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锁江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河南大学之新中国

2017-06-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读:河南大学,建校在七朝古都开封,辉煌时期学校综合实力仅次于清华北大,即使经过抗战时期的那一段战乱的损失,河南大学依然在1944年的教育部

导读:河南大学,建校在七朝古都开封,辉煌时期学校综合实力仅次于清华北大,即使经过抗战时期的那一段战乱的损失,河南大学依然在1944年的教育部大学排名中位于第六名。现如今,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经济增长了,但河南大学在全国却就变成了一个不入流的一本大学,不为人所知,数次“211”工程高校评比都因为各种原因都失之交臂,令人叹息。

研究河南大学的校史对于河南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河南大学就是河南的一个小缩影,都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都曾经人才辈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没落了,至于没落的原因,有人说是政治,有人说是经济,至于到底是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河南人民思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决定走计划经济道路,高等教育从学欧美转向了学苏联,以服务于计划经济。50年代初,全国开展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调整原则有:一,基本取消原有系统庞杂、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需要干部的旧制大学;二,为国家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学科专业予以分别集中或独立,建立新的专门学院,使之在师资、设备上更好地发挥潜力;三,将原来设置过多、过散的摊子,予以适当集中,以便整顿。工学院、师范学院成为发展的重点。综合性大学要大量砍掉,保留的也只设文、理科。高校集中到几个中心城市。

1952年,涵盖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六个省的中南区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负责院系调整的是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文教委主任是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毕业生、河南滑县人赵毅敏,文教委副主任兼教育部部长是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

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河南大学水利系组建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河南大学财经系组建中南财经学院。

水利系和财经系是原国立河南大学工学院、法学院最主要的两个系,有多年积累。这两个系也是河南大学除医科外最实用的,迁离河南影响较大。河南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这几个调出省的系科力量较弱。同时,湖南大学地理系一小部分并入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改为地方性大学。

由于中南区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动作不大,每个省都保留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不足,中央决定1953年的院系调整工作以中南区为重点,“调整的原则仍着重改组尚未进行调整之旧的系科庞杂的大学,以利于加强与增设高等工业学校和适当增设高等师范学校;对政法、财经院系则采取适当合并集中的作法,以便进行整顿。

”中南区的综合性大学只保留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撤销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其文、理科的一部分并入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一部分另立湖南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江西师范学院。

河南虽然是个人口大省,河南大学也不能幸免。1953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通知,“奉中央教育部电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已决定河南大学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

河南大学改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改为河南师范学院第二院。合并之后平原师范学院仍留原址,关于系科设置原则上不作大的变动,只就必要的系科进行调整”。平原师范学院位于新乡,1951年7月成立,是平原省最高学府。

平原省由黄河以北原河南、山东的一些地区组成,成立于1949年8月。1952年10月,平原省与河南省合并。平原师范学院设有中文、历史、数理、生物、化学系,由于白手起家,实力较弱。平原省撤销时,平原师范学院一度面临学校撤销或改成师专的形势。河南大学虽然被改成了师范学院,但这个时期师范院校地位较高,国家反复强调高师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工作母机。

这两年的院系调整,河南省调进的很少,调出的很多。调出的河南大学水利系,其实是原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著名的私立焦作工学院也迁到了天津,改名中国矿业学院。河南没有争取到一个以华中、中南命名的高校,失去了以后竞争的先机。

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农学院、华中工学院、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全部落户武汉。华中工学院、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和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后为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后复名湖南大学)吸纳省外资源较多。

开封的河南师范学院与新乡的河南师范学院第二院相距近百公里,管理不便。1954年7月,中央核准两院分开,改为两个独立的师范学院。中央并没有要求两院进行系科调整,但河南方面决定文理分家,一院专办文科,二院专办理科。

1955年6月,河南省文教厅上报省委:“目前两院系科重叠,规模不大,在教学设备、基本建设方面,常有顾此失彼现象,教师力量不能充分发挥。根据苏联经验,院校专业应合理分工,系科要少,规模要大,以便集中教师力量,充实教学设备,整体规划基本建设……为此,极应结合河南省实际需要,对两院系科进行调整”。

此后,开封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系调往新乡,新乡的中文、历史系和地理专修科调往开封,所调各系的图书资料及仪器设备均随系转移。一个定名开封师范学院,一个定名新乡师范学院。

