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的孩子 【写在12 13】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2017-08-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无论你们平时是否喜欢文学.历史,是否喜欢看文章,我希望这篇文章,读者能抽出一丁点宝贵时间读一下,它与我无关,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一位作家,张纯如,一位让

   无论你们平时是否喜欢文学、历史,是否喜欢看文章,我希望这篇文章,读者能抽出一丁点宝贵时间读一下,它与我无关,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一位作家,张纯如,一位让无数人铭记历史的人。

  这篇文章,写在12月13日。张纯如女士凭借责任,让世界铭记南京大屠杀。今日,我们有责任铭记这位女作家——张纯如。

  今天看到很多朋友在空间等地转发各种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文字或说说。我只想说,或许大家把南京大屠杀当成一个沉重的节日来过了。国庆节,同样是一大波“一觉睡到国庆节(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之类的说说转发。

我们该如何铭记历史?通过转发说说?转发一条说说,你就承担了历史的责任?没错,你觉得你把这种铭记传递下去了。可是,恕我直言,我倒觉得这种靠字句和“不转不是中国人”心理暗示来维持的民间自发爱国责任感,只是一次披着光鲜外壳的群体传播活动,其保质期超不过5天。

  前些日子,社会学课的老师向我们推荐一个人,她是一位作家。张纯如,当老师说出这个名字时,全班100多人没人听说过。自诩读过2本书的我,同样对这位女性一无所知。老师同时又推荐了一本书,《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这是张纯如的母亲撰写的回忆录,以告慰自己逝去的女儿。

  张纯如,在我们知道她之前,她就已经离开这个世界数年了。据说,永葆青春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在年轻的时候死去。纯如如是。  对一个人,尤其是一位名人的介绍,总是要交代一大堆啰啰嗦嗦的生平。我本不想这么做,但亲自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有交代她成长背景的必要了。

  一.提笔前的纯如

  纯如,美籍华人,1968年生人。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哈佛耶鲁这种常春藤名校的生物学博士。自小,纯如嗜书,不合群。大学,她去读伊利诺伊,起初读数学专业,中途转到新闻系。那时,她不爱交际,在众人面前发言,都怯懦无比,即便她接受了如此高端的教育。

  然而,一提到新闻、写作,她总是兴奋不已。她和母亲一生中都保持着书信联系,在书中呈现的书信中,纯如最爱提到的就是“我最近读到了XXX书”。为了买大量的书,她甚至无法维持生活。即使父母都系名校教授,作为一位成年人,纯如自然不愿接受父母的财政帮助。

她靠写作谋生。写作怎么谋生?纯如自然不愿去写那些奇闻异事赚取眼球,同时还面临没有稳定工作的尴尬。有报社愿聘她为记者,但纯如还是决意“追寻内心的梦想”。她不是卖文为生,她坚持文字的责任使命——即使这些梦想,在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听来,是多么不切实际而虚幻。

  二.处女作——《蚕丝》

  纯如的文字,都是从故事里听来的。纯如的第一本书,是为科学家钱学森撰写的传记,题为《蚕丝(Thread of the Silkworm)》,1995年出版,讲述的是华人科学家钱学森为美国火箭科技作出贡献,以及如何成为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而离开美国,后在中国发展起中国原子弹的历史。

纯如写书的缘起,正是父亲从事的科研工作,曾经与钱学森有过萍水的交集。但这不是所谓的“关系”——纯如在收集资料、调查考证钱学森有关生平的始终,都无法亲自见上钱学森一面,父母口中的钱学森,只是触动了她选题的灵感而已。

作为一位华裔,从小生长于美国,却被要求一直学习中文,中国这片大陆、她的历史,对于纯如无比神秘。于是,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又有留美的经历,自然触动了纯如为他写作、将真相呈现于大众的决心。这本书,我没有读过。

但《蚕丝》的意义,不仅在于出版后,纯如变得小有名气、初入文坛,更在于它披露了一个事实:钱在美国已经申请入籍,在受到麦卡锡主义迫害后而不得不海归。这不同于中国对钱因爱国而海归的宣传!我第一次得知后,我也感到很震惊,我们写作文写了那么多年钱学森的素材,却对历史的真相一无所知!

