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培故事 宜昌又出故事王——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

2017-07-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举行的"中国民间故事家"授牌大会上,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农民刘德方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这表明,刘德方已由一位省一级民间故事家

    在举行的“中国民间故事家”授牌大会上,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乡农民刘德方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这表明,刘德方已由一位省一级民间故事家荣升为国家级民间故事家。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产生全国影响的著名民间故事大王刘德培后,宜昌市出现的第二位国家级著名的民间故事大王,可喜可贺。

    在“中国民间故事家”命名前的考察中,中央民族大学文学系教授、著名的民间文艺专家李耀宗先生在考察刘德方后,不仅代表专家组作出专家权威结论:“刘德方是活态的民间文化瑰宝,宜昌必会因为拥有刘德方而骄傲和自豪。”同时还提出:“刘德方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这种现象颇具地域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特殊性。宜昌真是人杰地灵啊!”刘教授指出了产生国家级故事家的必然条件:

    地灵才能出人杰。人杰地灵,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也。试想,在浩瀚的大海中、荒岛上、戈壁滩上能出人杰么?不会。宜昌的山川之美高明的画家也难描绘,它既有长江西陵峡高山阔水的雄奇、险峻,亦有鄂西连绵青山绿水的清幽、秀美。

就连唐代的白居易、白行简和元稹路过宜昌,也在此地择洞而游,舍不得离去。更有唐宋文人大家王维、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陆游等慕名游览、咏诗著文极尽赞颂这里的美景。正是这块风水宝地,才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绝代佳人王昭君、明代文人赵勉、近代文人杨守敬、文安之、全敬存等杰出人物的出现。

    宜昌历史文化悠久,自古就是民间文化繁荣的地域。这里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含蕴着楚文化的精髓,彰显着楚俗的遗风。这里又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的重合、交融的地带,还有楚文化和巴文化交融整合后的巴楚文化,形成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背景,源远流长。

因而出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典型,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著名民间故事家刘德培,90年代发现的农民故事家刘德方、孙家香和宜都高坝洲青林寺谜语村,被海内外民间文艺家赞之为“三家一村”。

    在位于长江北岸的鄂西山区,夷陵区下堡坪乡有条古老的赵勉河。这里山川秀丽、树木葱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就在这个深山密林中,明洪武年间,走出一位大文人赵勉,官至朝廷户部尚书。

这里有个远近闻名的秀才村秀水坪,清代出过两名举人、多名秀才。解放后,走出100多名大学生,11名厅处级干部。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就诞生在这个秀雅小川赵勉河畔的谭家坪。60多年来,他的生活、劳作和民间文化活动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他所积储的民间文艺宝藏多数产自这里。

    刘德方小时候只读过两年半书,但他聪明过人、记忆惊人。他的记忆又总是与故事、山歌、皮影戏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是他听过一遍的故事,就能背记下来;只要是他看过的书,就会过目不忘;只要是他听过的山歌调子,就会原汁原味地唱出来。

刘德方的民间故事文武兼备、荤素搭配、老少皆宜。只要他那故事匣子一打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会蹦到你的面前。是刘德方特有的天赋和特殊的人生旅历,使他的故事浸透了浓郁的乡情民情,散发出诱人的生活气息。他讲故事,吐词清晰、表达准确、内容简练、生动自然、富有吸引力和爆发力,他善于在故事的结尾一语道破主题,引得听众捧腹大笑。

    刘德方的成就,自然要归功于生他、养他的大山,正是这里的灵山灵水孕育了刘德方,也是这里深厚的巴楚文化底蕴滋养了刘德方。更应归功于他父母给了他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使他经受住了来自多方面的折磨和打击,九死一生,度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人生。

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生命根基和生存历程,使他沉浸于民间文艺的大海,吸取坚韧的意志、昂扬的精神和不息的生机。使这棵植根于民间厚土,饱受雪压冰摧的民间文艺之树常青,成就为今天的中国民间故事大王。

    抢救才能护国宝。刘德方能够成为中国民间故事大家,还要归功于上上下下的识宝和护宝人。首先是各路专家慧眼识宝。1994年,原栗子坪乡文化站余贵福发现并在《宜昌日报》发表文章“刘德培的弟弟出山了”,首先向山外报道了刘德方能讲四百多个故事的新闻。

引起了当时宜昌县委的高度重视,县里安排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专班深入栗子坪采访刘德方,整理他的民间故事。1998年9月14日,县里特请民间文艺学家、最早发现和研究民间故事家刘德培的王作栋先生,专程考察刘德方,对刘德方及其故事作出专家鉴定。

