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芬赢在中国 王利芬:“赢在中国”的女性
每个星期二的晚上10:50打开电视机,在央视的经济频道中你会看到一档名叫《赢在中国》的节目。在一段激昂的音乐过后,主持人开场:"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我是王利芬。"
在娱乐充斥的电视矩阵中,这样的开场白犹如主持人身上的黑色职业套装,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但正是这档节目,吸引了15万怀揣创业梦想的选手、3000万的风险投资、数十位像马云、李彦宏、柳传志这样的企业家作为评委。总决赛的晚上,当时钟指向深夜12点半时,《赢在中国》创造了0.3的收视率(大约400万观众),而这个数字是同一时段播出的其他财经节目的350倍。
如果《超级女生》为我们贡献的仅仅是几个歌星的话,那么《赢在中国》所释放出的,却是巨大的财富和精神当量——它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相信,你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你需要的,是创业,励志!开启这一切的便是"赢在中国的女人",传奇一般的——王利芬。
为什么要去美国
2004年,北京。王利芬在美国大使馆前和其他等待签证的人在车水马龙的街边挤着。耳边不时传来哨兵呵斥的声音,因为总有人在长长的走道中走错方向。在过了安全门,并按了一个手印之后,王利芬便和其他人一起继续排队等待,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所有人只能人挨人地站着,而且不能聊天讲话,否则训斥会随时出现,他们的盛气凌人让人感觉像是在看管一群犯人。
在《对话美国电视》这本书的自序里,王利芬记录了这个等待签证的场景,并将其形容为"一场噩梦"。她不禁问自己:"为什么要去美国?"而此时,因为《对话》的成功,王利芬已经是央视经济频道的资讯工作室主任,负责整个频道的直播线,管理着300多名记者。而去美国,则是她长久的愿望。因此,当她拿到耶鲁大学和布鲁金斯协会发来的留学邀请时,她决定放弃她所取得的一切。
就这样,王利芬来到了美国,在布鲁金斯协会下的中国中心从事电视研究。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她采访了美国五大电视网中的NBC、ABC、CBS、PBS、CNN中几十名高级电视人。在她的采访记录里,有NBC《晚间新闻》一线主持人汤姆·布罗考,这个可爱的老头告诉她:"我的核心观众是那些小镇上的人";而ABC已故的金牌主持人彼得·詹宁斯对她说:"我痛恨只会念稿子的主持人";CBS的著名主持人华莱士则告诉她:"我不过是在替观众问问题"。
在2004年达沃斯年会上,王利芬和马云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其中不乏像索罗斯这样全球商界的巨鳄。马云对她说:"我真的喜欢这个场合,就是在这里看也是一种学习。"而此时的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正在中国创造着神话。
另一个创造神话的人是百度的李彦宏,美国人送给他的评语是"中国Google之父"。马云和李彦宏这些中国英雄的故事让她感触极多。但同时,她又在美国的新闻报道中看到每年中国有4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报道图片触目惊心——招聘会现场满地都是被招聘方丢弃的简历。她又在想,成为中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王利芬想到了《学徒》这个栏目。"美国人在18位选手中选择一个职业经理人,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400万人中选择那些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这个节目不仅要让人们相信你可以创造像马云和李彦宏那样的商业神话,而且还会给你一条实现的途径。这个节目应该以赢者的姿态激励着每个观看它的人。因为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能,你也能!"王利芬说。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成功
在《新闻调查》做记者,王利芬的偶像是曾经采访过邓小平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但作为主持人,她最想成为的人是华莱士。因为她欣赏这个老头身上知识分子的气质。他曾对她说,他之所以选择主持人这个职业是因为不幸在山崖里摔死的儿子,而他生前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记者,"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让他感到骄傲。"华莱士这句话让王利芬相信,每个成功者都拥有一个浪漫而又单纯的梦想。
回到国内,王利芬开始筹备《赢在中国》。她不想照搬《学徒》,因为在她看来,那种纯粹用金钱价值观驱动的内核必然招致中国观众的反感,而在反复研究年轻人的精神需要之后,她认为"创业"和"励志"才是这个节目最佳的核心。整个方案的构思,王利芬整整花了三个月。
IDG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熊晓鸽说,他之所以拿出1000万的风险投资,是因为他觉得王利芬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他们同去内蒙古,王利芬将身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当地一家希望小学。"把钱交给这样的人,我放心。"熊晓鸽说。
王利芬找到了马云,他说就冲着"创业"和"励志"这两点,我当这个评委了;柳传志送给她的话是,这个构思不错,但你一定要玩真格的!而最让王利芬感动的是联通的董事长常小兵,作为《赢在中国》最主要的赞助商,联通从来没有对她施加过任何压力,相反在一开始时王利芬就对常小兵说:"我不希望这个节目会火,我希望它就是一杯温水。
因为我希望这个节目能长久地做下去,它的功能应该是长久地挖掘出更多具有创业潜力的人。"常小兵说:"你不是那种借节目出名的人。这才是做事的态度,也是我最欣赏的态度。"
王利芬说:"我必须要感谢这些企业家,他们真的是凭着一种使命感来做这件事情。"
正因为3000万风险投资的到位和马云级别的评委,还有从12万选手中选拔出的各路精英,使得《赢在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率。至今谈到32进16强的那场比赛,王利芬仍然兴奋不已,"那哪是节目啊,绝对是MBA经典实战案例!"
"赢在中国"的王利芬对"赢"有着太多深刻的体会。在节目的进行中,她和评委一同给"赢者"总结了7个应该具备的能力:敢冒风险的能力、坚持能力、融合资源的能力、执行力、合作力、创造力和宽容度。而这些也是《赢在中国》对选手创业能力的评判标准。
但在节目之外,王利芬对"赢"却有另外一番体验:"《赢在中国》其实是一个赢在内心的过程。我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愿意跟人一争高下。我现在只把《赢在中国》看成一件平常的事情,只不过更有意义而已。
赢者的内心应该是安宁、平静和从容的。只有内心战胜自己的人,才会真正的赢。因此,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成功,那只是外界赋予我们内心的附加值,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价值,激励自己不断向前。"
因此,王利芬会说:"我其实并没有多少压力,因为减掉压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告诉自己我每天尽最大努力。只要尽力说行了,是成是败都是天意。以前在《新闻调查》最后交片时,有许多人害怕,我不怕,因为在此之前我总是对自己说,我尽力了吗?如果回答是‘是的,我尽力了’,那我一点也不怕。"
王利芬说,这一点或许来自她的文学素养,"文学最注重对内心的审视。因此,我最怕的人是我自己。"
和华莱士一样,王利芬也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乐观、单纯。在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她:"你到底想要什么?"她想了想答道:"我最想要的是一个人的才能能够被全方位地挖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那一生中哪些事对你最重要呢?""学习!"她说。"什么是你一生中最想完成的事?"她沉默了一会,然后笑着说道:"这个问题先放这吧!这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