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筑先后人 爱女讲述“抗日老人”范筑先的生前身后事

2017-1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山东聊城光岳楼北侧,有一座仿古式庭院,庭院中心有块石碑,上刻"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落款为邓小平.纪念大厅檐下,悬挂着一方由民主人士梁漱溟

山东聊城光岳楼北侧,有一座仿古式庭院,庭院中心有块石碑,上刻"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落款为邓小平。纪念大厅檐下,悬挂着一方由民主人士梁漱溟题写的"范筑先烈士纪念馆"横匾。大厅内这座有一脸胡子的汉白玉雕像,就是当年被国共两党同称为"抗日老人"的范筑先将军。范筑先原名范金标,字竹仙,1881年生于山东馆陶。

范树珊(范筑先之女):小的时候家里穷,他就是拉小车啊,推车子,为了给家里那个挣口饭吃吧。

解说:清末的中国历经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原本富庶的山东半岛,更是历经天灾人祸,生灵涂炭。范筑先自幼生长在黄河边,亲历贫苦,深知此间百姓之艰辛。

范树珊:他周边的人都是很穷苦的,受到这个清政府的腐败,人民受着这种非常困难的生活。

解说:范筑先毅然从军,试图改变命运,救民于倒悬。

范树珊:他受到了那个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慢慢地呢,他就看,对这个现实不满,他就有了一个,有一个那个自己的思想,他就想救国。

解说:在军中,范筑先曾于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学习炮兵。

范树珊:人家晚上睡觉了,他不睡觉,这个就是说他把那个,就是现在好像那种凳子没有了,四个腿的凳子,拿着个纸或者布一围,把头钻进去,弄个小油灯,他学习,刻苦地学习。

解说:西式的教育使范筑先具有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然"辛亥革命"后,军阀混乱的局面令范筑先甚为失望,他辞去旅长职务,回乡隐居,取字号"竹仙",以示自己像竹子一般气节高亮。

1937年10月,距"七七卢沟桥事变"仅三个月,日军的炮火已从华北燃烧到华东,为打通津埔线,日军南北对攻,合击位于鲁苏两省交界的战略要地徐州。10月下旬,侵华日军第10师团率先从沧州南下,时,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韩复榘大为惊慌,为保存实力,他令属下第三集团军及各地军政要员仓惶南撤,津埔线北端门户顿开。

林治波:韩复榘开始抵抗了一下,因为他觉得守土有责嘛,后来他发现国民党派的一个炮兵旅悄悄撤了,原来协同大作战的一个炮兵旅,这个守桥的,悄悄地就不见了。他一看,因为这个地方这个军呢,这个杂牌军的首领,他们非常敏感,他觉得这家伙你蒋介石根本就不想抗战嘛,他觉得,根本老子也不干了,他觉得我要自己在这守在这,肯定被日军"包饺子"了。

解说:1937年10月下旬,日军逼近黄河北岸,范筑先时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任聊城县长。接到省主席韩复榘的撤退命令,他率第六区军政人员于10月16日晚撤出聊城,带领军民退到黄河北岸的齐河渡口后停下来。

如此众多的辎重,百姓如何一越天堑。时,范筑先的上级,出身于西北军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与蒋介石貌合神离,他认为保存实力是第一要务。

林治波:这种军队是他的私人武装,是他个人荣华富贵的基础,这种观念非常强。所以他发现这个苗头以后,他马上就不作战了,准备撤退。

解说:1937年12月22日,日军进攻黄河渡口,北线局势严峻,韩复榘既不投降也不抵抗,率领下属弃地逃跑。

林治波:撤退的时候,唯一的一个就是坚持不撤的就是范筑先。

范树珊:就有的人说要走,有的人说不走,我父亲呢,就是自己呢,看见人民的这种流离失所,他呢,他也走到黄河边了,他又返回来了,他不忍心。

解说:此时范筑先又接到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劝告,催促撤退的电话。

范树珊:就跟他说啊,你看正规军都走了,他说你那点军队能挡住,日本马上打过黄河了,说你赶快撤退。

解说:面对中华文明发源之水和追随他的黎民百姓,范筑先决定不再后退,他对部下说,大敌当前,我们守土有责,不抵抗就撤走,何颜以对全国父老,我决心留在黄河以北守土抗战,愿随我回去的就留下,不愿回去的就渡河南退,绝不勉强。得知范筑先抗命不退,韩复榘大为吃惊,此时日军已逼近黄河渡口,情势十分危急。韩复榘再次电令范筑先,要他立即渡河南撤。