当时,江苏省也有两所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和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但并没有文理分工。河南省为什么自己这样系科调整呢?一是教育投入有限,办不起两所完整的师范学院。河南省这个时候在忙着建设新省会郑州,没有钱。

二是推崇专业化的苏联经验。省文教厅厅长、原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张柏园曾在北方大学工作,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了华北大学,后发展为中国人民大学,被定为新中国的最高学府。张柏园很热心向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张柏园还是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的老部下,杨秀峰曾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这时的河大校长是嵇文甫,也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嵇文甫在大革命失败后脱党,现在是民主人士。这时的河大党组书记郭晓棠是革命干部,也曾在北方大学工作过。

新河南大学受中原大学影响很大,中原大学采用的是北方大学的模式。三,内部矛盾。新河大是由河南人民革命大学与国立河南大学合并而成,前者人员少但处在领导地位,后者人员多且有文化优越感。张柏园、嵇文甫是河南人民革命大学出来的,在新河大工作有阻力。同时,平原师范学院是刚刚并入河南省,管理起来也不容易。

1955年的这次系科调整使河南大学损失很大。表面上看来,河南大学调来了新乡的赵纪彬、孙作云、孙海波、肖廷奎、钱天起、贺志伊、华锺彦、王云海、吴祖谋等文科学者,调出了李俊甫、李燕亭、杨清堂、程锡年、卢锦梭、黄敦慈、李藩生、李新田、霍榘庭、穆青田、薛晓舟、刘大壮、蔡昆、李明斋、刘一山、张济华、谷树楷等理科学者,有所失有所得。

实际上,一,河南大学理科仪器图书师资等基础全部丧失,学校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文科师院,理科比文科建设难,社会也重理轻文;二,在未来,省里必然会将理科的重心放在新乡,河大重建理科受到局限;三,现代学科综合性、交叉性、互动性加强,闭门造车难有大作为;四,学校整体实力下去了,就招不来好的生源,没有好的生源就造就不了好的人才、好的学科。

最大的问题在于全国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都是兼有文、理科,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只有文科,处于不公平的竞争中。1956年夏,杨秀峰在教育部会议上也承认,将那些成熟的老大学彻底拆分是错的。

如此,河南大学(开封师范学院)就仅剩中文、历史、地理系和俄文专修科,其中地理系、俄文专修科是新中国刚建的。1956年,外语系建立,恢复英文专业,系主任就是原国立河南大学英文教授张明旭。开封师范学院也并非仅继承国立河南大学中文系、历史系、英文系,原国立河南大学教育系、法律系、政治系只是停办,并未调出。

教育系改成了教育学教研室,政治系、法律系并入了历史系。1960年,新的政治教育系建立。1980年,教育学教研室改为教育系。

1959年,河南省决定开封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开封师范学院。开封师专是原河南师范专科学校的理科部分,历史悠久,有一定实力。合并以后,开封师范学院有了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1962年,生物系又调整给新乡师范学院。

同年,设在郑州的河南艺术学院、河南体育学院并入开封师范学院。河南艺术学院、河南体育学院原为河南师范专科学校的两个科,在1956年搬到了郑州独立建校。经过这两次调整,开封师范学院实力大增。重建的理科虽然是以开封师专为基础,但其中有不少河大毕业生,如后来成绩斐然的数学系主任刘亚星、化学系教授张举贤等。

50年代初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做大了武汉、西安等几个中心城市,那些受损的省份意见很大,中央于是决定每个省都建一所综合性大学。1954年,中央打算将沿海的山东大学内迁河南郑州,山东方面不同意,最后确定由山东大学援建郑州大学。

1956年,郑州大学建立,初创期由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提供师资,河南高校也调入了一些人。此后,郑州大学就成为河南省的综合性大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每个省只设一所综合性大学,即使教育发达的上海、江苏也只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是综合性大学。

河南大学恢复为综合性大学难度很大。与河南大学性质一样的还有原国立安徽大学改建的安徽师范学院、国立南昌大学改建的江西师范学院、国立广西大学改建的广西师范学院等校。这三所学校的校名后来被新建的综合性大学所用。

