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论文撤销风波
“千人计划”学者王志国因“偏离学术道德标准”被加拿大方面解聘,哈医大校长杨宝峰院士牵涉其中,但中国相关部门不愿直面此事
□ 财新《新世纪》记者 蒋昕捷 崔筝
文
者主动申请撤销的两篇论文,最终引发了一场轰动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学界的事件。今年6月,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王志国课题组与哈尔滨医科大学(下称哈医大)杨宝峰课题组合作的两篇论文,被《生物化学期刊》(JBC)撤销。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6月底获知此消息后,迅速展开调查,并于9月2日宣布撤销王志国的科研权利和经费、关闭其实验室。加拿大多个研究资助机构或专业协会,也中止了对王志国的经费支持。
在中国,王志国兼任哈医大药学院心血管药物研究所所长,且入选中组部2010年公布的第四批“千人计划”名单,属于国家层面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而两篇被撤论文的另一位通讯作者杨宝峰,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承担着多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在华人学者云集的科学网上,这个话题引起许多业内人士的热议。有人提出,王志国的“千人计划”学者身份和哈医大职位,以及在中国拿到的经费,是否应被追回?杨宝峰在此事件中又该承担何种责任?
截至财新《新世纪》发稿,没有迹象显示中国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或科学基金管理机构对事件作出令人信服的表态和调查。针对同一起疑似学术不端事件,尽管事实层面仍旧纷繁和隐晦,却已清晰呈现出中加双方迥然不同的处理态度。
当事人否认造假
“在研究所八页纸的调查报告中,以及在我和研究所的辞职协议中,没有一处是说我人为造假。”9月8日凌晨,王志国在回复财新《新世纪》记者的邮件中否认自己造假。
王志国在邮件中援引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所长Jean-Claude Tardif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话称,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依然是有效的。
他承认若干文章确实有问题,涉及的文章有七篇。问题在于蛋白图一图多用或一图混用,即同一个蛋白电泳带图像被重复使用在不同的文章中。但他强调,digital(数码)数据是准确的。
Jean-Claude Tardif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则解释说,王志国的文章中“有一些对图片的复制和操纵”。
王志国称,自己在6月得知这些问题后便主动提出撤稿。他表示,目前有确凿证据证明,有两篇文章的问题出在其实验室的一名技术员。他推断另外五篇文章的问题出自同一位技术员,但没有充足证据。
王志国称,造成这些问题的技术员,就是对各家杂志社、媒体及基金会爆料的人,具体动机尚不明朗。此人已经在早些时候被勒令离开其实验室和研究所。
“真正打倒我们的不是科学上的错误,说到底这是一个可以通过提高管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王志国据此认为,由于媒体炒作,该研究所捐款受到巨大影响,有人开始怀疑是否应该再继续资助,迫使研究所做出严厉举措。
耐人寻味的是,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的新闻公报措辞严厉。独立的专家委员会认为王志国“偏离了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开展科学研究的道德标准,也偏离了其作为研究人员的责任”。
9月7日,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方面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不再就此事件发表评论。
同为加拿大魁北克华人教授协会的会员,王志国给蒙特利尔工学院嵇少丞教授留下的印象是忠厚老实、沉默寡言、低调实干,“我真不相信,他会学术造假”。
关于科研行为不当的指控,在加拿大其他地方乃至国际上不时发生,但在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近60年历史上还是首次。“如果仅是蛋白实验部分的图片出现重复使用,更正一下图片就可以了,何须把整个文章撤回?”从事地质研究的嵇少丞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
哈医大是否有责?
由于在被撤论文中与王志国同为通讯作者,杨宝峰也被卷入了“造假门”事件。在学术界,通讯作者是研究课题负责人。
杨宝峰与王志国保持着“一荣俱荣”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杨宝峰提交给中国药理学会网站的代表性著作中,最重要的前五篇里,有三篇都是与王志国合作。其中,双方课题组2007年发表于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论文,被列为杨宝峰代表作第一位。杨宝峰为该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王志国也是通讯作者。
撤稿事件发生后,有学者质疑被撤论文与上述论文具有相关性。也有学者猜测,被撤论文或许包含在杨宝峰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申报材料中。
与王志国的详细书面回应不同,杨宝峰面对媒体多采取回避态度。9月7日,财新《新世纪》记者打通杨宝峰的电话并表明身份,他称“正在开会”,即挂断电话。此后也未回复相关求证信息。
8月底,加拿大方面调查结论未公布前,杨宝峰曾向《新京报》简短回应撤稿原因。“我们这块(杨宝峰课题组)没有问题,是加拿大那边的事,这个事不管怎么说,是要管好学生、管好助手,做科学一定要严谨。”
王志国在邮件中亦称,经调查,问题出在我方(指加拿大实验室方面),与杨宝峰的直接课题组无关。出现问题的文章实验都是在2005-2007年底之间完成的。那时期课题合作中,几乎所有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均在王志国课题组实验室进行,杨宝峰课题组主要负责课题中涉及功能学、病理学及药理学方面的实验。
王志国强调,自己并非如某些媒体所猜测的,“在为杨院士打掩护”。
另据《京华时报》报道,9月7日,原哈医大校长、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金连弘教授称,问题图片的蛋白质部分研究由加拿大实验室完成,图片系实验员提供,王志国监管不力,疏忽所致问题发生。哈医大药理实验室作为合作单位,所做研究数据正确、结论可靠,不存在问题。
对于“哈医大不存在问题”的说法,嵇少丞以第一篇被撤文章为例,指出九名作者中除了第七作者,王志国等作者单位都挂上了哈医大。而且,“作为这些文章的主要作者,杨宝峰院士在文章发表之前,写作和阅读稿件时难道没有发现照片被用错和篡改吗?”
一位在哈佛医学院从事过研究的学者也表示,同样的一张图,发表在不同的杂志上不合适。即使是技术员所为,作为通讯作者,同样负有责任,不管是否疏忽。
谁来调查
“对于这一事件,如果要启动调查,并非无章可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首先哈医大的学术委员会可以启动调查,提出直接处理意见。既然此事牵涉到校长,就需要考虑“利益回避”,哈医大方面可以提请上级主管部门,如教育部组织调查。哈医大网站显示,杨宝峰系该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此外,中国工程院、教育部等作为主管机构,也设有相应的学风道德建设部门,完全有义务履行职责,启动调查。”段伟文称。
然而,相对于加拿大方面迅速成立的独立调查组,国内各部门机构显得颇为“被动”。
此次事件被国内媒体披露后,教育部科技委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吴常信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并未接到相关举报信,根据程序是要先有揭发资料,受教育部委托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再考虑如何处理。
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办公室一位处长则对媒体回应称,对于事件本身,其从未听说,也不会接受采访。而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相关规定,涉及院士科学道德问题的投诉时,“原则上不接受匿名举报”。
“任何规定都有例外。”段伟文表示,具体到此次撤稿事件,一旦成为公共事件,其影响范围就不再局限于学界内部,有时候已经触及全社会的道德底线。相关部门有义务有责任给公众一个交代。如果确实没有问题,也可还当事人清白。
在哈医大网站上,校长杨宝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成果是其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理学》教材。
一些正在攻读医学院或者已经毕业的网友,在获悉此事后纷纷在微博上评论:“这是给我们编教材的那个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