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何为儒家之道 杜维明、李庆在北大作“《大学》与儒家经世之道”学术演讲

2018-03-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杜维明.李庆在北大作"<大学>与儒家经世之道"学术演讲新闻纵横新闻纵横2010年12月21日下午3点,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前所长.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著名汉学家.新儒家的当代代表杜维明先生和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庆律师,应北大法学院凌斌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慈善.体育与法律研究中心的邀请,来到北大法学院的课堂,为同学们做题为"<大学>与儒家经世之道"的演讲.这次"李杜对话"让大家有机会聆听他们对儒家经典<大学&

杜维明、李庆在北大作“《大学》与儒家经世之道”学术演讲

新闻纵横

新闻纵横

2010年12月21日下午3点,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前所长、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著名汉学家、新儒家的当代代表杜维明先生和北京尚公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庆律师,应北大法学院凌斌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慈善、体育与法律研究中心的邀请,来到北大法学院的课堂,为同学们做题为“《大学》与儒家经世之道”的演讲。这次“李杜对话”让大家有机会聆听他们对儒家经典《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的理解和感悟。

讲座由杜维明先生开讲。他从儒家文化的历史讲起——儒家文化由曲阜文化发展为中原文化,又逐渐对东亚各国产生影响,形成以亚洲为主体的儒教文化圈,这说明儒教文化是非常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政治、伦理、社会等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中重要的部分。

杜维明先生演讲

杜维明先生认为,中国是一个历来重视历史的国家,这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过去,研究传统,就没法发展现代,更不能很好地把握未来。而近三十年来,中国有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可以在研究历史的同时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杜先生肯定,虽然我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磨难,但无论是战争还是灾难,都没能改变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华民族始终具有一种强烈的学习心态、包容心态和能够与其他民族进行平等对话的心态。它和西方国家发达后产生的傲慢心理形对比,杜先生认为这样的心态,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对此我们要有信心。

“大学之道,大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身在大学的我们,《大学》提供了最好的践行儒家思想的方式。

杜先生引导我们要遵循“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而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的思路。儒家最基本的要求都是对于社会精英而言,而非普通百姓,而当今的我们,正是这个时代的精英。我们应当首先发展自己,才能实现“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抱负。

最后,杜先生总结了他对儒家的经世之道的理解,其精髓应当是“和而不同”。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和矛盾,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还是应该乐观地看到,总的来说,这个社会和国家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此,我们需要充满信心。

如果说杜先生从学术角度肯定了儒家思想,肯定了儒学对当代的意义,那么来自司法实务部门的李庆律师则是由行而知,从另一个角度对儒家的经世之道做出诠释。李律师认为,比儒学更重要的是儒行,在他看来“为而不述”要优于“述而不为”。他认为应当先接触社会实践,再根据实践的需要做学问,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触,这样会使学术研究成果更具现实价值。

李庆律师做讲座

谈及《大学》之道,李律师赞同杜先生的“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同时提出修身的最基本要求应是“任何时候都能睡好觉、吃好饭、谋好生”,他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告诉大家,

一个良好的心态对身体、对人生都非常重要。禁忌因意识而增长,欲望因禁忌而敏锐,我们应该用更开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论及“大学”,李律师认为现今很多的大学业中教育偏离实际,没有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大学教育只是掉书袋而非用心去感动学生,那么这样的教育只能算伪教育,应该予以纠正。李律师把儒行解释为“富之,教之,乐之,来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讲座最后,同学们纷纷把握难得之机会向两位教授提出疑问,直至讲座结束,讲坛周围仍然有很多同学求教。“五经藏理窟,立人文万世根基,常道常繙承道统;六艺蓄义海,开性教九州学脉,恒心恒现继心传”,前人的智慧是我们永远的财富。无愧前辈,志存高远自当兼济天下;莫疏先人,鞠躬尽瘁岂能独善其身?儒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如何把“大学”与儒家经世之道完美结合,犹待我们思索。

本次活动是北京大学慈善、体育与法律研究中心设立的“慈善文化与文化慈善”项目的一部分,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会承办。