郑州大学建校时间短,基础较差,难以成为一流大学。开封师范学院能不能通过和郑州大学合并的方式恢复为综合性大学?山西师范学院(原国立山西大学)就与新山西大学合并了。这个思路很难实现。因为河南是大省、穷省,合并以后河南就少了一所大学。

开封师范学院有数十年的建设积累,迁离开封会造成资源浪费。郑州是解放后新建的省会,建设开支大,财力紧张。河南医学院从开封迁往郑州是因为省会需要医院,医学院规模比师范学院小得多。河南农学院迁郑是因为开封的校舍被外单位占用了。

开封师范学院也不可能改为全国性的师范大学。中央在全国六个大区设了六所重点师范院校,即华北的北京师范大学,华东的华东师大,东北的东北师范学院,西北的陕西师院,西南的西南师院,中南的华中师院。河南属于中南区,中南区的中心是武汉,河南处在中南区的最北部,华中师院当时的实力虽然不如开封师院,但有地理优势。

不能成为国立对开封师范学院影响很大,因为新中国对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发展,而民国时期地方上掌握着很大的高等教育发展权,省立河南大学也能建得很好。

由于开封师范学院继承了河南人民革命大学,它也被誉为“河南第二党校”。由于开封师范学院培养的是穷教书匠,它也被戏称为“开封稀饭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的省立层次、师范性质、文科特色、非省会位置使得它逐渐落后了。

1978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河南没有一所学校入选全国重点行列。于是1979年8月,河南省决定开封师范学院改名为河南师范大学,争取尽快达到全国重点大学的水平。1983年,江苏师范学院(原东吴大学)更名苏州大学。

河南不少人鉴于本省高等教育落后的状况,提出恢复河南大学。主管河南教育工作的省领导韩劲草曾是河南大学著名校友邓拓的下属,对河南大学很有感情。1984年,经韩劲草提议,中共河南省委通过,河南师范大学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以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联络老河大的海内外校友。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新的河南大学题写校名。多年后,东北工学院才得以复名东北大学。河南大学恢复校名以后,增设了化工、经济、管理、法学、新闻、生物、土木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重新走上综合性大学之路。

河南大学虽然在纵向上有了较大发展,但横向来看越来越显露出疲态。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后,工科院校地位升得很高,师范及综合类院校不受各界重视,自身造血能力也差。教育经费向中央直属高校倾斜,省属院校财力弱,河南又是个欠发达省份,省领导出身学界的也少。

开封作为文化城市,不适应新时代,被远远甩下。人事制度越来越开放,人才纷纷涌向高薪行业、发达地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前校长克拉克·克尔教授经调查分析后认为,更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区域是:“一、经济发达地区;二、较大城市而不是小城市,尤其是那些能为教师配偶提供事业发展机会及交通便利的城市;三、有干练的、富有献身精神的政治领导人的地区;四、自然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区”。

河南大学劣势明显。

1993年,中国高等教育重新洗牌,“211工程”推出。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说:“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工科仍是建设的重点。

为保证区域均衡,211工程对省属院校实行“一省一校”政策,河南省分得一个指标。郑州大学以工科的名义进入,性质一样的还有河北省的河北工业大学、山西省的太原理工大学。在国民党中常委、台湾大学前校长阎振兴的牵头下,河南大学台湾校友会联名致信中共中央总书记,请求给予河南大学重点大学待遇。

中共中央较为重视,但由于一省一校政策,河南大学未能进入“211工程”。“211工程”的一省一校政策还是开了口子,江苏省就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两所地方高校,上海也进了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的投资导向是行业示范、区域示范。好的行业院校大都建于1952、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那时候河南没有一个发达的城市,郑州是1954年才成为省会。后来的高校建设,注重投资效率,仍向重点院校倾斜。行业示范、区域示范高校虽然面向全国和区域,但在招生、就业、服务方面让所在地很受益。河南省人口占全国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又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只获得一个名额,发展严重受限。

新中国建立以来,河南大学聚集了一批知名教授,如赵纪彬、李润田、李嘉言、任访秋、孙作云、朱芳圃、孙海波、李长傅、肖廷奎、李式金、朱自强、党鸿辛、刘亚星、张举贤、张明旭、刘炳善、张今、徐盛桓、胡雄定、朱绍侯、王云海、周守正、吴祖谋、刘增杰、王汉澜、丁折桂、武秀之等。

