纠纷来了。还有一些追求完美的消费者,对于毫厘之间的偏差也不能正确对待,也许当天操刀动手的是学徒,也或者彼时理发师心情不好影响了发挥,都有可能,允许他们偶尔犯错吧。
顾客可以学着宽容,理发店(理发师)也要善于总结教训。为了变美,人们不惜在上当受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明知道有套子还往里头钻,想想也是讽刺。
开理发店的都是些什么人呢?通常想来,应该就是理发师吧。手艺杠杠的那种,手艺和顾客资源积淀多年,顺势就开一家。现实却是NO、NO、NO。现在很多理发店的老板,一没手艺,二只想赚快钱。我所住小区一条不足千米的商业街上,理发店至少5家,促销方式花样翻新,洗头妹裙子越穿越短,放出低价、送礼等巨大诱惑吸引顾客办卡,钱收完就跑路。
没跑路的对当初的承诺完全是另一番解读,让顾客防不胜防。行业协会多忙于应付官方或者高大上的场面上的活儿,而对行业投资者和消费者缺乏应有的指引。投资者、从业者都缺乏脚踏实地做一行爱一行的投入和沉潜用心。
如果我是理发店老板,我想开一间这样的理发店:凭着理发师的剪刀和背后的工匠精神,提供自然亲切的服务,而不是表面甜腻其实暗藏危机让顾客步步惊心。这样的理发店,生意会不错,因为在包装过度演绎过度的当今理发店消费模式中,它将以返璞归真赢得消费者对它的尊重,继而客似云来生意兴隆。但愿这不仅仅是我的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