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叔平经雷 经叔平:“我的生命从60开始”
他经历过新旧两个中国的变迁,从私营公司到公私合营、再到股份制,几乎所有的经济所有制形式他都身体力行过。他与夫人王征萱伉俪情深,育有四个子女。
经叔平简介:
1927年—1933年,在上海格致公学学习。
1934年—1939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
1939年—1942年任上海新中实业厂副经理。
1942年—1957年任上海华明烟厂副经理、经理,上海华成烟厂经理,上海卷烟工业同业公会主委,民建上海市委秘书长,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
1957年—1979年任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常委。
1979年后历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房地产部总经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国家外资企业管理委员会特邀顾问,对外经济贸易部特邀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常务董事,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1993年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会主席,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今年89岁的经叔平,已有一段时间未出现在公众视线了。但经叔平峭瘦高峻的身形、精神矍铄的风度、思维敏捷的作风、令人起敬的亲和,留给工商界人士的印象太深了。
经叔平说他的"生活秘诀"是: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要多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少考虑个人利益,只要一生好好做事,做好事,就可以了。他常讲,"我是这样一个人,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既要为自己负责,更要为事业负责。"
中国总理温家宝动情地对他说:"您为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生跟着党走,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参与了改革开放,并费尽心血。您为民生银行的建设和发展做了贡献,非常重视银行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是的,特殊的经历、丰富的经验、清雅的气质,使经叔平众望所归,成为公认的中国工商界领袖。
在第一阶段打下扎实基础
1918年7月,中国资本家经易门先生的儿子经叔平出生于上海。
家有藏书万卷的经易门的祖藉在浙江上虞。上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近代曾经出过教育家经亨牙颐、实业家经元善等著名人士。
在旧中国竞争激烈的卷烟行业中,经易门兄弟所经营的企业是一个居于这个行业中不是最高也绝不是弱小的层次,经叔平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民族资本家家庭。
在幼儿时期,经叔平曾在父亲的怀抱中朗诵莎士比亚名著,长大后他希望自己能从事活泼自由的新闻事业,而且能尽匹夫之责,救亡图存。
1927年,经叔平9岁那年他的祖母去世了。经叔平祖母在世时恪守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因此经家的孩子从小都是在私塾里上学的。
直到祖母去世,较为"洋化"的父母作出决定,把经叔平送进了上海工部局下的华童公学之一的格致公学就学,它就是现在上海格致中学的前身。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叔父在这所学校里教书。这是一所由英国驻沪领事麦华陀和几位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人士共同筹划创办的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一家合办学校,这所学校按照现代教育方式排课程,在这里开设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体育等课程。对比私塾中枯燥、沉闷的氛围,单调的学习内容,我感到这里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看世界的窗。"
到现在,经叔平仍然认为在格致公学读书的那段经历,对自己有相当大的影响,无论在学习知识、还是在认知世界以及为人处世方面都使他有了很大的转变。
"我在旧式私塾和格致公学这样的新式学堂都学习过,这使我对它们的教育方式能有一个比较,私塾给我的印象就是死读书;格致公学给我的印象是教育方法既严格又生动活泼,因此从我9岁到13岁在格致公学的这几年里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使我后来能够顺利地升入上海圣约翰高中和大学。"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也是最让人惊叹的教会大学。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圣约翰为国内大学生翘楚,在上世纪初即有"东方哈佛"之称。
在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深造
中学时代,适逢"9.18"、"12.9"事件的发生,又亲眼目睹父亲的烟厂被日本侵略者炸毁,经叔平义愤填膺,立志从事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的事业,从而进入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
1933年,美国《密勒氏评论报》出版的《中国名人录》收入中国名人960人,在中国国内毕业的有620人,其中61人毕业于圣约翰,为全国之冠——宋子文三兄弟、俞大维、荣毅仁、严家淦等达官显贵子弟相继就读于此;从这里走出的丁光训、曹圣洁先后成为中国基督教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上海,英语分为数个等级,只有"圣约翰英语"成为上流社会与知识分子公认的标准英语,顾维钧、林语堂、张爱玲、贝聿铭的流利英语就是在这里练就;李慎之、顾准这样的知名学者也出自这里;俞鸿钧、经叔平分别成为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的经济专家。
经叔平是1934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新闻的。学新闻的人十分重视信息交流,样样东西都懂一点,用行话说就是"万金油";搞新闻研究5个W,头脑要清楚,首先要抓住问题的主要几个方面,这在管理上也很适用。
这些,是学新闻出身的经叔平日后成为实业家的基础之一。
第一份工作梦在香港被击碎
24岁的经叔平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专业毕业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冒着战火,他忧心忡忡地赶往香港一家招聘内地记者的报馆去应聘。待经叔平赶到时,招聘已经结束,经叔平"无冕之王"的梦想就这样被冷酷的现实轻易击碎。
