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吴阶平院士:二访吴老
吴阶平,从我少年时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直到今天,都如同一座必须仰望的高山。也是这个名字,引领我成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进入他亲手创办的北大泌尿所。十几年来,亲眼见到吴老的机会不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次去吴老住所的拜访。在时间上,这两次竟相隔十五年。
1992年,我是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五年级学生,第一医院学生团总支***。记得那时的学生非常活跃、上进,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周请一位某学科顶尖专家谈“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深受同学欢迎的讲座。我想第一课如果能请到所有医学生都景仰的吴阶平院士就太好了。
只是担心,吴老当时是九三学社中央***、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是医学界泰斗中的泰斗,我们这些小毛孩子能请动他吗?我们冒失地跟吴老的秘书联系,没想到,吴老当即约我们到家里谈谈。
我们几个学生骑车直奔吴老在红霞公寓的家,一路上伴随着兴奋和紧张。开门的是吴老的夫人高睿老师,她笑眯眯地把我们引到书房。吴老正在宽大的书案边埋首工作,他起身热情地跟我们招呼,显得非常高兴。我一下子放松了心情,原来吴老是这么喜欢跟学生打交道。
我们递上介绍信,说明来意。吴老痛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又是一个没想到!吴老笑着跟我们解释,他在北大医院工作了十几年,非常愿意回到北大医院给本科生讲课。他指着书柜里一个银光闪闪的奖杯说,这是北京医科大学颁发的首届伯乐奖,是他最珍视的奖励。
吴老还夸我们这个活动组织的好,医学生很有必要思考如何成长。我们心里美滋滋的,我悄悄观察吴老,他皮肤白皙,面色红润,双目有神,思维异常敏捷,一点儿也不象七十多岁的老人。
几天以后的一个傍晚,吴老来到了北大医院。我们挑选了最大的教室,里面黑压压坐满了兴奋的学生。这个教室在六楼,没有电梯,吴老下车后,一口气就上了六层楼,教室里瞬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老开口讲话,就象我们熟识的师长,一下子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
他给我们讲了从求学到工作,从学生到医生的成长经历,虽然有些故事在他的传记中已经读到,但听吴老亲口道来,既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吴老特别嘱咐我们,医学生要具备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再把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应用于实践,医生的成长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相信,和我一样,当天聆听吴老教诲的同学将受用一生。
第二次拜见吴老是在2006年7月4日下午。我作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工作秘书,跟随那彦群主任委员到吴老休养的寓所,向吴老汇报《中国泌尿外科学史》编写情况。仍然是笑眯眯的高睿老师和秘书将我们带到客厅,吴老虽然腿脚不便,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笑着欢迎我们的到来。
高睿老师说,编写《中国泌尿外科学史》是吴老多年的心愿。那教授向吴老汇报了学会和全国各地分会的编写进展,吴老听了不住点头称赞。他逐字阅读了《北京市泌尿外科学史初稿》,连声说好,特别要求各地在编写过程中认真对待历史,仔细核对有关数据和记录。
随后吴老陷入沉思,一点点向我们回忆起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北大医院泌尿外科的一些往事和老同事。我凝望吴老深邃睿智的目光,刹那间感觉时空交错,这位影响了中国泌尿外科整整六十年的老人,在十五年前,也深深教化了一群普通的医学生,并启示我选择泌尿外科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于所有同行,吴老是新中国泌尿外科的奠基人,在医德、医术、学术上高山仰止。于我,这恍如昨日却相隔十五年的两次拜访,更让我感到,吴老对学生、对晚辈春风般的温暖,他关于成长的论述犹如醍醐灌顶,而他对历史、对事实的求真态度更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