林治波:一方面这个人很正直,另一方面这个人非常爱国这个人,要是不是这样的素质的话,谁劝他也不行,不管谁给他提建议,他也不会干的,他肯定会跟着韩复榘一起走的。

解说:面对韩复榘两次撤退电令,范筑先通电全国。筑先隶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和武装民众,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辞,俾能抗战到底,全其愚忠,引颈南望,不胜翘企。

范树珊:后来韩复榘不就跑了嘛,那我父亲呢,就留在了黄河以北,那个时候啊,就是孤军作战。

解说:1937年11月,范筑先在聊城打响了鲁西北抗日第一枪。11月13日日军高桥联队进至临清,派骑兵30余人至聊城侦察,范筑先闻报,亲率警卫队,政训队赴聊城以北梁水镇截击日军。日军本以为中国军队已悉数南逃,没料范筑先斜刺杀出,当场毙敌数人,获战马四匹。此仗虽小,却在韩复榘数万大军纷纷南退之际,打出了民众的抗日士气。

1938年1月,不战而逃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被国民政府枪决,但韩复榘身后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黄河以北的地方政权土崩瓦解,局面混乱。鲁西北有土匪、民团、溃兵二十几股,少则百人多则千人,山东冠县土匪司令韩春河是当地一大势力,范筑先闻之,带卫士二十余人突临韩司令部,韩之传令队六七十人皆手持匣枪,张开机头一触即发。韩部下也有人鼓噪,要将范筑先卫士的枪下掉,把范抓起来。

范树珊:我父亲什么事他都不怕,他说我是这个抗日的,他说那个我是来救你们的,就是救这些土匪的,你们要随同我抗日,你们才有前途。

解说:范筑先将原专署及保安司令部合并为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自任抗日游击司令,以聊城为中心,收编当地民众武装,在鲁西北拉起抗日大旗。他说不论何党何派,抗战者一律欢迎,如二三其德不抗战者,即我亲兄弟亦所不容。

范树珊:毛主席呢看到了鲁西有这么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就看到了这个苗头,就这个时候呢,也在派人给我父亲做工作,一起吧。

林治波:1938年那个当时的形势是这样,八路军开始啊是从陕北过了黄河,在山西的四角实现了一个战略展开,毛泽东就判断就是山东这块根据地,如果拿下来的话,那么对共产党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利,北边可以进军东北,南边可以南下华东、华中那一带,进可攻退可守,那个地方是个中枢啊。

解说:1938年6月,范筑先赴河北威县,与八路军129师副市长徐向前会面。

范树珊:徐向前呢,这个还请我爸爸吃饭,就是按照八路军的这种作风嘛,大盆菜,几盆,馒头、米饭、高粱米那种,还介绍他的这个作战的经验,席卷战术吧。

解说:范筑先亲笔给中共领袖毛泽东和朱德写信,希望中共能派人来鲁西北助他抗日,毛泽东和朱德给他回信,并从延安派来二十多名陕北公学毕业的青年,加入范筑先的抗日武装,范筑先说"凡是抗日的人我都欢迎"。