经叔平怏怏地回到上海,老老实实地子承父业。他先是在其父任董事长的新中实业厂当副经理,后来又担任了家族企业上海华明烟厂的副经理、经理和上海华成烟厂的经理,一步一步开始了他的工商业人生。其时,虽然经叔平精明能干,可惜战乱仍频,已经不是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了。
新中国第一代"红色资本家"
1949年以后,经叔平家的工厂参加了公私合营,他担任公私合营的华成烟卷公司总经理。再往后,随着新中国的建设高潮,他由资本家转为公家人,担任上海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工商联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
当时,担任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的就是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时的学长、比他高两届的荣毅仁。两位学友因为共同的命运,工作中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经叔平在商场上的精明睿智和政治上远见卓识,使"红色资本家"的全国工商联首任主任委员陈叔通先生大为赏识,遂邀请经叔平赴北京工作。
1957年,经叔平赴京担任全国工商联常委兼副秘书长,开始站在更高的角度为全国的工商业者服务。
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经叔平并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叔平难以忘记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的那一段苦难岁月,他每天要拉三四百斤重的车子,往工地运送建筑材料。有一天下着大雨,经叔平拉着板车往工地送料,途中要爬过一个坡。风雨交加使路面已经泥泞不堪,经叔平费劲地拉着板车往前冲,车子一次次上去又滑下来,经叔平觉得已经耗尽了全部的体力,雨水和汗水浇透了他的全身。
最后一次鼓劲闯坡,这次他上来了——是一个过路人在后面帮他推上来的。上坡之后的经叔平,遥望着这个在风雨中帮助过他的人渐渐远去了,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雪中送炭是多么重要,多么高尚!
"文革"后元老们的第一搭档
20年漫长的空白终于熬过。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1979年1月17日,邓小平亲自找来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鼗、古耕虞一起打火锅。
在那次被人们称为"六老火祸宴"上,邓小平鼓励他们为祖国作出新贡献,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邓小平还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吸引外资,他对荣毅仁说:"企业也要办起来。你就可以办嘛,自己办,不要官办。"
这五老从此如枯木逢春,精神抖擞,创建了后来在中国经济领域非常活跃的中信公司、光大银行、爱国建设公司(爱建股份)。其中,中信公司的主要创始人就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的荣毅仁,而荣毅仁的左右手就是经叔平。
荣毅仁和经叔平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时的校友。荣毅仁是1937届历史系的,比经叔平高两届,在上海工商联工作时,前者是副主委,后者是副秘书长。朝夕相处,共事多年。荣毅仁对经叔平十分了解,他问经叔平愿不愿意与他一起担起重任,时已61岁的经叔平欣然应允。两个人即时起草了中信的章程、机构设置、管理办法、业务计划等。
9个月之后,在荣毅仁等12位工商实业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努力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告成立,经叔平作为12位筹备委员之一,担任了董事会董事及房地产部总经理,掀开了他所说的"我的生命从60开始"的序幕。
之后经叔平一鼓作气,成就了自己多个第一的记录:组织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中国投资指南,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律师事务所和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第一家咨询公司。当然,还有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中国公关第一人
1979年,"公关"二字或许全中国大陆没几个人明白是什么意思,然而经叔平却在那时被香港《大公报》誉为"中国第一公关"。
起因是1979年9月,在与12位工商企业家和其他方面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荣毅仁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叔平出任公司董事及房地产部总经理。10月初,开完首届董事会后,中信公司召开记者招待会,由经叔平主持,荣毅仁介绍情况。
一位外国记者问:"中信公司哪一位是负责公关的?"那时,连经叔平对"公关"这个词也感陌生,荣毅仁反应极快,指着身边的主持人:"经叔平先生就是我们的公关。"第二天,香港《大公报》刊登出了"中国第一公关——经叔平"的新闻,这个称号由此不胫而走。
1981年,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正式成立,经叔平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花甲老人不辞辛劳,先后访问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上讲演,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投资政策介绍给世界,同时将发达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现状介绍到国内。国际经济咨询公司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重要窗口。
1989年,经叔平向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建议,请外国著名企业的领袖人物当顾问,为重振大上海雄风出谋划策。经他牵线搭桥、积极组织,21位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企业巨头组成了"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为上海改革开放出谋划策。经叔平在国外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不乏政界要员、财团大亨。他是英国前首相希思的座上宾,并曾与撒切尔夫人私人会晤。