(纯如是否百分百正确我也不得而知,但至少我们没有任何去考证的行动。)纯如写作的过程,在母亲的回忆录中都有详细记载,在此我无意赘述她每日查阅资料、考证的艰苦历程,我只想说明,纯如的写作是采取严格的学术考究态度的。

令人遗憾的是,本书的中文版只在台湾海峡对面出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美】张纯如著,张定绮、许耀云译,台北天下出版公司,1996年)。书不能在大陆翻译出版,这对于我们广大大陆同胞是个遗憾,我们有多少不知道的事?留给各位去思考了。

三.无法忘却历史——《南京大屠杀》

  我前面写到,纯如的书,缘起都是她听来的故事。

  纯如的祖父母,曾经经历抗日战争中的苦难、逃亡,种种颠沛流离是那个时代万千人民的传奇故事,它们大都通过口述的方式,流到下一代的血脉里。纯如的母亲,无意中给纯如讲到祖母经历的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故事自然令纯如震惊不已,但母亲没想到,她会为此写一本书。

  各位,我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到南京大屠杀,都知道,有不计其数的同胞受难,日本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忘我之心不死,我们要牢记,要铭记,要默哀!南京大屠杀是我们的耻辱柱,但它也如同我们的苦难本能,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感到切肤的疼痛,我承认我们看到那些惨烈的图片是会难过,感性的女生会泪流满面,可我们总觉得,我们除了知道,“南京大屠杀很重要”,我们似乎无法为历史做些什么了。

  而纯如,在此我要说明她和我们的不同了。一位华裔,从小长于美国,在她多年受到的历史教育中,没人和她提到过南京大屠杀。每年今日,我们都懂得,铭记;可纯如生长的环境,没有任何铭记国难的提醒。当时,英语国家中没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档案。如果有人突然告诉你,你远方的故乡,曾经被如此蹂躏过,而除了那些亲历者们,这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对那些蹂躏,都一无所知!世人并非冷漠,他们只是不知道!

  没错,在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出版之前,美国人,西方人,各种民众完全不知南京大屠杀这件事,各种历史学家信誓旦旦地不承认大屠杀的存在,更别提日本右翼分子即便在书出版后、大幅照片被展出后,都极力辩驳他们的罪行。可以说南京大屠杀完全和纯如没有直接关系。读者们,你们明白这件历史罪行的重要性,但西方大多数人群,那时甚至不知道这件事的存在,又能和自己扯上几毛钱关系呢?

  而纯如正是从母亲讲的故事开始,对南京大屠杀开始一步步的系统的了解。我们的历史知识从课本上来,这些历史知识,在国内都是客观的事实。可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有一件事,我们周围人都从来没听说过,甚至极力否认它发生过,那么我们要去了解这件事,要有多辛苦?

  她在华盛顿国家图书馆查书,在耶鲁神学院查书,不断地去寻找南京大屠杀的西方见证者的日记。她觉得自己在受苦,但是一想着那些真正的遇难者,以及那些亲眼目睹惨剧发生的人,又觉得自己的苦完全不算什么。

她有无数个夜晚,根本写不下去了,哭着给母亲发邮件,自己读到那些令人难过的老兵的经历,亲自去南京探访那些满身伤痕的亲历者,她的任务就是萃取苦难!她在书稿接近完成时,有一次摊倒在地上失声痛哭,站都站不起来,说她如何感到那些亡灵加持于她,让她有能力完成这巨大的还原历史的工程。

  值得一提的还有,纯如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了约翰·拉贝的亲属,并发现了《拉贝日记》。那时,纯如看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称拉贝为“中国的辛德勒”。没有纯如的努力,说服其亲属并帮助一起整理资料,我们是不会读到如今已被视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珍贵资料的《拉贝日记》。它于1997年出版,没有纯如,我们不会知道拉贝的存在。

最终,《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于1997年12月出版了。期间的艰辛历程我也不转述,读者有兴趣,务必自己去翻阅回忆录一书。在美国,反响异乎寻常强烈。这么说吧,大家想象一下现在郭敬明在各大书店签售《小时代》的场景——当时,纯如在美国签售此书的场景可谓同样火爆。

我们很难想象现在的人们会对一本历史书籍有如此大的狂热。纯如作为美籍作家,她的书自然是英文写作的,读者也是面向西方人群。正是如此,她将自己东方故乡的历史真相,揭露给西方民众。说这本书让西方人得知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毫不为过。

纯如的书获得了无以伦比的成功,她获得了名声、财富,也实现了自己坚守的责任感,但威胁也接踵而至。书中讲述的历史事件,自然是对于日本十分不利的。日本右翼分子多次威胁纯如。她不断收到含有子弹的信件,不断被暗示加入某种政治性组织,她感到无助。