范树珊:那时候说话特别自由那些年轻人,我爸最爱年轻人,你看那些年轻人见了我父亲也很随便,愿意反映思想情况。

解说:范筑先在鲁西北实行开明抗日,他的部下既有国民党人也有共产党人,范筑先言,我是良心抗战,谁真心抗战我就拥护谁。

范树珊:年轻人都特别喜欢他,因为都叫他老司令,他是那个游击司令嘛。

解说:不到一年,范筑先的抗日游击军队由原不足一千人的保安营,扩至三十五个支队,三路民军,约六万人。

林治波:规模号召力非常大,那个时候他一留下来以后,后来最后陆续地这个建立了好几路的游击军,最后号称十万人。

解说:范筑先曾在私下对下属说,鲁西北要能坚持抗日,必须采取共产党的办法,组织根据地。范筑先的鲁西北根据地,很快有了自己的报纸,《抗战日报》妇救会,还有政治干部学校,他的家人也在他的动员和影响下,纷纷投入到了抗日救亡工作中。

范树珊:我父亲就是,就主张全家抗日,我母亲呢,妇救会负责人,我父亲跟日本人作战嘛,我妈就带头慰问,带着鸡蛋,带着这个吃的用的,做了鞋。

解说:范筑先的老伴负责妇救会,长子长女参加战地服务团,二子组织了抗日挺进队,宣传抗日,二女儿当了抗日小学的校长。

范树珊:我二姐呢,她说你也得参加这个抗日,那个你要,我说怎么抗日啊?我也不能打鬼子,我还小着呢,我才八九岁,我说爸,他说那你可以唱救亡歌曲呀,你可以参加演出啊。

解说:1938年8月,范筑先调动鲁西北抗日武装十四个支队,动员上万民众,进攻被日军占领的济南,范筑先的二子范树民,组织了青年抗日挺进大队,也要求随军宣传。

范树珊:房子里头都睡着砖,我二哥还领着我去玩,我那时候不是上小学,开始一年级二年级,我不是最小嘛,带我去玩,我去参观他们的挺进队,进去看都是在那个地底下睡觉,铺上草。

解说:"济南战役"前,范树民正在发疟疾。

范树珊:我妈说他发了疟疾,说你先别去吧,她说你抗日,你武装宣传什么时候不行啊,你非得在打济南战役的时候去,他说不行我得去,他说疟疾没关系,我带上药。

解说:"济南战役"打响时,范筑先的二子范树民随军在前线做宣传鼓动,日军获增援后,一度攻入市区的范筑先部被迫退出来,在离济南不远的齐河县坡赵庄,其二子范树民率领的青年抗日挺进大队与日军狭路相逢,不到十八岁的范树民不幸中弹殉国。

范树珊:敌人退了以后,有人就认识,这是范树民,范筑先的儿子,就把那些当时死了的那些烈士,都给抢,都弄回来了。

解说:现在范筑先的后人,把范树民用过的一把扇子和他的一节指骨存放在山东聊城的范筑先纪念馆中,当年范筑先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曾经劝慰伤心欲绝的老伴。

范树珊:他给我妈做工作,他说,他说,他说你,说我哥,树民死了,这是咱家的光荣。我父亲也很难受,但是没有表现出来,他说呀,打仗就得要死人,这不足为奇,他说别人也有死的,我的儿子死了也应该。

解说:当时,范筑先在给一个友人的复电中言,自中日战起,弟早打破家庭观念,齐河之役,民儿授命,不敢谓求仁得仁,差幸死得其所,伊何可憾,弟又何悲?夫公岂无父子之情?盖爱国心重,早置身家于度外。

1938年11月11日,日军调集第114师团八千余人,从济南、德州、禹城分三路进剿鲁西北抗日政权。其中日军千叶联队步、炮兵一千余人,在三架飞机及二十余辆战车掩护下,直扑范筑先抗日游击司令部所在地聊城。聊城又称东昌,由于这里曾是京杭古运河的重要码头,当年繁荣一时,有"上有苏杭,下有东昌"之说。

《聊斋志异》中的"胭脂"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东昌湖更是北方城市难得的景观。然而正是东昌湖和大运河的三面环绕,将聊城变成了不宜坚守的危险城池。

林治波:聊城是北方的一个水城啊,那个地方其实按照范筑先的力量,那地是守不住的,守不住聊城。

解说:面对日军攻势,范筑先与部署商议,11月12日晚,范筑先召开了紧急会议,他在会上宣布了坚壁清野内外夹击消灭敌人的方针,将聊城各机关、学校转移到农村,并鸣锣动员百姓出城,留一部守军负责城防,范筑先则带主力移到城外和日军游击。待日军攻城时,在城外调集部队夹击敌人。