2004年7月7日,由于他对中英国际贸易的出色贡献,英中贸易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时,向对英中贸易和英中关系有着杰出贡献的10位中国人颁发"破冰先锋"奖项,经叔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公共关系在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作用,经叔平在2002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外国企业要进入中国,都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运用公共关系职能就能使企业很快地融入当地的市场;再者,中外企业双方要想在资源、信息和分工合作方面实现利益最大化,必然要产生交流和合作,公共关系在这其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虽然他身兼行政和企业多种职务,但他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公关人",一直都在积极促进中国社会多方面的交流、沟通和协调。经叔平担任过国家外资企业管理委员会和对外经济贸易部特约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等职。
还兼任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顾问、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副会长。众多带有公共关系职能的职务,使他时刻关注国内外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的新动向,永远站在行业的前沿。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砚农回忆说,在2002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期间,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经老参加了白天的大会,并发表了讲话。晚上是第五届案例大赛的颁奖典礼,主办方还想请经老为当时的北京奥申委的"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公关活动"颁发"杰出公关大奖",随行的工作人员劝他:"经老今天很辛苦了,晚上就别去了吧。
"他说:"公关在北京申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告诉我几点开始,晚上我一定要来大会颁奖。"晚上,经老准时地出席了大会,并为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王伟颁发了公关案例大奖。经叔平时年84岁。他,没有辜负"中国第一公关"的称号。
中国大陆第一家民营银行
1993年,经叔平刚刚当选全国工商联主席,旋即代表工商联向国务院提出组建一家以工商联内有实力的企业家为主要股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第一,国家银行当时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根本就没有时间为民营企业服务。
——第二,国家银行一定要进行改组、改革、改造,但是国家银行究竟怎么改,真正要变成一个商业银行,那时候没有底。
——"所以我提出来,是不是可以搞一个新型的银行,这个银行就是真正按照名副其实的商业银行办事。因为要把一个大的银行进行改革动作大,从一个小的银行开始,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如果行,说明这条路可以走;如果不行,一家小银行影响也不大。"
两天后,朱镕基副总理批示:可以试一下,请人民银行予以考虑。
1994年国家批准设立中国民生银行,1995年批准正式成立筹备机构,1995年6月挂牌。1996年1月,新中国第一家以民营资本作为投资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诞生,经叔平被推选为董事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生银行担负着金融改革试验田的重任,而种田人就是已经83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可以说,经叔平在民生银行的诞生过程中不可或缺,而且在当时国家领导人的眼中,他是这一角色的最适合人选。
经叔平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采访时说:
——"我们有一条同国有银行不一样:国有银行觉得这个企业明明是救不了的,但还得借钱给它,而我们就不这样做。说句不好听的话,就叫见死不救。因为你救不活它,救不活你不就跟着它一起去死嘛,我就没办法交待了。"
——"民营企业曾经是中国企业中地位尴尬的一族,他们由于信用问题而得不到国有银行的贷款。巨人集团曾因为缺少1000万周转资金致使5亿资产的集团倾刻坍塌,史玉柱曾说,巨人集团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整个民营经济的悲剧。如今,服务民营企业的民生银行正在茁壮成长,它像一风向标,向我们预示着,民营企业将一路走好。"
2002年的一天,经叔平在送别几位赴美深造的银行管理人员时说:"前天晚上在网上看到了三条消息让我难以入眠:第一条是花旗银行在上海开张,行长亲自出来接待客人;第二条是南京某著名外企从国内银行转奔花旗银行;第三条是外资银行正以优质服务争抢优良客户。
"这些变化其实也都在经叔平的意料当中,但当它们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心系着民生、心系着国内的金融业,甚至为此夜不能寐。他提出,要把民生银行建成一个"百年老店",成为国际金融业市场中一名合格的竞争者。
第一节目是体育特别是足球
前些年,经叔平先后从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说:"我现在工作不很忙了,主要是看看书,比较多地看英文原版小说和世界名人传记;自己虽然不是运动员,但喜欢看体育节目,特别是足球、网球、篮球、排球,就连欧洲杯我也看了,经常是夜里两点钟还在看电视直播。"
经叔平有一个爱好保留到今天,就是看足球。"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实况转播是不能不看的"——因为在他年轻时,看到上海租界内,外国侨民、外国团体、外国驻军都有自己的足球队,统统趾高气昂,经叔平希望中国足球队能获胜,可惜胜的机会不多。
他希望看到中国赢!
总理一直紧握着经叔平的手
经叔平最后一次在公众视线中出现,是2006年春节前——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新春到来之际看望了经叔平,全国政协副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陪同看望。
当时经叔平虽久病在床,但面色红润。温总理一直紧握着经叔平的手,动情地说:"你一直关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务院去年发布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个政策是不会改变的。
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不少获奖者是民营企业。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经叔平频频点头,当总理祝他早日康复时,他还合起双手,向总理表达节日祝福。
《财富故事》2007年8月—9月合刊
《财富故事》记者 钮海津:《经叔平:公认的中国工商界领袖》
注:2009年9月14日17时2分,91岁的经叔平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