可我们也不敢相信,前面我才讲到,纯如大学时都羞涩得不敢当众讲话,在1998年遭到威胁之时,她却主动提出与日本驻美大使进行公开电视辩论,日本大使含糊地宣称日本政府“多次为日军成员犯下的残酷暴行道歉”,张纯如当场指出日本政府从未为南京大屠杀作过认真的道歉。

日本大使灰溜溜无言以对,纯如作为一位美籍华人,为自己的故乡维护着应有的尊严。  我想,能够沉浸入浩瀚的历史卷宗中,在脆得一碰就断的纸张里发现那些如今根本已经没有人在意的历史真相,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无私。

纯如妈妈张盈盈提到the power of one,在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语境中这是容易理解的。在中国,对应的,应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凡是与我无关的,我都不需要关心。政治,那是脏东西,那更是属于男人的脏东西。但是,张纯如的故事却让我感到女性的力量能有多强大。在我们不过在空间转一条纪念说说就完事的时候,纯如用生命写作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而她,严格来讲,从未在中国长大,其实并非一位中国人。

四.用生命在写作

  如今,“用生命在XX”似乎成为了一句流行的戏谑。而在这里我是严肃的。

  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关于纯如的介绍,到了她生命的尽头。

  纯如一直以来写作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事件,长期的收集资料、各处探访,让她身体疲惫不堪,总是面对那些苦难的故事,让她的精神也饱受折磨。成名后,各种签售、演说,作为名人,她得到了荣耀,却也透支了自己的身体和思考。

  另一方面,纯如受到来自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一些西方历史学家仍矢口否认大屠杀的存在,纯如在给母亲的信件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无助和恐惧。

  另,还有纯如的个人生活方面。纯如和丈夫由于一些原因,无法正常怀孕,只能接受代孕,最终育得一子。纯如享受做母亲的喜悦,不过一年多之久,敏感的纯如首先发现自己的儿子有些异于常人的举动,纯如怀疑儿子存在自闭症倾向。家人来来回回到医院查治多次,都没有准确的结论。但儿子的健康也给纯如的精神造成了极大打击。(事实证明,纯如去世1年后,她的儿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患者。纯如的敏感是正确的。)

  量变引起质变。纯如逐渐开始出现幻听症状,她在一次外地的签售活动中,幻想有人威胁自己加入某组织,她无助地告诉家人,却始终无法确认这是真的还是自己的幻想。她开始服用精神药物,但药物极大的副作用,却加重了纯如的抑郁倾向。(涉及药物科学的分析,是由纯如母亲,一位生物科学博士,在纯如去世后近10年时间一直进行调查研究所得,具有一定的确凿性。)

  2004年11月9日,纯如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用手枪自杀身亡,结束了自己36岁的人生。她留下遗书“我觉得被CIA或是别的什么组织盯上了”“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踪,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与折磨。"

  五.写在最后的话

    正如纯如的名字,纯如的一生都如此单纯。她不懂选择平庸的、讨巧的选题,她不懂知足常乐、不要多管闲事。她的痛苦不是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的痛苦,即使她为了写作,需要兼职作打字员,维持正常生活都十分困难之时,她仍牵挂的是大洋彼岸,那个遭受苦难的国家。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偏执的女子改变了英语国家中没有关于南京大屠杀记录档案的现状。即使当时她夜里经常因做恶梦而睡不着觉,体重大幅度减轻,更甚至于头发也开始大把大把掉落。甚至有后人评说,是她叙述的那些毫无人性、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给她的精神造成了重大打击。但我们无疑可以评价,她是在用生命去写作。

  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遗书这样写道。她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揭开了一个13亿人民都没有勇气揭露的事实。

  以上写很长内容,全部系笔者一字一字敲出。只为纪念南京大屠杀,纪念一位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张纯如。希望大家一时兴起,为大屠杀默哀之时,能够真诚地读读张纯如的故事。我更希望,今后,每年今日,我们同时也能够为张纯如女士寄托一份哀思。

【拓展阅读】

  张纯如著作:

   1.《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 1997

   2.《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Thread Of The Silkworm) 1996

   3.《美籍华人:一部叙述史》(The Chinese in America: A Narrative History) 2003

   张纯如母亲回忆录:

   《无法遗忘的女子----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之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