14日上午九时,日军先头部队已到距聊城九公里,在城外,部下见范筑先还未撤出十分着急。

范树珊:本来呢,就要走了,就来了一个国民党的那个叫民政厅长吧,叫做李树春的。

解说:范筑先问他有何事,只见他结结巴巴地搭讪着,当范起身要走时,李又要谈整军的问题。此时,日军正向聊城逼近,情势万分危急。但谈完公务后,李树春却要留下吃饭。

林治波:范筑先同意了,后来这个李树春和王金祥两个人拖着他,拖着他,请他吃饭,拖拖拉拉一直拖着,拖到很久。

范树珊:他又吃了饭,又把他送出去。

解说:李树春磨磨蹭蹭,直到下午四点才乘车离去,此时,本已撤出城外的范筑先部下张郁光、姚第鸿不见范出城,又返回城内催范筑先赶紧撤离。

范树珊:他们出来了,说是老司令还在聊城,他们又返回来,再返回来他们出不去了。

解说:聊城四周响起枪声时,李树春看看表已过了四点,他延误了范筑先近两个小时便开溜了。这时在城东关布防的第一路民军于日军围城前突然弃地而逃,范筑先的参谋长王金祥也以追赶逃军为名,从北门带着游击营的一个连溜出城外。

后世史家认为,范筑先当年陷入重围,乃民政厅长李树春与参谋长王金祥二人串通而为,他们对范筑先联合共产党颇有微词,因而故意拖延,将其置于险境。时,范筑先的夫人和小女范树珊在日军围城前已被范筑先安排撤出城外,当时的情景范树珊至今难忘。

范树珊:天亮那时候,后来我爸呢,就叫我妈,他说这儿要打仗了,你们赶快出城,晚了就出不去了,所以呢,我呢我就跟我妈,还有一个勤务兵啊,有一个人带着我们,拿个自行车。

解说:当时范树珊并未想到,这是她最后一次与父亲见面。

聊城三面环水,四个城门有三个已经堵塞,只有西门一条小路,范筑先上马出城,日军已用机枪封住路口,冲不过去,只能退回城里。敌人开始攻城了,三十多个日军从南门爬上城墙,同守城战士展开了白刃战。傍晚,东关失守。晚上九点,范筑先回到司令部,研究守城计划,大家主张冲出重围,范筑先沉默良久,含着眼泪对众人说,我老了,死了没什么,你们都是青年,救国还要靠你们。范拍案而起,手提龙泉剑,决心与敌人拼死一战。

据当年跟随范筑先身边的号兵邓金禄回忆,激战中,范筑先左臂让日军弹片击伤,在光岳楼下,腿骨又被日军飞机炸断,卫士们要将他送往天主教堂医院,范筑先言"我已不行,你们快突围",卫士们哭言,"要死在一起,要活在一起"。

当时邓金禄与范的护兵高玉其被迫向外突围,邓金禄回首,见范筑先已被冲上来的日军围住,他看见范筑先拖着断腿,不甘被俘,举枪向自己射去。

范树珊:有从聊城出来的,说聊城已经失守了,这样的话呢,就看见那个十支队的官兵戴着黑箍,我小,我不知道,戴这个干吗啊,后来呢,就没办法瞒着我妈了,就告诉我妈,说范司令牺牲了。

解说:聊城保卫战,范筑先与城防副司令郑佐衡,游击营长林金堂和属下中共党员张郁光、姚第鸿等数百人壮烈殉国。11月15日下午,范筑先苦心经营的鲁西北抗日重地聊城被日军占领。

范筑先殉国后,中共领导董必武、吴玉章为他书写挽联,三友见精神,松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老气苍,直到岁寒全晚节,一门尽忠义,夫殉职、妻为民,子女都称勇武,顽廉懦立,共纾国难绍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