他在第二条意见中这样写道:“刘德方达到并超过了国际公认的民间故事家‘百则级’传承人标准,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故事家。

”1999年10月,我的长篇报告文学《刘德方传奇》在《宜昌日报》和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后,引起国内一批民间文艺专家的重视。时任中国故事家学会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守华教授,在加拿大休假时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刘德方传奇》的报道后兴奋不已,即时与宜昌县委取得联系。

1999年3月30日,刘守华教授带领3位专家和研究生,到栗子坪进行了为期数日的考察后认定: “刘德方是目前三峡地区最具活力的民间故事家和民间艺术家。

”2002年11月4日,中国民间文学泰斗、90高龄的贾芝先生来宜实地考察后说:“刘德方是很地道很典型的民间故事家。不仅要在全国宣传,还要把他推向世界。”2003年11月6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魁立先生率中国社科院、中国文联、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全国民间文学界学者30多人,来到夷陵区,专程考察刘德方,对刘德方其人其艺惊叹不已。

    各路专家慧眼识宝和权威鉴定,引起了当时的县委和后来区委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和关爱不是挂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当了解到刘德方只身一人住在两间干打垒的土屋里、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后,立即作出决定:接刘德方出山。

1999年6月,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曹轩宁带领县文化局、文化馆负责人到栗子坪看望刘德方,征求他本人意见,并作了详细安排。6月16日,县里派人进山将刘德方接到县文化馆,住进粉刷一新的房间。

床铺、被子、液化气灶、高压锅、电饭煲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县里各方面的领导到文化馆看望刘德方,为他送来衣物和蚊帐。有关领导又募集资金为他购买一套木制沙发和办公桌椅,使他有了一个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和创作环境。

2001年春节刚过,在县委常委办公会议上,时任县委书记的赵举海、县长王国斌决定将刘德方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款1万元。政府4次为刘德方的专著和音像出版拨出专款。

有关领导和同志还热心帮其组建家庭,为其租住了两室一厅的住房。2003年腊月,刘德方与杜远菊喜结良缘。夷陵区有关领导及市、区文化部门、新闻单位负责同志出席了德方老人的婚礼。使这位民间艺人真正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他的饮食起居有老伴悉心照料,刘德方得以潜心他的民间文化传承工作。试想,如果让刘德方仍然住在两间干打垒的土屋里,终日为生计而劳累,这块被埋在深山里的国宝会闪闪发光吗?

    发掘才能保传承。民间文化的特点是没有正规本头的口头文学。人们在生活劳作中相互传讲、相互传唱、相互传抄,在其过程中,不断加工完善。还有不少是顺口便道、现编现讲现唱的。

随着一批老的民间艺人的相继谢世,大批深藏于民间的文化遗产也被带入地下,长此下去,就会失传。因而,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把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当作一项重点工程项目来抓。在宜昌县委、夷陵区委的高度重视下,夷陵区宣传文化部门研究、发掘刘德方的民间文化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之奋斗十年,可谓硕果累累:1994年春,县里派人进山将刘德方讲的故事录下8盘磁带。

1996年县乡文化部门与刘德方合作,开始用文字记录下了380多个故事。

1999年10月,由余贵福采录、黄世堂先生整理的长江三峡民间故事家刘德方传讲故事选集《野山笑林》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所载213个故事是从刘德方传讲的420多个故事中精选整理出来的,第一次用文字形式公开发行。

2004年1月,由区文联主席杨建章先生撰写的农民故事家刘德方传记《奇遇人生》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发行。这本传记小说以“天地玄黄,满目沧桑,话斯人;祸福变幻,一路奇遇成故事。

”为主题,全部记录了刘德方一路奇遇、大苦大乐、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实乃罕见的人生旅程。今年春,区文联与区广播电视局联手,将刘德方的故事制成音像制品,由扬子江出版社制作的《刘德方笑话馆》DVD影碟,正式出版发行。

由袁维华先生采录,由我整理的刘德方传唱的三峡情歌选集《郎啊姐》已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一书一碟已纳入“湖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至此,为刘德方奇人、奇遇、奇艺著书立说已有“三书一碟”传世,使刘德方传讲传唱的部分故事、山歌、民歌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应该说,这只是刘德方传承民间文化的部分,而不是全部。还有大量的皮影戏文、丧鼓歌文和民间民俗用语,有待继续发掘和整理。

    发掘、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离不开思想开明、重视文化的领导,离不开“激情燃烧”、默默奉献的文化人的努力奋斗。愿思想开明、重视民间文化工作的领导越来越多,愿热爱民间文化的文化人越来越多,愿宜昌这块风水宝地的民间文化名人越来越多。 我们期待着。(完)(作者系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