河南大学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较有成就的有语言学家徐杰,文艺理论家金惠敏,翻译学家蔡新乐,哲学家张曙光,经济学家许兴亚、李朴民、蔡继明,法学家何其生、章武生,政治学家杨光斌,历史学家阎照祥、王蕴智,地理学家李小建、胡世雄,化学家张锁江、常俊标,物理学家孟进芳,数学家杨亦松、王明新,生物学家赵要风,电子技术专家王宇,教育专家靳玉乐、林晓东,画家王宏剑、曹勇,报人徐列,企业家席春迎、薛涛海,政治人物付志方、毛万春、郝铁川等。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彻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务院各工业部委撤销,教育部门收管全国高校。一些行业高校进入教育部,大部分行业高校下放地方教育部门。大学综合化的体制障碍破除,高校合并风潮随之而起,一批涵盖文、理、工、医的真正综合性大学出现。

原国立浙江大学的四个后裔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重组新的浙江大学。河南方面,郑州大学合并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实力大增。由于教育部不允许高校跨市合并,河南政府缺乏魄力,河南大学只合并了本地的开封医专、开封师专,这两所学校实力很弱。河南大学再次错过机遇。率先恢复校名的河南大学却没能在重组综合性大学的大潮中赢得资源。

为了改变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落后局面,规划专家提出,将郑州高校、开封高校甚至新乡高校的新校区统一布局在郑州与开封之间地带,抱团发展。但省政府没有完全采纳这个建议,主要是郑州西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需要大学支撑,开封等地政府不愿将大学迁离本市。于是,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郑州高校的新校区建到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河南大学的新校区建在了开封新城区,占地二千亩左右。

在城市化进程中,郑州市、开封市政府都放弃了早期的四面拓展“摊大饼”式新城建设模式,郑州市集中在东部建设新城区,开封市集中在西部建设新城区。相距约五十公里的两市市区相向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郑汴一体化。郑州开封快速路、郑州开封城际铁路出现。郑汴新区、郑汴都市区成为河南省的核心增长极。河南省开始着力建设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郑汴都市区有望步入全国前列。河南大学的地理劣势开始破解。

郑州市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大学城,舆论表示质疑。最终,郑州市、河南省将重心放在了东大学城,以龙子湖高校园区为基础,向北向东拓展。河南大学进驻北部,东部是中牟职教园区。扩展后的东大学城有高校二十多所。2010年,在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的主持下,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启动。

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位于京港澳高速公路与连霍高速公路交汇处西南角,郑州地铁一号线的东起点也安排在了河南大学。京广高铁、徐兰高铁、新郑国际机场相距不远,郑州市(河南省)中央商务区、中央政务区近在咫尺。河大的地理劣势极大消弱,文科专业尤其受益。

地理因素是河大发展的主要障碍,有识之士一直为此努力。1990年代,河南大学先后有五次建设郑州校区的机遇,较大的一次是在郑州市南郊龙湖镇。错过机遇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财力有限、包袱很重,学校主要领导把握不准形势,担心日后郑州校区会从河大分离出去。归根到底还是教育大环境比较保守,河大领导也不能够敢为天下先。

河大的地理劣势虽然最终改变了,但由于校区分散,学校建设任务重,运营成本高,资源共享差,学科交流难。河大发展的另外两个大障碍学科结构、政策待遇方面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河大的学科结构一直以来以基础学科、人文学科为大,应用学科不足。

由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地位有所提升,综合性大学形势渐好,河大处境改善。但应用学科是高校竞争的重要方面,直接服务于国计民生,需求量大,河南是人口大省,河大肩负培养应用人才的责任。

发展应用学科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河大应用学科基础较差,而竞争者很多。在政策待遇方面,虽然河南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大,国家也日益重视教育均衡问题,河大受到中央的扶持越来越多。但河大短期内仍不能进入“211工程”和中央直属高校行列,毕业生就业遭到歧视,生源质量、校友事业发展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这些年来,河南大学自身的进步也是不小的。在关爱和等校领导的努力下,河南大学开始重建现代大学制度,开始探寻、塑造河大精神。在宋纯鹏等老师的努力下,河南大学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荣誉和平台的突破。

河南大学已经走了一百年,有成绩,有遗憾。在河南大学新的一百年,人们期待它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